忠国公府和安乐侯府的婚事再次成为了全京城的看点与谈资,直到事情过去许久人们还在议论,实在是这场婚事不论是从赐婚还是到成亲,都像是一场闹剧一样,忠国公府派二等管事代替新郎迎亲,安乐侯府把代表新郎的管事当着众人的面痛揍一顿,自此以后两家老死不相往来,苏秀兰进了中国府之后连回门都不能……种种事情下来,京城的人们算是看足了热闹,更是私下里对这些世家们有了更新的认识——这哪里是什么世家啊,还不如他们这些小门小户的懂礼数。不过,这件事总的来说错的一方是忠国公府,搁谁换成安乐侯,估计都受不了对方这样侮辱慢待,打那个管事一通算是轻的。
在有心人若有若无的推动下,人们一边倒的斥责忠国公府,对安乐侯抱同情的人居多,连那些因为忠国公府做派使得世家家教遭受质疑的勋贵家族也对忠国公府产生了不满。但是,忠国公也有话说,他老婆儿子被对方打了个半死,还得让他欢欢喜喜的迎娶仇人的女儿,这不是强人所难么?他能听从圣旨,把仇人家的女儿迎娶过来,已经算是宽大为怀了!忠国公也很委屈,很不满!
这些不满延伸出来,人们就把目光对准了下赐婚圣旨的皇上,确切来说应该是太后,明知道两家已经不死不休的局面,还下这样一道圣旨,居心何在?这时候,又有智者蹦出来研究太后的各种居心,说得头头有道,一二三列举的分明,又说太后这样做,其实就是公报私仇,故意替梁王出气的。只是一介后宫妇人借小皇帝之手做出这样下作的事情来,置小皇帝的名声于无物,实在是太过龌龊不堪了,这完全是赤果果,明晃晃的把小皇帝当傀儡,当挡箭牌啊。谁都知道小皇帝是傀儡,但你也不能表现的这么明显,这么不把小皇帝当回事吧?于是,大臣宗亲们对太后严重不满了,更有各个老诰命老王妃进宫劝谏太后,身为太后你只管在后宫享福就算了,朝廷上的事情自有顾命大臣们协助皇上管理,你就不要把手伸得那么长,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给朝廷添乱了。话说的委婉,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太后很憋气,她可以斥责一个诰命,斥责两个诰命,难道还能斥责所有的诰命?现在她的地位已经不如先帝在时那么牢靠,人们对她也没了以往的尊敬。她要是再一意孤行,把那些诰命老王妃们都得罪了,这不是等于把这些人往康王成王那些心怀不轨的王爷那边推么?因此,不管太后乐不乐意,都得装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风光无限十几年后,再次尝试到何谓憋屈的太后其心情可想而知。
而梁王的名声本就不太好,因为最近这一系列事情,名声更是要烂大街了。无他,人们又猜测说,太后之所以下这圣旨,都是梁王在背后撺掇的。一个大男人,只会用这些见不得光的妇人手段,其心性可想而知了。梁王本就性情暴虐,听到谣言后气的暴跳如雷,宰了几个私底下偷偷议论的奴才之后,直接进宫找太后,把太后狠狠地埋怨了一通。
太后有苦说不出,被外人埋怨谩骂就算了,现在连儿子都不能理解她的一番苦心,太后觉得她实在是太委屈了!很委屈的太后当下就病倒了。
以往太后也会装病,不过她那会是借装病折腾几个王爷王妃,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在生病,是真的病,且病的不轻。
梁王和太后在內宫的争执没瞒的严严实实的,没有一丝半点的言论流传出来,但梁王进宫太后就病倒这是事实,先帝对梁王的评价本就是不孝不悌之人,现在人们把那番话拿过来一品味,可不是不孝不悌么?太后为了他殚精竭虑,含辛茹苦,他竟然还能把太后气病,这不孝之心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于是,继心胸狭窄,龌龊卑鄙之后,梁王头顶上又多了一个明晃晃的不孝的帽子,严丝合缝的摘都摘不下来。
而梁王此时已经没了和众人争执的心思,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太后的病情上。他一大半的优势都是来自于太后的支持,要是太后有个三长两短,别说争夺皇位,他怕是连封地都回不了,就被那群兄弟们杀了。
而太后这一病,也给了康王成王等人机会。
他们早就从各自的渠道知道当初先帝病逝有猫腻,正愁没有机会光明正大的进后宫探查,这机会就来了,此时不进宫更待何时?
所以,不用太后传召,康王成王等人就带着各自的王妃收拾收拾进宫去给太后侍疾去了。成王康王作为外男,不宜留宿皇宫之中,但是王妃可以留下啊。这些王妃们也是各家族静心调教出来的,心机手段样样不差,身边再跟着两个得力的奴才,发挥出来的作用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