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们的先祖本是唐朝的一位大臣,忠君爱国,曾经官拜过当朝的宰相。只是后来遭到了奸佞的构陷,被迫之下才不得已携家带口的迁徙以躲避祸端。他们在逃亡的途中恰好遇见了一大批无家可归的难民,那为大臣先祖心生怜悯就收留了他们一起躲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重新建立了家园,并且开垦荒地,养殖畜牧,生活的非常安定。那位大臣理所当然的就被推选成为了这里的族长,而这个村子也以族长的姓氏命名叫做‘宗村’。村民们互通嫁娶,繁衍延续一代又一代。直到后来有一位自称是‘卢氏子’的贤者来到了这里,他以高深的佛法教化人群。并且将自身携带的佛经传示给村民们,使男女老少都有机会研习和崇尚佛法。因此千百年来这里虽然与外界不通音讯,但是佛家的思想已经深入了人心,几乎每个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佛法的灌顶和洗礼。村民们注重自身的修养,崇善抑恶。所以这个村子无论何时都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从未有罪孽的事情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里就是一个吉祥安乐的“佛国”。而且那位传播佛法的贤者为了更大程度的弘扬佛家智慧,便与当时的族长一起共同组织村民在后山的山顶绝壁之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寺庙。寺庙中供奉着香火神祗,名曰“普慧寺”。自此村里面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居住在宗村之内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必须到山上的寺庙中出家三年,以完成其成人之礼。待三年期满之后再根据其意愿决定是否还俗下山,或者是继续留在山上修行。这个规定被奉为先祖的遗训,一直被沿用至今。村民们尚佛之风甚盛,对这道遗训更是奉若金科玉律千百年来从未违逆和破除过。那位叫卢氏子的贤者在这里居住了五年有余,广收了一大批的弟子。其中也不乏一些老弱妇女,因此在宗村向来就是以佛法的高深浅薄来作为人们接受尊崇程度的衡量标准。谁的佛学修行高,谁的禅机领悟深,谁就受众人的尊敬,并不以年龄和性别作界限。五年之后卢氏子便飘然而去,临别之时留下了一首揭语如今就铭刻在村子入口处的那块大石头上面。因为常年受到村民们的自发休整和维护,所以历尽千年岁月雕蚀而不毁。如此普慧寺中的香火就以这种方式一直延续着,过了很久之后一直又等到有七位佛法高深的僧人来到这里。他们个个精研佛法,辩才过人。而且思想深刻,禅机奥妙无穷。论佛门智慧,村子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所以很快他们七个便被尊崇为整个宗村最贤能的圣人,而且由他们七个人共同执掌了山上的普慧寺。按照他们的要求,村民们又大兴土木的在普慧寺里面修建了八座巍峨参天的浮屠宝塔。据说他们要以此来镇守和看护一件佛门的无上至宝,至于到底是什么宝贝就无人知晓了。只有他们七个人世代相传的衣钵弟子们才能有机会得知其中的缘由。也因此宗村从那以后就改名为“护佛村”,普慧寺也更名为“八塔寺”。听说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等到有缘人的到来,取走那件至宝还本归元,完成他们千百年来守护的使命。如今看来,玉含笑等人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有缘人了。
听完老族长的叙述之后一行人才终于明白过来,怪不得他们刚进村的时候那些村民们会齐齐的向他们跪拜了,原来是这么个道理啊!由此看来,那些佛骨舍利现今就镇守在山上的“八塔寺”里面无疑了。相传释祖坐化之后留下来的佛骨舍利至少有八块,当年分别被八个国家的人争抢而去。其后又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舍利子竟然都无缘无故的失踪了。按照那梵天镜中藏诗的记载,这些舍利子最终都落在了鸠摩罗什的手中。鸠摩罗什长老将这些舍利子又装进了一个神秘的小匣子里面,之后再次辗转流落到这里被封印在八塔寺中千年有余。现如今那些舍利子就尘封在山上的某个角落里,静静的等待着有缘人去将它开启。
“小溪,你说那位姓宗的先祖到底是谁呀?他可真是厉害,竟然可以找到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安家落户。他一定和你一样,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吧!”颜月儿此时不去过问那些佛骨舍利子的去向,反而对那位唐朝的大官也就是此地村民的先祖产生了兴趣。其实在玉溪然的心里面早就有了答案了,他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这位唐朝的大官到底是何许人也了。只是他不想有意的提出来,免得钟子贤又嚼舌头的骂他故意卖弄。如今既然让这个小妮子给问到了他也只好据实以答了,因为他对她的提问向来是知无不言的。
“月儿,我想我已经猜到你口中所说的那位唐朝的大官是谁了。不但如此,就连老族长刚才提到的那个自称是卢氏子的贤者,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我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了。让我先给你说说这位卢氏子吧,你还记得咱们在刚进村的时候看到的那块巨石铭文吗?那是一句佛门的揭语,它的作者正是那位被誉为禅宗六祖的慧能法师。所以我猜想那位到此处传法的高贤就是他了,当然了光凭一句揭语就断定那个人是慧能法师未免有些太武断了,因为其后也有可能有别的僧人来借用这句揭语的。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慧能法师的生平就会很容易的做出判定,那个人必是他无疑了。当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从遥远的异域来到中原传教。并且创立了佛教中一个著名的派别——禅宗,因此他就成为了禅宗的始祖。其后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传到了弘忍法师这一代已经是禅宗五祖了。五祖弘忍在黄梅这个地方开山收徒,弘扬禅宗佛法。而慧能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崇拜弘忍法师。他俗家本姓卢,自幼便家境贫寒父母早逝。由此可见,他以卢氏子自称就很容易说的通了。后来慧能终于拜得了弘忍为师,跟着弘忍法师一起研习佛法。而弘忍在临终之前想要寻得一个慧根极佳的弟子来继承他的衣钵,便令手下的弟子们各自作一揭语,想要从这些揭语中看出谁的慧根最好。当时的慧能默默无闻根本就不被人所看重,而倍受人推崇的则是那个素来具有很强根基的大弟子神秀。神秀作得一首揭语并且把它写在了墙上面,揭语是这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这首揭语恰巧被路过扫地的慧能给看到了,慧能认为不佳以为神秀还没有真正的‘入性’。于是他也在墙壁的旁边写了一首揭语,就是我们来时在大石块上看到的那首。弘忍发现后非常的赞赏慧能,便暗中将衣钵传给了他。由于害怕遭到神秀一众的加害,慧能便带着弘忍的衣钵逃离了那里。他孤身一人在外漂流了十数年,直到后来才返回故地并且开创了禅宗一派的巅峰。我想他正是在外漂流的那些年曾经路过这里,因此才在此处留下了佛门的踪迹。”说到此处玉溪然转首看了看老族长一眼,向他点头一礼。可玉溪然为什么会突然对老族长施礼呢?原来跟他下面要说的事情有关。
玉溪然呷了一口茶碗中的香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老先生,说道您那位姓宗的先祖我想我下面的这些话可能会让您不开心了。但既然我们有缘在此相逢,那么我想我还是有必要让您知道历史的真相为好。尽管这样可能有损于您那位先祖的名声,然而史实就是史实,由不得我们遮掩。据我所知唐朝姓宗的大官并不多,而官拜宰相之职的恐怕只有一个人了。他大概就是您的那位先祖,也就是则天女皇的侄子宗楚客。从客观上来讲此人文采斐然,能力卓著。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治世能臣。早年他就因为贪赃之罪被流放到了岭南一带受苦,后来因为女皇帝怜悯他才把他重新召回了京城。紧接着很快又把他升格到了宰相的职位,这些大多是女皇帝的私心所致的。但是他不仅不思悔过,反而更加的权利熏心。女皇帝晚年他逐渐掌揽了大权,把持朝政。后来竟与权倾一时的韦后和安乐公主连为一体,成为了第二个武三思。直到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重揽了大权之后才浇灭了他的气焰。韦后一党尽除,宗楚客自然受到牵连,少说也是满门抄斩的大罪。正史上记载他和他的弟弟晋卿一起伏诛了,但这可能只是当时的皇帝为了平息人心才故意让史官这么写的。实则是他深夜携家潜逃,杳无踪迹了。玄宗只得以四十八名死刑犯来代替他们一家,各自以白练蒙首,杀之以正典型。目的就是为了给满朝文武一个交代罢了。如今看来,这稗官野史的记载有时候真的要比正史更加真实啊!老先生,我要说的都说完了,我发誓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您有什么不满的话大可以披头反驳于我,晚辈绝无二话。”玉溪然恭敬的看着老族长,原以为他可能会大动肝火的教训他一顿的。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直白的揭露人家祖先的过失,并不是一件友好的事情。
然而老族长的反应却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只见老人家呷了一口竹杯中的热茶,脸上全无嗔怒之色。笑了笑说道:“年轻人你过虑了,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黑白分明由不得混淆的。再说了你刚才提到的也都是前尘往事了,早就该化为云烟尘土消散殆尽了。既然已归尘土,那么先祖的错与对还有什么重要的呢?我又不是拘泥于俗物的小孩子了,又怎么会介意这些呢?”
“是啊,老先生您说的很有道理。都是晚辈太过于拘泥俗事了,所以才没有老先生您那份云水禅心。”玉溪然见这位老族长说话之间字字透着很深的禅机,无疑是一个修行颇深的行家。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对他多了几分敬重。
随后众人又闲聊了一会,话题无非是围绕着后山上的八塔寺展开的。看来目前有必要,或者说必须要往这八塔寺中走一遭了。一行人商议了一下,决定先在山下的村子里休息半天,好好领略一下这个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根本看不到的具有古唐特色的风土人情。
等到第二天一早,再往宝塔寺中一探究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