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风雨飘摇暗云低
小隐山人2015-10-25 04:113,509

  酒色过度的度宗然病歪歪地坚持了一年半有余,到底熬不过去了。就在几天后的七月初八驾崩于临安皇宫的福宁殿。度宗的好色是十分特别的。按宫里的规矩,凡当夜与皇帝共枕的,第二天清早必须要去皇帝的寝宫门外谢恩,并由专人记下月日。度宗刚当皇帝那会儿,有时一天来谢恩的,竟然多达三十人。

  宋度宗为帝十年,平心而论,期间既无重大过失,也无丝毫作为,国家大权全都掌握在贾似道手里,宋度宗则只知道沉湎酒色,其余万事不理,到他统治末期,南宋国内文恬武嬉、吏治败坏,物价指数连年飞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社会矛盾空前严重,亡国之兆已尽显无遗,宋度宗能在蒙军到来之前主动死掉,一个人跑到阴间去享清福,这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气,亡国之君的屈辱,就只好由他的儿子来承受了。

  尽管朝廷内外对度宗的去世都有所心理准备,但事到临头还是有些顾此失彼。最重要的是度宗生前并没有指定皇位的继承人,当时度宗去世时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即: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显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按照宋朝的规制,皇帝后宫中在皇后之下贵、淑、德、贤四妃,而度宗子息不多,后宫嫔妃中,除了皇后只有杨淑妃和俞修容两位封妃。

  在立长还是立嫡的问题上众大臣众说纷纭,相持不下。以马廷鸾、陆秀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倾向于立杨淑妃所生的长子赵昰为帝,这样的原因,一是赵昰年岁略长,且生性聪敏好学,令人喜爱,另一个原因是其生母杨淑妃虽是平日里不愿干政,但为人贤淑,知书达礼,有着很高的威望。其外戚也都为人谨慎,何况上次出使安南、占城,为朝廷取得十余万两黄金进项,极大地缓解了眼下捉襟见肘的朝廷的困窘局面,很是让朝廷官员们赞声不绝。但迟迟不愿表态的太师贾似道似乎另有打算,一时难得定局。

  ……

  “太师,万万不能让留老贼如了心愿!虽说杨淑妃为人贤淑,不爱干预朝政,但如是立了赵昰为帝,留老贼那伙人就有了拥立之功,到那时若是他们再和杨国舅联起手来手,朝堂里可就没有我们说话的份了!”葛岭别墅内,翁应龙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

  廖莹中轻轻摇着手中的折扇,慢条斯理地说道“翁大人稍安勿躁,别说这事咱们太师爷还没有发表意见,就是他们想立赵昰为帝,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没看到谢太后还没有说话不是?如果谢太后同意让赵昰继承大宝,早就随水推舟了。谢太后眼下还是要看看太师的意见如何,再做定夺。太师,此事还是不宜久拖,您还是进宫一趟吧。”

  “如果立赵显为帝,那全皇后生性懦弱,怕是不好阻拦梁太后出来听政啊!”贾似道心中还是有些举棋不定,一时难下决断。

  “太师多虑了。就是赵昰继位,众臣也是会奏请梁太后垂帘听政的。其实无妨,即使梁太后垂帘听政,也不会对太师目前的权势有半分的影响,一是梁太后今年已是六十有五,年事已高,且体迈多病,二是梁家自国舅梁太师去世之后,近四十年间,梁家再无出色人物出现,这倒是可以避免外戚干政之虑!太师又有何不决也!”廖莹中有些不以为然地说道。

  贾似道想了一下点点头“好!药洲先生说的有道理,老夫这就进宫去,举荐太后立赵显为帝,你们也要做好准备,通知我们的人上折子,三日后的大朝把这事定下来!”

  贾似道铁心要坚持立全皇后之子、四岁的嘉国公赵显登基做皇帝。由性格柔弱的皇太后谢道清临朝听政。自然最后胜利的是他贾似道。

  谢太后,闺名谢道清,临海县城东下渡人。系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1227年)被227年理宗赵昀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有关谢道清入宫封后,民间有不少传说。谢道清祖居临海东郊(一说邵家渡下渡村),村头有小溪、石桥、河埠。谢道清虽出生名门望族,但她却不愿在深闺养尊处优,而是常常与女佣一起上桥头溪边洗菜。据说每当道清临水照影,但见自己头戴凤冠,身穿锦衣,艳丽无比,这连谢道清自己也深为惊异。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疮,她不想让自己身上的疮疖被人瞧见,所以洗菜时连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选美钦差路过水边,见这位光艳女子洗菜不卷袖,就问缘由,谢道清随机应道:“真龙不露爪么!”钦差见她既明艳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让她上轿进京。奇怪的是,谢道清的轿子一到天台,面容从颇为憔悴到容光焕发;到了嵊县,全身痂痕褪尽;到了临安进宫时,谢道清成了国色天姿的佳丽。进宫后,理宗皇帝见她端庄秀丽,十分欣喜。与之叙话,谢道清应对如流,皇上龙心大悦。

  当时,谢皇后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她在宫廷内举止端庄,知书明礼,好学不倦,为宫内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杨太后(绍兴人)的喜爱。

  理宗在位长达40年之久,但总体看,他是一位平庸无为的皇帝。先是专宠贾妃,贾贵妃死后,阎贵妃又因美色得宠。而谢道清对此处之泰然,谢道清从来不计较理宗喜欢谁,所以杨太后很器重她,理宗虽然不爱她,对她却很敬重,礼遇有加。作为皇后,她平时颇留意国事,明析时政,尽力佐助理宗皇帝。当时,南宋朝廷有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谢道清实在是功不可没。

  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兵渡过长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团团围困,军情十分紧急,朝野震动。这时,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一些大臣乘机提出要将国都从临安东迁,以避开敌人锋芒,理宗举棋不定。谢皇后得知此事,万分焦急,她力排众议,指出这是“动摇民心”的下等策略,请皇上留跸。理宗权衡得失,终于听从了谢皇后的明谏,放弃了迁都的念头,稳住了军心民心。

  果然,在三日后的大朝会中,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眼下国事艰难,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嘉国公、左卫上将军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尊梁太后为“寿和圣福太皇太后”,尊已故大行皇帝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全皇后为“皇太后”,封其兄赵昰为保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吉王,加食邑一千户;弟赵昺为保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信王,加食邑一千户。以国舅全清夫为昭信军节度使,太皇太后的侄子谢堂为检校少保、谢垕为保康军节度使。命平章贾似道依文彦博故事,独班起居。又诏以恭帝的生日为天瑞节。由于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太师贾似道手中。

  ……

  陆秀夫作为礼部侍郎,担纲具办大行的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度宗的祭奠仪式,连日来劳神累心,好在度宗的梓宫三年前就已修建完毕,全国举丧的第二十七日后,大行皇帝移居荣德殿停灵。陆秀夫才得以喘下口气,刚刚回到府中准备休息几天,听到马廷鸾来访,知道定有大事发生,不由暗自吃惊,急忙趋前迎接。

  待到客厅分宾主落座,马廷鸾谓然道“国事日艰,然贾太师仍不依朝廷为重,整日依然醉心于声色犬马和勾心斗角。月前我接夷州之奏折,言及元军动向,可贾似道却仍不以为然。当下功赏稽迟,将校不出死力,于边阃升辟,稍越即于拘挛,人心难聚啊。日前皇上下诏求言,遍及江万里、叶梦鼎、、留梦炎、赵顺孙、王龠和老夫等在朝与退隐林下的诸多之朝廷重臣,却独独漏下尊亲家陈老相爷,这是太皇太后与贾似道是对夷州有所戒心啊。唉!国势难兴也!老夫身心俱已疲惫,赖在左相位上也是于事无补,我上奏太皇太后祈求归隐,今日已照准了。”

  “啊!相爷此时引归,那朝廷上岂不是又失一忠良之臣!以后贾似道怕是更无忌惮了!”陆秀夫不胜惋惜地说道。

  马廷鸾谓然一叹,拱了拱手说道“我不走又能如何?那贾似道还不是照样为所欲为?我这次到府上来,一是告别,二来有一事相托!”

  “相爷客气了,有何吩咐尽管对下官直言,下官敢不肝脑涂地?!”陆秀夫急忙起身答礼。

  马廷鸾严肃地说道“老夫请你转告子安和励贤,让他们好好经营夷州,不求有助大宋中兴,但望能给大宋留下一片净土,万一国事不济,朝廷也好有个容身之地!”

  陆秀夫闻言,双目噙泪道“老相爷是如此不看好形势?下官记下了,一定嘱咐他们不忘老相爷的教诲!”

  随着马廷鸾的退隐,贾似道的党羽更是肆无忌惮,先后有数十名不同政见者被逐出朝廷。一时之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诏留梦言任左丞相,章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沿海制置使、知夷州张克成所上的请兵奏章,则被贾似道、留梦言以“此等危言所听,恐引起物议”为由留中不发。

  ……

  正在夷州巡视的张克成,十天后接到陆秀夫转来的马廷鸾的嘱咐和奏折被贾似道等人扣下的消息,不禁面向大陆方向对朱浩然、李国章、张达等人喟然长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我们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大宋危矣!可叹这三千里江山就要生灵涂炭了!也罢!我们齐心协力做好我们夷州的事情再说,努力做大做强自己,我还是相信我们海东军会有用武之地的的那一天!”

  第二卷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塑大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