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武夷遇险成梦幻
小隐山人2015-10-25 04:103,544

  一轮初升的朝阳,掀开了群山的面纱,将胭脂似的道道霞光,尽情地挥洒在群山峻岭之间,黛绿的峰峦显现了她的真容……

  这片原始森林也不知晓存在了多么久远的岁月,浓密的森林黝黑深邃,每一颗古树都极为的巨大,遮天蔽日,需要十几人才能勉强合抱起来。

  在高山半腰古木森森、郁郁葱葱森林中的一棵大树的枝桠上,躺着一位身着迷彩服的共和国的年轻军官。刺目的阳光和周边喧嚣的鸟鸣使这位年轻军官慢慢醒来。他努力抬起头、睁开双眼,打量周围环境,映入他眼帘的是,这是一个半山坡、周围环绕的是连绵的群山和无尽的森林。

  “啊!我还活着!”只见他用力拧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高兴得叫了起来。

  他从树枝上跳了下来,发现浑身上下除了几处刮伤和额头一个不算太大的细长伤口外,居然奇迹般没啥严重伤。于是把自己伤口处理了一下,又从散落在树旁的背囊中取出水壶喝喝了几口水,稍稍舒缓一下自己的情绪,极力回想着……原来他是威震中外的“中国飞龙”部队——南京军区“飞龙”特种大队,一中队三分队中尉分队长张克成。

  张克成,湖北人,今年22岁,出生于军人世家。17岁从军,著名军事院校毕业,身高1.78M,体重68.5KG,南京战区特种部队中尉,参加过中俄、中泰、中巴等联合军演,多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是将门虎子。爷爷,1955年授少将衔,八十年代初,任福州军区副政委;父,少将军衔,现任解放军某集团军军长;母,大校军衔,军事学院教授;他自7岁时就习武于北京海淀区少年体校,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武术大赛少年组全能冠军和两届全国大运会枪术冠军、刀术冠军和一届散打冠军,教练评价他“形象俊朗、气质儒雅、品德优秀,前途不可限量”。

  昨天刚刚开完第7届“中日散打擂台赛”庆功表彰大会,就急匆匆地回到军营的张克成,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大队组织的“野外生存训练”。

  对于经常要深入敌后和执行特种作战的特种兵来说,经常会要独自面对自然界和敌方的各种威胁。因此掌握足够的野外生存知识,具备野战条件下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战胜大自然的各种侵袭和来自敌方的种种威胁,将是完成特战任务、保存自己的关键。所以特种部队经常要进行这种训练,这是十分必要的。

  直八引擎强劲地轰鸣着,渐渐把灯火通明的南京市抛在了身后,在深邃的夜空中,急速飞行,载着张克成和他的战友们接近了武夷山脉的训练区域。

  随着直升机高度的降低,舱门徐徐打开,“准备跳机!”随着指挥员的命令,战士们起身排队向舱门行去。就在第一个战士的一只脚刚踏出舱门,正要向下跳之际,突然一阵剧烈的强风袭了过来,数十吨的直升机在强风的作用下,疾速地打着转向上翻腾。门口的战士触不及防,在扭力的作用下,身子向舱外扑去……说时迟、那时快,站在那位战士身后的张克成,知道此时被甩出机场,是万分危险的,他一把拽住了战友的背囊,用尽全身力气将战友甩进舱内,而张克成自己却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被甩出了机舱……在空中的张克成仿佛感觉在漆黑的夜色中,天空出现了一个飞速旋转的黑洞、自己跟着越旋越快,直至自己在重力压迫下失去了知觉。

  ……“自己在这里躺多久了?战友们有没有搜索过?”张克成取出望远镜,开始检查周围环境。

  四周云雾充满山间,群峰犹如雾海中的群岛。山的一边灰雾蒙蒙,不辨天日;而另一边则是蓝天白云,草绿山青。站在这里,居然可以一山观两景。山风吹来,云雾如团似絮,一会儿在你身边缭绕,一会儿又飘然离你而去。远处山峦,近处草甸,在云雾中皆忽隐忽现,满山遍野黄花点缀,景致更加绝妙奇秀。

  张克成此时并没有心情欣赏这秀美的景色,认真搜索了附近的区域,但是也没有发现战友们和直升机活动的出现。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的天空、地面、森林没有一丝人员活动过的迹象和痕迹。

  张克成第六感觉感到有点不对劲,至于怎么不对劲他也说不出。他想了想,怕战友们担心自己的安危,决定发求救信号。他拿出发烟信号筒,拉下拉环,一道粉黄色的烟雾飘向了空中。

  张克成等了很久,也不见救援的人员和飞机出现,拿出北斗定位仪,失望地发现竟然失效了——这可是以前从未遇到的情况。于是他又清理出一片空地,又收集了一大堆枯叶、树枝,燃起火堆,希望救援人员能够看到、早点发现、早点赶来。

  一天、两天……十多天过去了。张克成对期望到来的救援和搜索彻底失望了,他决定自己走出大山。

  张克成归拢好背囊、对物品进行了整理,九五式步枪救人时落在了直升机上,身上只有一把QSZ925.8mm手枪,两个弹夹和四十发子弹,一部12倍双筒望远镜;一把崭新的新特战军刀,一个军用指南针,一把万能军锹,三个急救包、一些野战必备药品,一套内外衣物、雨衣,毛毯……噢,还有一把他不久刚从爷爷那“偷”来的9mm警用转轮手枪和18发子弹。

  带上那支2006A军用弩弓和六只弩箭,又拿起那把工兵铲,然后他坚定地顺着山势向东北方向的森林走去。

  ……山中无岁月,迷途不知年。张克成无法确切地计算出自己在森林里面待了多久,只记得当时他来到这里时正值中秋时节、林木茂盛、蔬果飘香,枫叶初红、秋意阑珊。

  而现在他已在旅途中度过了冬季、即将迎来了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季节,琼林芳正满,柳蕾复纷纷。森林里已是处处生机勃勃、已是有些春意盎然的迹象。

  ……

  终于。经历了无数惊险的张克成终于走出了绵绵大山、走出了茫茫林海。

  眼前树木已经渐为稀疏,一条小溪蜿蜒穿过森林向山下流去。

  张克成来到溪边,蹲下身来,鞫起一捧水,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时,不禁一楞:漫长的丛林生活和长途跋涉让他长发披肩、发型散乱,衣衫褴褛。身上的迷彩军装已看不出原来的一丝摸样,背后的背囊也脏兮兮地不堪入目。

  看着水里自己的倒影,张克成不禁愣住了“呵,怎么成个小白脸了?”张克成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空难还可以使人变得年轻”?

  就在张克成正纳闷不解时,一阵若有若无的呼救声传到了张克成的耳边……

  循着呼救声张克成来到山崖一处陡坡边,只见峭壁下二十多米处的一棵斜生出的松树上,攀伏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他在看见张克成后呼救声更急了。张克成急忙俯身安慰了他几句,放下了背囊,从背囊里掏出绳索栓在一棵大树上,缘绳攀缘而下来到了那人身边。

  这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因上山打猎时突遇野猪,尽管他经常习武、身手敏捷,还是躲闪不及摔折了左腿、滚落山崖,所幸被这棵小树挡住,才没有落到崖下粉身碎骨。不过左腿已骨折,使他再也无力攀上悬崖。

  于是张克成只好将他背在身上,缘绳艰难地攀缘而上。

  背负一百多斤的大活人攀上这陡峭的几十米高的悬崖,即使张克成身体素质再好,体力再棒,也是累的气喘吁吁、满头汗水。

  稍做歇息,再三阻止了年轻人的道谢,张克成询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你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答道“好叫恩人得知,这山叫鸡公岽山,是武夷山的分支,属于福建路建州府宁化县管辖,小人名叫武海涛,今年刚满十八岁”。

  “福建路?建州府?现在是什么年代?”张克成急忙问。

  “今天是咸淳九年二月初七啊……”武海涛回答道。

  “是咸淳九年啊?”张克成内心由不得一阵翻江倒海,看着那小伙身上破烂的古装,听着这古声古气的语言,他差一点头脑当机:啊?咸淳九年?就是1273年哪,老子难道是穿越了?!人常说“山中无岁月,秋来日头短”可这也变化太大了吧?

  张克成急速地在脑海里搜索着这个年代的历史知识,即使自己对历史涉猎不深,但由于家族渊源,也曾听爷爷讲起过自家祖辈在宋朝时的故事:在南宋咸淳八年,就是去年——1272年10月他的祖辈襄阳路辖铃副使、都统张贵(史上确有其人,本文中和历史上的记载有所不同,因为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后面也是一样),在襄阳和元军的保卫战中,他同大儿子张克舒一起率军出城接应郢州援军范文虎,因范文虎畏敌失期,致使张贵等遭遇元兵伏击,张贵力战不退,伤重被俘,因不受诱惑、坚贞不屈、决不投降而壮烈牺牲。襄阳人民感其忠义建“二圣”祠,祭祀他和同在襄阳战死的张顺(史料宋史。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

  1273年,也就是今年正月元军攻下樊城,三月襄阳吕文焕投降。张贵的小儿子张克成樊城乱军中不知所踪、从此再无音信,可能没于军中了。

  1274年,元丞相伯颜就要引军灭宋了。

  1279年厓山悲剧发生后,南宋王朝就要划句号了。

  ……

  “恩公、恩公,我们下山吧。”武海涛见张克成愣愣出神、一声不吭,于是怯生生地喊道。

  “噢,好吧。”张克成回过神来,用兵工铲砍下两段树枝做了一副简易夹板。首先把武海涛的断腿先检查了一遍,好在只是骨折,并没有错位。于是用夹板固定好,又用树枝和毛毯做了一副担架,背起背包,也不理武海涛要自己走的要求,拉着他向山下走去……

继续阅读:第2章 山村立威聚少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塑大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