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北方有谚语“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但今年北方的二月却寒风依然*人、大地还冻得结结实实。幸赖友人之约,携妻赴广东新会一游。早就闻知宋亡之地的厓门,就在新会。下车伊始,便迫不及待地邀友同往。
在新会古井镇官冲村附近,厓山与其西面的汤瓶山隔海对峙,如门束住水口,阔仅里许,故称厓门。门外有一长逾百丈的石矾,叫门限石。每当海潮初涨,巨浪奔向厓门,为门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飞溅高达数丈,声若奔雷,极为壮观。
厓山祠面积121.5亩,又名全节庙,乡人称之为“国母殿”。
依山傍海而建的厓山祠,北靠厓山、南眺厓门。朱墙黄瓦,古朴庄重。
岭南的二月早已是春意盎然,景区到处繁花什锦、绿树成荫、嫩柳含烟。
厓山祠内设有厓山史迹陈列馆,慈元庙,三忠祠,义士祠,杨太后寝宫,望厓楼,白鹇亭等十六处建筑,富丽堂皇。
慈元庙前的祭台上,香烟缭绕,参拜者如织、气氛热烈。
左右两侧是碑画廊,陈列着60多幅历代名人留下的诗文。
慈元庙供奉着杨太后塑像,只见她面南而坐,端庄慈祥,仿佛要向游人们述说当年那惨烈悲壮的一幕。殿内四壁有杨太后和赵罡、赵呙两位小皇帝的生平介绍。
“三忠祠”原叫大忠祠,建在慈元庙的左下侧,里面奉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祠宇。内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塑像,三人神情肃穆庄严,威风凛凛。墙壁上分别介绍着他们三人的生平事迹和历代文人墨客为他们撰写的颂诗。
“义士祠”原名忠义坊,建在慈元庙的右下侧,里面陈列着台山伍隆起,饶平张达和云霄陈璧娘夫妇,香山马南宝,东莞李佳母陈氏、熊飞,荆湖苏刘义,天台杜浒,莆田陈文龙。
看完陈列和介绍,登上望厓楼眺望厓门海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风送涛声入耳,似犹金戈铁马之音,历史的沧桑和悲壮,不由得让人心潮澎湃。
山人当即用小诗一首以释情怀:“群山苍茫宇宙阔,海域渺渺忠魂多。万人蹈海多悲壮,功过任凭后人说。”
……游后归来,夜不能寐。田汉老师的诗久久在我心头回荡“云低岭暗水苍茫,此是崖山古战场。帆影依稀张鹄鹞,涛声仿佛斗豺狼。艰难未就中兴业,慷概犹增百代先。二十万人齐殉国,银湖今日有余香”。
细想两宋300余年,它采取重文抑武,避强攻弱的政策,加之对方镇的权力削减太过,致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武力渐衰;由于采取募兵制(终身制),集天下兵于京师(禁军),加之宗室人数迭增、每年先纳贡与辽、夏,后纳贡于金、元导致财政虚糜,入不敷出,致使国力日下;在军事上也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
宋之灭亡,最主要的还是赵宋王朝的软弱,特别是南宋王朝的左右摇摆、昏聩无能、奸臣当道、骄奢*逸、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赵宋的军事失败虽然总是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而物质生活的富足又使得赵宋看起来特别像一个酒足饭饱后的酒徒,很是会享受,很少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变革之中,最终被门外的硬汉强闯进来把自己的命给革了。
谈起他灭亡的历史,让我们多少有些蒙羞的感受。前后历近三百一十九年的赵宋王朝的最终灭亡,开启了外族统治中国的先河。
但全面的看待宋史,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说过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他科学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将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这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倡文教,奖励名节,使这个时期儒教哲学异常发达。士大夫重名誉、讲气节,大有东汉之遗风。所以有宋亡后几年,数十万士子先后赴水,致使许多文化瑰宝失去传承;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三苏”、张择端、司马光等人,出现了《清明上河图》和可以与唐诗媲美的宋词……
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汉文明在宋朝的时候,领先世界,极富有人文精神,同时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
……遥想当年那人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那10余万炎黄子孙,那些士兵,渔夫,妇女,普通民众,士子大臣,乃至一国皇帝,是怀着怎样的决绝,拒绝三次劝降,拒绝生与富贵,前赴后继的跳下那片大海?
特别是杨太后虽然已经突围成功,但在知道皇帝已死、复国无望,不甘碌碌苟活于世,毅然决然蹈海而亡!
还有那为了能让儿子心无旁骛地抗元保宋、决然赴水而亡的李佳之母陈氏。那是何等的悲壮、又是多么可歌可泣?!
这壮举,不仅是华夏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曲壮烈的悲歌。
十万殉国英魂,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也许有过更大规模的战争与屠杀,但像这样的决绝与不屈、与国谐亡的壮举,只有一次!
痛哉大宋!惜哉大宋!
读史至此每每扼腕感叹!我今天写这本书,只是想了却一点心中的遗憾,让自己在回想宋朝时好受那么一点。我想让大宋能够在浴火中实现涅磐重生,最起码在YY的世界里不会出现“厓山后无宋,宋后无中华!”的叹息和呻吟。
山人的这本书只是一本小说,虽然说架空了历史,但是所谓无巧不成书,就是本来没有的巧合,为了趣味,山人也只能让各方面的原因“巧凑”在一起,合成一书。因此,书中在不少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上均做了一些篡改,还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免得产生不该发生的误会。
山人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从大量网站、网页、博客和知名或不知名的好友、师长的文章中摘录、引用了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因人数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山人在此衷心表示感谢,如有异议请与本人联系,以为商讨。顺致歉意!
谢谢燕子、阿彪陪我一起游厓山。
谢谢徐春明和其他各位老师修改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