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文天祥的这两天,张克成一直有些神情萧索:此一别何时再见?历史上文天祥的悲剧是否还会重演?欧阳夫人和柳娘、环娘的凄惨命运是否会改变?想想文天祥一家的遭遇,冲淡了订婚的喜悦,张克成心中沉甸甸的。
进到山里的特战训练基地,检查过特战队的训练进度,和特战队员一起训练了三天,张克成感到十分满意,这是夸奖了海涛一番,把武海涛美得嘴都合不上。张克成又交代了今后注意事项和训练重点,就告别回到陈家寨。
算了算婚期,还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按那时的礼节这段时间张克成是不能和明珠、秀萍见面的。张克成想:与其咫尺天涯,殷殷相思,还不如利用这段“空余”时间到泉州一行,也好把基础打得牢些。
张克成向陈老爷禀报了自己的打算,陈老爷想了想“子安此去泉州,待我修书一封给泉州通判马敬国,他是我的门生。你们之间也好有个照应。另外,泉州的回回蒲寿庚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到时子安要好生应付才是。”
“多谢伯父之提点,小侄记下了”张克成躬身回答。
“噢,还叫伯父?也罢。停几天你再改口称呼吧。——放心去吧,明珠那里我去说”陈老爷笑着挪揄张克成道。
……从陈家寨到泉州的晋江水面十分宽阔,沿江两岸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农夫们正在辛勤的劳作,与晋江上面往来的舟楫,渔歌唱和,交相辉映,一片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璟。
张克成带领猎豹营分乘三只千石大船沿江而下。“彦靖、台臣兄,你二人刚刚小登科,我就把你们拉了出来,两位如夫人不会说我不近人情吧”张克成向马德民、纪灵打趣地说。
“哈哈,不会、不会。我两还要感谢子安的玉成之恩呢”马德民笑着回答。
原来那七个从焦背崬解救出来的妇人,张克成给了她们一些银两,想让她们各自回家。可是世人对失身于匪的女子是不容的,她们即使回去,也只有被*“殉节”。只好安排她们跟着武怀谦学些医护知识。马、纪二人失家来归,张克成派了其中两个妇人照顾二人的起居。可干柴哪能遇烈火,很快两对男女就“勾搭成奸”。于是五天前张克成做主让二人纳之为妾,才有此番趣谈。
一路顺风顺水,半日之间泉州城已赫然在目。
说起泉州之名的来历,据泉州《府志》载:“乃因清源山之流乳泉,湛然澄清而得名”。而泉州现在在外国人嘴里被称作“刺桐”。刺桐,又称光明之城。因泉州城廓,环城遍植高大、繁茂的刺桐而得名。刺桐花开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泉州是13世纪南部中国的主要港口。在外国人对它中文名字的讹用(或误听)下,阿拉伯、印度、欧洲等地旅行家们的记述中往往把它拼写为Zaytun、Zaiton、Zaitun和Zeihum。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目前宋朝的“东方第一大港”。
高大的城墙巍然耸立,泉州古城呈鲤鱼状,故亦称鲤城,城墙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最宽处2250米,面积约6.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三丈有余。泉州城有七个城门:仁风门、议成门、德济门、朝天门、通淮门、临漳门、通津门(据《泉州府志・城池》载,宋代泉州罗城“门凡七:东曰仁风,西曰议成,南曰镇南,北曰朝天,东南曰通淮,西南曰临漳,水门曰通津”)。泉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最里面是内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含一段晋江),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南临晋江,东接大海。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等,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
船靠徳济门外码头,只见码头上熙熙攘攘、舟舶遮江、旗幡蔽日、香烟缭绕、鼓乐喧天。正是:“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原来由于当时的远洋航行是靠信风驱动,故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使等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后改称昭惠庙)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有诗形容“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足见其仪式之隆重。
张克成依稀记得,有一本据说是由意大利安科纳市的犹太商人“雅各”所著、大卫•塞尔本译的书叫做《光明之城》古代游记。在这本书里是这样描述宋代泉州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还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在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还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
也正是由于这本书,于是泉州又有了另一个新的名称,叫做“光明之城”……
但遗憾的是,根据吴幼雄老师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光明之城》这本书是一本伪书,这也是国际史学界公认的伪书。但是南宋时泉州城的确是非常繁华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泉州也是一个当代的大都市,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府的主、客户总计就高达二十万一千四百三十九户。到了淳佑间(1241—1252年)泉州府人丁更旺:“主户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七十九户,客户五万八千四百七十九户,主丁二十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七人,客丁一十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人”(见《泉州府志》)。
陈维议、陈维言一行人正在码头等候。众人见礼已毕,安排一管事带猎豹营到城外陈家庄园休息。其余人等乘车(当然是马车)穿过德济门向城内而去。
德济门的门楼和城墙上到处刻着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此外还有阿拉伯(叙利亚)文字。这种石刻张克成以前从未见过,感到十分惊奇。
宋理宗时刘克固有诗赞云:“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唯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和平富饶,多姿多彩的泉州已成为当今南宋乃至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都市之一。
出了德济门瓮城不远,就见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庙宇。“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洪希文《题圣墩妃宫》诗中的这两句,正是这座庙宇的写照。
“这是天后宫,也叫天妃宫。建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陈维仁介绍道“据传说,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林默娘父兄驾舟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林默娘预感到父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却不幸身亡。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民众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子安,你看天后宫庙门前的匾额上那‘顺济’二字,乃初建时徽宗皇帝御赐的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
“妈祖名林默娘,是北宋时湄洲岛的民女,据说她出生的时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终生行善济人,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我朝各代皇帝对她本人的勅封由‘夫人’直至封到‘妃’。”陈维言也插话道。
沿着青石条铺就的寮仔街,过了崇阳门、穿过状元牌坊,张克成立即被眼前的热闹场面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用彩帛搭起的高大彩楼。在当时,店铺门前搭起的这种彩楼叫做“欢门”。相当于现代的彩虹门。
沿着大街望过去,无数欢门争奇斗妍,当今世人的商业灵感令人叹为观止,一点也不逊于后世。欢门之下,各有一群群女子身穿彩衣,在买力地高声叫卖。她们的叫卖声也叫“叫声”、“吟叫”、“吟哦”或“叫果子”。这些女子歌声婉转,嗓音中充满了挠人的韵味,歌声方歇,而尾音颤颤,不禁令人生出绕梁三日的感觉。
街道两旁,各种老字号店铺林立,丝绸、香料、瓷器、胡椒、芦荟木、檀香木、樟脑、珍贵的玉石珠宝、海枣、衣料等货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街道上挤满了潮水般的人流和车辆,南来北往的人群熙熙攘。人群中有中原人、本地人、南洋人、印度人、还有碧眼卷发的色目人。……此时泉州的繁华程度超出了张克成的想象,令他目不暇接,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街中石牌坊楼甚多,难以枚举,多是皆为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的。一座高大的木制牌坊尤为瞩目,这是留正的“三朝元老”坊。留正做丞相,也很尽职,忠诚正直。深得世人好评。历奉南宋的孝宗、光宗、宁宗三朝,而且都做过宰相,是真真正正的三朝元老。四层高的“江海楼”就坐落在寮仔街和涂山街的十字路口。楼高六七丈,两翼伸展,七间相连,四面轩敞,楼面起伏有致,建筑精巧轻盈,颇具江南楼台风格,这是蒲家的一处产业,也是泉州最大的酒楼,吃喝嫖赌一应俱全,噢,就是像“天上人间”一样,一条龙服务。
楼下一众人正在相侯。陈维仁一一作了介绍,原来这些人都是泉州知名的海商。(在泉州众多世家、官员、甚至宗室都从事海贸)当介绍到迪功郎曹渊和承节郎林成恩、保义郎陈瓒时,张克成不禁多看了两眼。
……“多听人言承议郎文武皆备,乃人中之龙,今日一见果实英俊潇洒,幸甚幸甚。第一杯当为承议郎贺”刚一落座曹渊就开言道。众人同声“与承议郎贺!”
果如张克成所料,曹渊乃泉州海商巨鳄曹氏后人,《夷志坚》曾记载:一曹姓商人海外在海外贸易十余年,资本达到两万贯。绍兴十八年,他又出国换回沉香、龙脑、珠、布、苏木等珍玩异宝到临安,价值四十余万贯。十数年间纳税十数万缗,朝廷赐迪功郎。
林成恩乃大食海商后裔林平章之子,赐承节郎。
陈瓒乃右参政陈文龙之侄,荫萌保义郎。
“啊!都是牛人啊”张克成暗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