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学或真的是我们的唯一希望
明月万里2015-10-25 03:551,746

  第二章大学或真的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感谢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它有诸多的弊端,虽然它曾经经常遭受世人的诟病,但至少它提供了贫家子弟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而且基本上是唯一的一个机会。

  对于官家富家子弟而言,他们面前可供选择的机会会有很多。他们的子弟们不情愿的挤那千军万马拥堵的独木桥,去参加高考,以我的小人心态以为,不过是他们的父母想证明他们的血统是如何的高贵,就算在高考的大关面前,仍能高我们这些贫家子弟一筹。

  但在现在,许多农家还是能负担得起这笔学费的。

  当然,这一切对我来说,仍只是理论上的而己。

  为了响应上面关于集中力量办好教育的伟大号召,也为了推行教育产业化,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长远决策,市教委已经请示了有关部门批准,自明年起,全市除了城区的一中、二中,和离市区较近的三中和五中外,乡下的高中部全部都要撤掉,全部要搬到市区去。而我所在的这所九中的高中部,亦是我这附近九乡一镇的最后一届高中了。

  其实早在刚恢复高考不久,九中每年都有十几个考上大学的,对比那时候的总考生,升学率也有百分之十几。按说那时候的录取率更低,怎么那个时候的人能考上,现在的人难道都变笨了都考不上了?我想我不会同意,我的乡亲们都不会同意的。

  其实我当初中考时是上了城区二中的线的,但一接到通知书时,望着那高达数千元的高额学费,以及不可预知的生活费,我还是望而却步了。

  我默默地收起了录取通知书,找到了我的初三班主任李老师,留在了本校的高中部,因为吃住都在家里,我可以省下一笔不菲的费用。

  更甚的是,父亲的胃病已经拖了几年了,每次半夜醒时都会听到父亲趴在床沿痛苦的哼哼。在我后来想起来,那在当时并不是多大的病,但家中确实拿不出更多的钱给父亲看病了,也只能一痛就去抓几服中药,或者自己买点止痛片什么的应应急。甚至痛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还交给过一个远房的姨父几十元钱,换回看似维生素安定片之类的西药药丸,效果自然是丝毫全无。

  家里的生活重担,过早的压在了母亲的身上,以致于每一到晚上,母亲就会悄悄地叫过父亲帮她揉肩按背,或者倒上碗茶水,用瓷汤匙将背脊刮痧,直接得背上一片片青紫了,第二天又继续打起精神来干活。

  作为家中的长子,我自觉的担起了家中的农活重担,弟弟才十三岁,还在上小学,父亲下不了重力,还在我十五岁那年,家里的重活就已经压在了我的肩上,尤其是到了农忙的季节,经常是我和父亲抬着笨重的打稻机,我在重的前头,父亲一路轻哼哼地跟在我后头。

  父子二人艰难的蹒跚行在前狭窄泥泞的田埂上,两个人都是在拼着全身力气在苦苦坚持。而那些路过的村民们,则多数会惊奇的叫一声:“秋生,你可享福了,正槐如今都能帮你干这么重的活了。”

  秋生是父亲的名字。父亲听了,也只是轻轻的应了声。而我只是在顽强的忍受百多斤的重量勒在我稚嫩的双肩上的酸痛,心中暗自祈祷有人能帮我一把,对于这些不痛不痒的话,使我们不得放缓了脚步,我更有些厌恶起来。

  没有人理会我的心情,在他们看来,我这个正在上高中的农村伢子和他们那些人毫无二致。甚至他们还会想,花那么多的钱去读什么书,纯粹是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还可以补贴家用。而我们父子二人却只能一脸顺受的听凭别人对我们或许是好意的提点。

  所有的人都对我们这届高三不作任何期望,除了因为九中已经足有十年没有人考上大学之外,县教委甚至我们的老师们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更甚的是,我们这一届高三,虽说还各有文理班各三四十口子,但认真读书的只怕没有十几个了。

  我为了照顾家中的农活,一向是步行二十分钟去上课,不知道他们晚自习的状况,但就我所在的理科班而言,每天在听讲的也就那么十几个人,而我不知道那些还在认真听课的同学,是不是同我抱着同样的考上大学的期望,或者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要求。也或许他们中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应付高考不过是他们没有其它选择的一种打发时光的合理的选择。

  而村野间不时传说校园的后山上经常有搂搂抱抱,甚至就在油茶树底下苟合的高三学生,更是让附近的村民们有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更让他们认为了这些读书的都没有什么前途,纯粹是浪费父母的钱而己。

  这或许真的是没有希望的一届,因为学校在敷衍,老师们在敷衍,同学们也在敷衍,只有我,或许还有那么一两个同学还在给自己较劲,努力,再努力,一定要考上大学,这已经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继续阅读:第三篇 见习农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穷二代的成功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