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走下戏台小天地,登上人生大戏台
邱鹤2015-10-25 09:473,375

  说起来,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汤鹤武的父亲汤继业还是个刚出道不久,但也是算小有名气的丑行演员。刚刚脱离了科班束缚的他开始肆意的放纵自己,赌场、烟馆、八大胡同,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光绪八年五月十三,民间相传的关二爷磨刀日。汤继业刚刚下场卸了妆,八大胡同的名妓翠兰姑娘便抱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找上门来。若仅仅是找上门来倒也算了,她竟然直接抱着孩子闯进了后台,汤继业不想认,却也不得不认,京城没有什么事儿是绝对的秘密,不到一柱香的工夫,半个京城的人就都知道了。和春班丢不起这个人,汤继业同样丢不起这个人,当晚,一段风`流债,断送了一个前途远大的名丑,断送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妓。

  汤继业和翠兰姑娘双双自尽后,汤继业的忘年之交,同光十三绝中的“苏丑杨三”杨鸣玉将还未满月的汤鹤武抱回家中抚养。汤继业的儿子排行“鹤”字辈,因为他生在关二爷磨刀日,而关二爷又素有武圣之称,杨鸣玉便给这孩子取名“鹤武”。

  汤鹤武四岁开科学戏,工武行。那个时代的戏曲演员学戏时都是先从武行入手,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打下做工基础,不论以后演那个行当,没有武行底子都是不行的;二是防止倒仓后嗓子恢复不过来,还可以继续演武戏,省得丢了饭碗。

  但汤鹤武不一样,杨鸣玉对这个关门弟子的要求是武行全能,而嗓音唱腔都可以稍稍放松一些。武行演员在所有行当里是学起来最累、最苦的一行,想成名也很不容易。杨鸣玉的意思很简单,无非是怕汤鹤武重蹈汤继业的覆辙,不教你识字,你也甭想学人家附庸风雅,搞什么郎才女貌、风花雪月的西洋景儿,老老实实练功夫演戏那才是正理,可让杨鸣玉想不到的是,汤鹤武并没有按照他安排的路走下去。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秋,京城。

  汤鹤武的故事应该从这一天开始说起,因为在这一天,命运跟汤鹤武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他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有了随后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以至于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一生,就是从那一天起,彻底改变了。”

  “按龙泉血泪洒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

  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

  急急走,忙忙逃,顾不得忠和孝。

  良夜迢迢,良夜迢迢,投宿休将门户敲。

  遥瞻残月,暗度重关,我急急走荒郊。

  身轻不惮路途遥,心忙又恐人惊觉。

  吓得俺魄散魂销,红尘中,误了俺,五陵年少。”

  这是汤鹤武最后一次演《黄河渡》,年仅十二岁的他在戏台上唱念做打,短衣裤,短兵器,身手矫健,干净利索。几十年后,有幸听到这出戏的票友们依旧是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这是他出科的日子,本是扬名立万飞黄腾达的开始,可老天爷偏偏不肯成全他,在他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噩运再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恩师杨鸣玉去世了,老人家七十有九,众人都安慰他说,这是喜丧,该高兴才是,汤鹤武不仅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

  杨鸣玉下葬的那天清晨,前一天还傻愣愣的跪坐在棺材边上的汤鹤武却不见了踪影。一时间,引起人们众多的遐想和猜测,有说他悬梁投井了的,有说他疯了傻了的,也有说他师父尸骨未寒他就犯了他爹的老毛病醉生梦死去了的,总之,说什么的都有。那天清晨,汤鹤武到底去了哪里,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依旧是个未解之谜。当他再一次出现在人前时,已经是一年之后了。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天津咸水沽南约十公里,小站练兵园。

  “张振宇。”

  “到。”

  “冯宝。”

  “到。”

  “汤鹤武。”

  “到。”

  听到那一声与众不同的“到”,袁世凯不禁放下手中的花名册朝队伍里看了看,“哪一个是汤鹤武啊?”

  袁世凯话音未落,汤鹤武便从队伍里出来,给袁世凯打了个千,道:“回大人,小的是汤鹤武。”

  “汤鹤武,本官听闻你声音洪亮异于常人,却是为何啊?”

  “回大人,小的是科班出身。”

  “戏子?”袁世凯上下打量了他一下,眯了眯眼睛,道:“你今年多大了?”

  “回大人,小的今年十八岁。”

  “十八岁?”袁世凯看着汤鹤武,眼神中含着略带嘲讽的笑意,明显是半个字都不相信,“不是吧?说实话!”

  汤鹤武犹豫了一下,终于抬起头来,依旧是用他那唱惯了戏的嗓子大声道:“回大人,小的差四个月就满十三岁了。”

  汤鹤武的嗓音确实与旁人不同,洪亮震耳,中气十足,与他那矮小瘦弱的身材丝毫联系不到一块儿去。

  “哦?十三岁?本官记得,贴出去的征兵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年龄身高具有要求,你年纪尚幼,个子又不高,怎么也参了军了?”

  怎么参的军?袁世凯如此聪明之人,怎么会不知道?汤鹤武这般年纪、个头儿,进了行伍不露馅才怪呢。若不是使了大把的银子,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替他隐瞒?此时也不过是随口一问,本没想着汤鹤武会接茬。哪知道汤鹤武生性聪明,几句话就把这祸事给岔了过去。

  “回大人,小的并不识字,也不知道告示上写得是什么,只听招兵的大人说,是袁大人奉旨督练新建陆军,要招募士兵。小的虽然岁数不大,但小的知道古有朱虎臣九岁登科,甘罗十二岁拜相,周公瑾二十三岁官拜大都督,今有大人您二十四岁平定朝鲜壬午军乱,可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小的今年虽然只有十三岁,但论身手,寻常三五个壮汉也比不上。”

  汤鹤武的一番话说得袁世凯心花怒放,谁不愿意听好听的啊?拿他和朱虎臣、甘罗、周公瑾这样的少年英雄相比,他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当不上的,尤其是平定壬午军乱那可是袁世凯军旅生涯的开始,更是他的得意之处,听了这话,哪有不高兴的道理?

  面前这个虽然身材短小,但看得出几分英气精悍的汤鹤武更是让他越看越顺眼。但表面上还是佯装严肃道:“汤鹤武,你小小年纪,不要口出狂言,须知谦逊有礼,方为处世为人之道。年轻人,锋芒毕露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是,大人教训的甚是,小的记下了。”

  “恩,这就好。”袁世凯点点头,接着说道,“切记,今后不要再说这般大话便好。哦,对了,刚刚你说你会唱戏,可是真话?”

  “千真万确。”

  “都会唱什么啊?”

  “回大人,都是些没什么名气的武戏,小的年纪尚小,别说挑不得大梁,就是配角儿小的也往往是演不得的,不过是跑跑龙套,溜溜边儿罢了,这会唱二字,实在是不敢乱说。”

  汤鹤武这话一出口,袁世凯对他的好感更甚,刚刚教过他要懂得内敛,不要狂妄,他紧接着就现学现卖的谦虚上了,可塑之才,绝对的可塑之才啊。

  “呵呵,跑龙套其实也没有什么,名角儿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名角儿,最开始不都是跑龙套的嘛。正好,本官闲暇时,也喜欢唱上那么两句,刚刚你说你还会些功夫,本官姑且信你,你便跟在我身边,做个马弁吧。”

  此言一出,连跟在袁世凯身边的幕僚和军官们都不禁向汤鹤武投去了不太一样的目光。

  “小的谢大人恩典。”汤鹤武跪在地上,狠狠的朝袁世凯叩了三个头。“嘭嘭嘭”三声闷响,看着他那已显血色的额头,旁边的士兵都不禁在心中唏嘘,“疼啊,真疼啊。”

  今天这么一出,并非全是袁世凯一时兴起的结果。

  袁世凯刚刚受命编练新军,这定武军中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都算不上是他的心腹,身边的幕僚和军官们和他一条心的也着实不多。汤鹤武年纪虽小,但听他谈吐就知道,是个脑子灵活的精明小子。正因为年纪小,又不认得字,思想才更好控制,袁世凯是打算在这定武军中给自己培养心腹了。

  这支军队不是朝廷的,更不是别的什么人的,是他袁世凯一个人的,而收服汤鹤武这样聪明又好驾驭的心腹,是他掌握军队大权的第一步。

  这是袁世凯与汤鹤武第一次见面,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此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尤其是后者,刚刚吃上皇粮不久就被新建陆军的督练大臣看好了,这以后还不是前途无量吗?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此时,在汤鹤武的心目之中,袁世凯意气风发、高高在上,有知人用人之明,而在袁世凯的心目之中,汤鹤武朝气蓬勃、谦逊有礼,前景一片大好。

  如沐春风的场景下,谁又能想到他们之间将会出现怎样的腥风血雨?汤鹤武想不到袁世凯会成为他一生中最不愿意战胜,却又不得不战胜的对手,袁世凯也不会想到如今这个弱不禁风的毛头小子会是他晚年最大的噩梦,让他至死不能瞑目。

  正因为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人才会有挑战命运的激情。

  如今,汤鹤武,这个在袁世凯的口中“比泥鳅还滑,比狼还狠,北洋三杰绑在一块儿也不是对手”的少年,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继续阅读:第2章 要在人前夺萃,必得人后受罪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戏子将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