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海上行宫谣
静好居2015-10-25 09:415,803

  “搜山检海”——这是建炎三年秋冬,完颜兀术,捉拿赵构的战略战术。

  “撤往明州,出海避难。”——赵构重要对策。

  12月15日,赵构移驾明州港,登上新造的大型御舟,过海湾驻跸昌国县(宁波定海区与舟山市区域)。临行前,发给行在诸军雪寒钱。准备启航,美其名曰“巡幸东海”。

  “撤往明州,出海避难。”这,源于吴央、吕颐浩先后的,再次不谋而合。

  第一次是赵构即位南京后,即建炎元年“秋防”前,吴央御前奏对,抗金方略“且战且避”。后来吕颐浩与之奏对了一样的话,一字不差。不同的,吴央乃“敌退之后防御说”,颐浩则“敌临之后迎战说”。时间上,总是相隔半年有余。

  于是,“且战且避”成了赵构建炎年间抗金总方略。最后,发展到“出海避”。

  吴央不认为这是她的决策。她的提议,只有上升转化为皇帝决议,才算决策。作为部下,当自己的意志,使之上升转化成上级的意志后,就不再是自己意志了。作为臣子,只有将自己一次次的意愿,能够使之上升转化为上级的一个个决策,这个臣子或部下,才能算得上有点子、有办法,从而算得上“称职”二字。即,职责所在,理所应当。

  吴央与吕相,之所以会先后不约而同地,建议皇帝选择明州出海避祸,皆因明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及其综合性优越条件。吴央会选择明州,一是源于岳飞绘制之军事舆图的启发,一是源于父亲吴近关于明州的如此这般说。

  直至,去年五月,初次到了明州港,观世音所展示的第八幅,卫兵争船叛乱图,才与现场景象对上号。所以,曾经暗自庆幸,自己选择明州下海没有错。由于未雨绸缪,“卫兵争船”已经不会发生了。

  选择明州下海,理由是充分的。

  地理位置。明州(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地处宁绍平原。距临安、越州比较近,水陆两畅通。从海上往南走,可抵达台州、温州、福州、泉州和广州,便于迅速摆脱金军追击。如果返回,内河有杭甬运河,可直达临安或者越州。

  海运大港。明州,宋代重要的港口城市。早在盛唐时期,明州、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港。北宋末期,明州、广州、泉州,并列港口贸易三大港城。港口规模大,利于大型船只和船队停泊。当年的明州,是全国造船业的重要基地。有先进的造船技术,既能制造内河船,又能建造比较大型的海船,可以提供较多数量的船只,供朝廷使用。

  供给保障。明州是江南富庶之地,农业发达,商品丰富。可以为朝廷大批官员和军队的到来提供物资保障。

  明州,系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纬度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冬夏季各长达4个月,春秋季各仅约2个月。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给明州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同时,明州的自然灾害,也比较多。冬、夏季节,季风交替明显。由于所处纬度,常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加之倚山靠海,使明州各地天气多变,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相对频繁。

  行在,避祸于东海,正赶上如是灾害性天气。

  ——————————————————————

  金军的铁骑声越来越近,一批又一批中原流民,争相逃到明州等地避难。

  自从到明州后,建炎帝心神不定,与行在官兵一样,谁也无心浏览明州,这座自唐代以来,就已闻名的港口城市。

  建炎三年,大年二十九,皇帝决定出海。

  ——创举“海上行宫”的故事,谱写“海上政府”的歌谣。

  大年三十,临晨,吴央带着小邓、小辛两个统制,登上昌国(定海)的一座小山,快到峰顶时,吴央要两位统制立等片刻,别再跟着。

  吴央登临峰顶,走上一块岩崖,笔挺地跪在岩石上,举手合掌向天,虔诚祷告。先是默默祷告,最后大声祈愿呼求:——观音菩萨!行宫东海飘摇,赵构耻辱,宋军耻辱,紫萼耻辱啊!

  苍天!睁开你的眼睛看看吧!我大宋疆土何地不陷战火?我大宋子民何处不遭涂炭?难道你让女真民族的崛起,就是陷我华夏民族于战争吗?难道完颜氏,生来就是为了打仗,一切靠掠夺而生存吗?

  苍天!我讨厌战争,我诅咒战争,我鄙视侵略,我向往和平!如果要通过战争而抑制战争,如果要通过你死我活而达到安宁,请你给我力量,请你给我机遇吧!

  ——出海前,吴央独自登高而呼,恨不得登临泰山之巅我为峰,从而离天更近,从而让她的祷告上达天听。

  “请你给我力量,请你给我机遇吧!”——“轰隆隆……”

  话落雷起,雷声滚滚。

  当,登高而呼的吴央,向天祷告完最后一句话,老天突然一声炸雷,好象回应她的昂扬呼求似的。继而电闪雷鸣,雨点如剑,瓢泼大雨铺天盖地……

  辰时初,礼毕下山,他们三个皆被倾盆大雨浇个烂透。来不及换下,顶着阴翳蔽日的冷雨寒风,紧随赵构登上新造御舟——大型楼船——“方舟”渡海浪。

  ——————————————————

  新造楼船,船体为全木结构尖底三帆船,船型中间宽两头窄。船身为总高3米多的双层船。总长36米,中间最宽处,宽15米,分别向两头呈流线逐渐收缩至尖平头型。

  说楼船,其实甲板下,只有中舱与底舱。中舱高两米,有登梯,上登甲板,下入底舱。扣去吃水部分,甲板离水面,高约不足两米。中舱也是主舱。长度三等分,隔成三部分。船头、船尾部分各长5米,皆中间为过道。船尾两边各隔两间,共四间,分别为正副相,正副御营使休息室。船头部分,右边为皇帝休息室。左边隔两间,一间小些的吴央住,一间两个御林军统制住。三个,都是皇帝“幸海”近身带刀侍卫长。此外,任何护卫不得靠近皇帝休息室。

  楼船主舱,中间部分面积最大。两边各为一列三层卧架,卧板长近两米,宽约半米多。全部用一幅幅帘布,整体遮挡,一边为楼船官员休息处,一边为水兵与护卫各自轮流休息处。两列之间,还剩长5米,宽11米,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偌大空间。卧架外,分摆两列案桌。再余中间,为空场地。案桌为办公桌兼餐桌。即,中间部分,成了多功能大厅。底舱,堆放货物,与备餐等。

  其他新旧舟船30艘,结构与楼船基本一致,只是小型些。高近3米,长约20米,中间宽约6米。中舱为一体船舱,载人的打通铺,载货物的为货仓。楼船以外舟船,没有烹调配备。一律人均等量,三餐配熟食。

  ——这些,新购、新造舟船的船舱设置与改置,都是吴央督造的结果。移跸建康,而从越州带来的船,除原御舟,改战船外,都作为货船了。

  用于造船的木头,十分讲究。船体的木质必须坚硬,敲起来铛铛作响。一般为,底部吃水部分,外围板、甲板,用老松木或硬木。船舱内基本是老杉木。

  ————————————————

  为了顺利出海,皇帝在越州行在,就任命了范宗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赵鼎为御史中丞;任命大将张俊任浙东制置使,率部队自越州起,掩护行在一路撤退。

  此外,在明州,又任命宜州观察使张思正,为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御营司参议官刘洪道,为明州知州;原明州知州,改任中书门下省检正公事。以枢密院张公裕,提领海船事宜,以越州知州吴近,提领后勤事宜。

  命后宫人员,提前前往台州港,并且只准泊港,不能上岸。

  命水军老将张公裕率水军,以建康移跸御舟楼船,随扈御敌。

  张公裕与吴近,数日前,就开始各自组织安排,船队出海的一系列事宜。

  首先,精心安排御舟楼船。人员限载,物品到位。

  人员限载。行在官员限朝廷要员近30人,统制辛永宗率原班护卫30人,统制邓小乙率水军精兵30人,随扈楼船。

  物品到位。楼船上,淡水、主食、熟肉、蔬果、干果,卧具、木炭、油松,书籍、文房四宝、乐器等等,基本一应俱全。

  其余30条船,20条以载人员为主,10条以载货物为主。

  其中,吴央要求吴近,一是安排水军副统制吴憾,领水军10人、护卫10人,开走吴央于扬州定制的轻舟,载着她的羚驹儿与御马黑电,随扈后宫舟船,离开船队直航台州港。既随扈,也打前站,为补充供给先行筹备去。二是要小邓,撤换易安居士舟船一半水兵,换护卫。也以水军10人、护卫10人保障。

  后宫妃嫔,自提前撤离建康到越州后,直接被吴近送到明州,隐居候驾。除潘贤妃随太后避祸江西外,全部不是航行就是泊港。赵构驻跸定海县时,后宫入行在。驻跸昌国县后,没过几天又提前启航。

  自平定“苗刘兵变”后,吴央护卫统领辛永宗,被擢拔御林军(警卫营)统制。辛永宗与其兄辛企宗,率领的3000多名御林警卫,限随扈300精兵。300精兵分散各船,是护卫,也是杂役。其余将士与其余人员,命驰马陆路随扈,先行抵达台州港,准备接驾、护驾。

  越州300水军,划归御林军,邓小乙擢拔御林水军统制,全部登船随扈。

  300水军,100人分散各船,是水兵,也是水手。除御舟、易安舟外,每船限水兵五人。其余水军,上张公裕战船。

  ——————————————————

  年三十上午,除开走的两艘,29艘海船满载人员与货物,泊船三江口待命。

  御营中军都统制张俊,命率其余部万余兵马,离开越州后,驻防明州阻敌,以保障御舟顺利航海。

  大雨滂沱,海风凛冽。“海上行宫”,即“流亡政府”船队,在大风大雨中,等待出发。

  之前,港口挤满送行与观望的人们,面对着准备启航的浩大船队。

  “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相顾无人色。”

  无论是2700御林军将士,以及无船可登的行在普通人员与杂役、女仆等,还是当地民众,各地流民,心情都十分复杂而沉重,笼罩着一片凄凉和惶恐情境。无论有船、无船,皆面临生死未卜。因而,既为皇帝担忧,也为自己捏把汗。

  人声噪杂,各种忙乱与议论不绝于耳的港口,随着船队起锚碇开航,立即陷于一片寂静中。人们的视线与注意力,皆似乎随着朝廷船队,向着镇海口方向,渐渐驶去。

  ……

  船队离开定海港,行船南下约80海里,抛锚碇海于三门湾。即,三门湾口,浮门江水域。浮门江狭长弯曲,三面环山,水清浪静,年平均风力2—3级,是天然的避风港。

  ————————————————

  三江口,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处。

  明州(宁波),简称“甬”。自周朝起,就被称作“甬”地,水称甬水,山称甬山。

  “甬”为象形字,形状类似古之覆钟造型。

  原来,明州四明山脉,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其中,鄞县、奉化,两地境内的山峰,很象古代覆钟。因而,甬山、甬水、甬地,便由此而来。

  台州三门湾(健跳港),为浙江深水良港之一。

  三门湾,北距定海港80海里,南距海门港34海里,北靠象山半岛,与象山湾相隔最短的蜂腰,宽10~13海里。湾口东起南田岛(牛头山)、金漆(七)门,西至坡坝港牛头门,宽14海里。口部至湾北底部泗洲头,纵长18海里。口部有三门岛、五子岛相扼。海湾的东西北三面环山,深割象山半岛的南部海岸,是曲折度较大,地形复杂的海湾。

  由于未雨绸缪,早在建康行在,皇帝就带头,撤走太后与后宫。然后下令,在朝官员全部将家眷转移,不得继续随扈。至于随扈皇帝亲兵,自“苗刘之变”后,就已严禁御林军随带家眷。因而,大大压缩了原有行在人员。

  30条舟船,10条运载淡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及其,行在书籍、卷宗、档案等。另外就是后宫嫔妃们的箱箱笼笼。

  由于吴央预先筹措,长时间全力筹备,不仅避免了“争船”而内乱的可能性,也避免了挨饿受冻的可能性。当然,只能限制用水难免,只能基本温饱也难免。近千号人的海上生存保障,就算是“基本”,也十分不易。

  ————————————————————

  自行在驻跸越州,到移跸明州的定海(镇海区)、昌国(定海县),吴央除了基本睡眠时间,就没有一刻的消停,忙的焦头烂额。这么庞大的船队,庞大的行宫队伍,从筹备到登船,简直千头万绪。

  自船队驶出三江口,到碇海三门湾,依然还是陷于忙碌。虽然事先有计划方案,实施方案,也提前将货物搬上船,还是存在这不妥,那不对。其实,她五天前就开始陆续检查,陆续安排调整,陆续吩咐补充不足等等。整个移跸海上计划,就如同是,她为总设计师,吴近为后勤总长,小邓、吴憾分别为总长助理,全体水军皆为跑腿。而辛永宗,则成了她的秘书长,30护卫成了杂役。

  对此,皇帝对吕相说,你们都别插手,免得越插手越乱,皆按他们的计划,照办即可。

  ……

  三门湾,浮门江,御舟上,两统制休息室。年三十中午,午膳后。

  吴央到隔壁,要两统制一起,捋一捋船队安排情况。

  “大人,按你吩咐,离港前,我与辛永宗,再次分头检查了各船,按原定计划,暂无不妥。其中,李大师让我转告大人。她很好,不用过于牵挂。说是紫薇很是细心与周到。自她泊港明州的50多天里,白天隔三岔五地,都由几个化装的水军,陪着上岸走走看看。只是难为了紫薇,始终寸步不曾离开过。”邓统制。

  “大人,按你吩咐,诸如照明用的油松,堵漏用的桐油与黏土,防火的石蜡,以及渔网等,我们从越州搜寻购买到明州,应当会够用。油松,干的放在卧架底下,湿的放在通风处,很快就会干的。防漏防火的,都在我们这间了。”辛统制。

  “大人,所有水兵都清楚了,泊船下帆,甲板保湿,遇箭向,下盾屏护船帮。至于20人的军歌组合唱,在越州就很熟练了。合唱组水兵,都在御舟上,就是不知大人安排何时,表演唱。”邓统制。

  “我的诗赋朗诵,小乙的水兵独舞,大人在越州也看过了,还要不要再练。另外,我们俩议好了。晚上轮流当值,哨位定于陛下休息室,即我们这头道口。上半夜休息的,晚膳后就睡。下半夜休息的,推迟早膳时间。每五日一调换,你看行不行。至于其他哨位,比如登梯口,也都安排好,也是轮班制。还有御厨房与御厨注意事项,也按大人吩咐,张榜底舱了。”辛统制……

  三人一直议到午时过,未时起,尚在继续中,却报:“护军大人,陛下传你过去。”吴央回应,表示听到了。

  “嗯,你们真的很能干,我很欣慰。其他都清楚了,至于何时会表演,我也不知道。我在等待一个时机,也许就在今日傍晚,也许明后天,或者更后,说不准。好了,你们现在,赶紧轮流下底舱,监督晚膳筹备。虽然在海上,年夜饭,总要让陛下与大臣们,改善一下。凡是御舟上的,都争取加几个菜吧。其他舟船,监管淡水与膳食的,也都吩咐过年夜加餐的。”言罢,她起身,向对面走去。

  自到明州后,他们没有单独呆过。传了几次,她都说很忙。她的原则是,凡是他有“后院”在侧时期,她是基本不会单独去他休息室。某人,大概又忍无可忍了。她想。

继续阅读:57、白鱼跃御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