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赵构在明州,那是很有故事的。
传说一,又一个“泥马渡康王”之说。
话说,赵构逃到镇海澥浦一带海滩躲避,由于楼船庞大,吃水深,无法在滩涂靠岸,郑氏就用泥马,将皇帝自楼船经过泥涂,接到自己家中。皇帝于是留宿郑家。那么,皇上为什么不住在镇海县城官衙内,而定居在澥浦民宅呢?据说,皇上见定海(镇海)县,被金虏所焚,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可见,当时镇海县城已被金兵所焚,几成废墟,皇上无法在镇海城居住。
——这个传说,不够真实。
首先,皇上到明州,早已是皇帝,康王已经是过去时,在此地“泥马渡康王”,纯属移花接木,乱抖!”其次,当时局面是,赵构前面跑,兀术是后面追,不可能镇海先陷落,皇上没地方住。就算皇帝返航,没地方住,也会住船舱。
传说二,浙东“十六中秋”习俗之说。
据说,赵构楼船到曲汇塘郑家时,恰好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当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难到达的这天过中秋节,就将中秋节推迟到第二天。宁波民谣道:“泥马渡康王,中秋曲塘藏。十五不成圆,十六月更朗。”从此,800多年来,澥浦、龙山一带百姓,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便沿袭下来了,并渐渐成了浙东中秋的习俗。
——这个传说,更加不可能。赵构巡幸东海,乃腊月十五日抵达明州港城,与八月中秋节,时间上完全错位。
传说三,皇帝张弓射卫兵,亲手平息动乱之说。
话说,皇帝为了从明州顺利出海,由吕颐浩和范宗尹负责安排船只和乘船人数。他们粗略地估算一下,觉得船数有限,皇帝的卫兵、吏胥家眷不可能全数登船。于是规定每条船限载60人,每个卫兵携带家眷不得超过2人,其余人员只能走陆路或留在明州自寻生路。
这很快引起卫兵们的极端不满。12月18日一大早,卫兵们就去找上司要说法。路上刚好碰见宰相吕颐浩,以张宝为首的100多名卫兵,便拦住吕颐浩,有的质问,有的破口大骂。
负责朝廷警卫的殿帅李质,见部下围攻宰相,赶紧上前制止,但张宝等人不顾上司的命令,仍大喊大叫地往行宫里走。吕颐浩劝说道:海船不足,装载不了这么多人,目前你们第一大事是护卫皇上,家事须自行处理。
卫兵不服,反问吕颐浩,是否也将家眷半数留于明州?吕颐浩一听,十分恼火地说:“上司平日教你们练武,何曾让你们一根弦上拉两支箭(为难的意思)!如今国家危难,谁肯为国家死战?”
吕颐浩的话更加激怒了众卫兵,有几个人拔出刀来要杀他。范宗尹见吕颐浩争执下去,必死无疑,急忙上前拉着他进入行宫,将闹事的卫兵关在门外。
皇帝很快得知卫兵闹事的消息。南宋初年国家动荡,宋军内部也十分混乱,这已是赵构当皇帝以来,经历的第三次卫兵作乱了。第一次是宝应县卫兵动乱,第二次是杭州苗刘兵变,现在朝廷危急之际,又发生卫士动乱,皇帝认为其严重性不亚于“苗刘兵变”。于是,与吕颐浩等马上策划了一个应急措施。
皇帝叫宦官打开殿门,向卫兵们宣读了皇帝亲手写的诏书,高度赞扬众卫兵不顾家小,惟以保国安民为念的精神,说已对卫士的家眷航海作了妥善安排。卫兵不知这是皇帝的缓兵之计,听后便速散而去。
卫兵走后,皇帝对吕颐浩说:“这些卫兵将坏我的大事!我今夜带领五百人,埋伏在府衙后苑,你快去辛企宗御营中军布置,明日早朝时,你等率队伍到行宫,里应外合,一举将闹事的卫兵擒杀。”吕颐浩当即召集,御营司中军统制辛企宗等,进行了周密部署。
第二天天还没亮,皇帝穿上闲置已久的盔甲,引兵到后苑埋伏起来。宋高宗刚离开,张宝等卫兵就来到寝殿外,要求见皇上。
此时,皇上的吴贵人告诉他们,皇上已将他们的事情安排好了,明日便见分晓。张宝等听后,放心地回去了。
上早朝时,吕颐浩命御营司参议官,刘洪道部署士兵在宫门口警戒,叫御营中军在宫外,然后叫卫兵们到行宫前集合。这时,行宫外的御营中军向卫兵发动突然袭击,在后苑埋伏的辛企宗所部,也乘机腹背夹攻。猝不及防的卫兵,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爬屋跳墙而逃,乱成一团。皇帝亲自督战,见有两个卫兵艰难地攀登到屋顶,就弯弓连发两箭,两个卫兵应声滚落屋下,当即被活捉。
赵构善骑射,在当时已有小名气。宋人,称赵构“挽弓至一石五斗”。按宋朝军制,“挽弓至一石五斗”,已算武艺超群,相当于选充皇帝贴身警卫的标准。可惜这位善骑射的皇帝见金军如老鼠遇猫,不敢回击武力,而在对付区区卫兵时,却如此大显身手,总算叫各位大臣,看到皇帝昔日的武功还没有全废。
平乱后,皇帝下令,将张宝等17人在明州闹市处斩,其余的人降为下等军兵,分拨到明州、越州等地的军队中服役。
皇帝解决了卫士动乱后,做出两项人事调整:一是任命宜州观察使张思正为浙东马步军副总管,任命御营司参议官刘洪道为明州知州,而原明州知州张汝舟,则任中书门下省检正公事;二是撤销警卫部队(诸班直)的编制,由御营中军充任警卫。
——这个传说,也有太多的不可信之处。
一是,吕颐浩,能臣也!就算发生争执,也不会触怒卫兵。
二是,张汝舟,此时还不知在哪个旮旯里,因为还没有到他“虚报考举次数”而获官职的时间呢。“原明州知州张汝舟”说,纯属瞎掰!
三是,张俊,才是正史记载的,皇帝赵构巡幸东海时期的中军都统制,怎么变成辛永宗的兄长,辛企宗了?
四是,用得着皇帝亲手杀卫兵么?赵构,是个十分理性的皇帝,这种恶名声,他会不管不顾么?
……
总之,赵构幸海的传说故事,很多,很多,还有诸如什么,赵构饿得眼冒金星,亲自到寺庙讨斋饭,无果,就把供案上仅有的五个烙饼,偷拿了一气吃了三个,弄得随从干瞪眼、流口水……
三门湾,浮门江,御舟上。
呵呵……吴央想起这些五花八门的传说,一抹微笑,泛上眉梢。
皇上正传她呢,于是赶紧前往。
“陛下,年三十响雷,这不成了‘冬雷阵阵夏雨雪’么?”
吴央一走近他的休息室,就没话找话,想转移他的注意,万一责骂她时,也能够态度好点。
“应当是春雷。你忘啦,今年有闰月(闰八月)的,自然开春早。再说,这里的气候可能也比较特殊吧。你说,年三十就轰响了第一声春雷,会不会是好兆头。”
“当然是啊,除夕响春雷,恐怕百年难得一遇呢。”
“你怎么一大早就登山去?,而且还在山顶呼天呛地?我问过他们了,说你应当是告天来着。你说了什么,因为很大声,他俩都听见了。还说十分奇妙,话落雷起。看来真是来自天国的女儿,祷告都能够上达天听。”
“瞎掰!纯属巧合吧。”
“不管巧合与否,引来春雷总是真的。我知道你的心思,飘泊海上,你为我担心了。可是,央央,你淋个一身湿透,你知道我当时心里有多难受吗?这么阴冷的天气,淋出病了怎么办?我除了一上船就命人备姜汤,什么别的法子也没有,真急人。”
“淋了雨,备姜汤,还不够啊,最正确啦。要不是你的姜汤,没准还真病了。”
言罢,她拉开小窗门“陛下,快看,阴转晴啦!”她一惊一乍。
他挨过来“还真是。果然是气候多变,雨、阴、晴,一日三变。”他从后面揽着她。
“一日三变还奇怪啊,大唐刘禹锡,不是有诗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么?虽然诗的意蕴深广,富有哲理,但也符合自然现象啊。我就见过不少次,东日西雨,或者阳光裹着雨点的。尤其后者,好美。金色的阳光,映衬着万千雨线闪闪发亮,很迷人的。因而,再妙,妙不过自然;再美,也美不过自然。”
他贴着她的耳朵“有你,就什么美妙都有了。就算没见过听过,也能够从你的描绘中,犹如身临其境。比如,阳光映衬雨线之美妙,我就还没有见过,但我现在感受到了。”
“陛下,现在什么时辰了?”
“应该快进入酉时了。”
“酉时了?那我要到甲板上,沐着夕阳,吹奏一曲。”
言罢,轻轻推开他,快步出去。走到对面自己房里,拿着箫就走。
————————————————————
宽阔的甲板上,她伫立船头,迎风而立,举箫试了几下音准,便开始传出乐曲旋律。委婉悠扬而带着淡淡忧伤的,在场人们不知名的乐曲,刹那间飘过水面,传过船队,传进人们耳中,传到不知处的海域……
委婉悠扬而带着淡淡忧伤的旋律,她的最爱。
人们纷纷走出船舱,除了当值的,几乎全部出来,都站立于各自舟船的甲板上,静静地侧耳凝听。因为,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曲子,外加她上乘的吹奏技巧,动情而感人的乐曲,敲击着人们的心灵,无不深受感染。
连吹两遍,她停下。仰首望天,心中默默祈祷……
她慢慢地,转回头,深怕没有见到她希望见到的。
但见建炎帝,抱着一把名贵的古琴,微笑地看着她。旁边围满了官员,与水兵、卫士。
她不禁展开了微蹙的眉头,稍稍舒心地微笑。但见她的嘴角略微上扬,弯起一个美丽的弧度。
他凝视她“好听!朕也奏一曲?”见她期待地微微点头,他便示意旁边的人,将案椅挪到她之前伫立的位置,搁琴于案,慢慢坐下。
她静立于侧,依然期待地望着他。他似乎受到鼓励,开始试音。旋律起,或清扬,或曼妙,或深沉,或激昂……
她听出来了,宫廷四大曲部:大曲部、法曲部、龟茲部、鼓笛部。他奏的是大曲部,隋唐至宋之宫廷《燕乐》,其中的一节。
旋律略停后,突然转曲,旋律或而昂扬激越,或而凄凉悲怆,砭人心骨。
——《垓下歌》?!吴央心惊之余,不禁看着,他的双目,已经盈满泪水。她不由得悲上心头,也泪光滢滢……她举箫,含泪而和奏。
透过泪光,朦胧中但见他神情凛然,一脸严峻,旋律终结,又重复而起。拨弦之手,越来越用力,动作越来越快……吴央用同样节奏,昂扬跟上。
突然,“嘣”的一声——弦断了!
他顺手用食指与中指,捻起断弦,目光顺着弦线,慢慢向上扬,直至滑到终端的刹那间,他迅速抓起古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海水里贯去——投琴浮门江!
似乎,要把他的无尽苦痛,无比忿怨,满腔仇恨,随之贯去!
就在建炎帝贯琴落水的刹那,一条十几斤重的大白鱼,蹦弹而起,跳入御舟甲板,大而急的惯性力,连鱼带水,直溜溜地在甲板上,滑出十几步开外,翻白而曲弯头部尾部,摇头摆尾……
所有人都惊呆了!
白鱼跃御舟——周公白鱼之祥——奇迹!
吴央强压激动,举手按了一下自己蹦蹦急跳的心脏,以最快的速度奔过去,弯下腰,双手抱起大白鱼,疾步抱到建炎帝面前,低下头,用自己的脸,亲切地贴到鱼身上……
须臾,露出灿烂的笑容,朗声道:“陛下,恭喜啊!恭喜陛下,此乃周公白鱼之祥也!”言罢示意他抱去。
皇帝一听周公祥瑞,脑海中立刻浮现,周公白鱼祥瑞的历史典故。再看看她一脸幸福的、喜悦的、目含泪光的笑容。赶紧小心接过,也学她,将自己的脸,贴上鱼的头部……
一会,他健步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头,低头对鱼儿喃喃:“白鱼,神鱼,去吧,大海才是你的天堂!朕愿你畅游东海,寿比神龟!”
言罢,弯腰伸手,轻轻地,然后用力地,将白鱼抛向远处海水里。似乎,深恐抛的不够远,被砸到船帮上,深怕鱼儿受伤……
吴央双手举过头顶,用力鼓掌。御舟人们鼓掌,所有舟船人们鼓掌……
吴央一边继续鼓掌,一边目光四巡。看见了,李易安,伫立船头,也在鼓掌。
——神奇又出现!
须臾后,但见那,落水的鱼儿,跳出水面很高,头朝着御舟,迅即空中翻转摆尾,落入水中。
一会儿后,又跃出水面,翻转摆尾;又一会,再跃出水面,翻转摆尾……
——似乎,三鞠躬,深谢皇帝赵构“放生”之情之善。
人们不禁屏住呼吸,目光全部凝聚这一刻,那一点。直至,鱼儿没有再跃起,海水归于平静。
吴央握着他的手,一起举向高处,大声呼喊:“天降祥瑞!龙归大海!”然后,放下他的手,举起自己的双手,前后舞着:“天-降-祥-瑞-啦!”——“龙-归-大-海-啦!”连呼两声。
紧接着,御舟上,其他舟船上,一片欢呼声:天降祥瑞啦!龙归大海啦!
……
吴央跪于船头,举手合掌,仰首向天,目光直视天宇,心中充满谢意。
他见本来略后他半步并立的她,如是跪谢而虔诚,他也不自觉地,跟着并排跪下去。
少顷,吴央碰了他一下,然后一起起来,依然并肩而立,沐着夕阳余辉,一身霞光。
皇帝跟着一个带刀侍卫,一起并跪,一起并立,不禁令人茫然。直至多年以后,在场的人们,回想起这一幕,才恍然大悟。
白鱼跃御舟,当然就是“鱼跃龙舟”。
吴央比之“周公白鱼之祥”。皇帝当即晋封她“柱国”(从二品,勋官)。
自此,品阶递进为:云骑尉、骁骑卫、上轻车都尉、护军、上护军、柱国。
————————————————
浮门江。江南岸有浮门村,住着陈姓人。系南朝陈霸先(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史称陈武帝,)皇族后裔。隋灭陈,避难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年夜饭备就,御舟上中舱大厅,各案台摆满了饭菜。大家正准备就餐,江边蓦然响起“安住寺”祈福晚钟声。随之,浮门村陈氏皇族后裔,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江岸灯火点点,鞭炮之声不绝……
官兵们触景生情,顿感年夜饭索然无味,尤其皇帝,一脸落寞……
吴央命,年夜饭后,于甲板上,点燃九个油松枝火把,准备年夜晚会。
两个统制立马会意,原来大人等的时机,便是调节“祥瑞”后的除夕萧索。马上匆匆吃完下桌,分头忙去。
亥时(晚九点)到!大小鼓声响起,激越的鼓声,再一次把船队的人们,引上各自甲板,一起看向御舟。
御舟上,20个水兵,列两排。相对而立的是辛永宗:主持人兼指挥。
演员身穿,人们从未见过的水兵夏季服装,帽檐醒目地横绣着:——大宋海军!这是吴央在越州定制的21套海军制服,她言之:戏服!
所有能够上甲板的行在人员,全部翘首以待。
吴央出来了,她走向坐于观众席正中的皇帝,将皇上的大氅,覆在他的前身,盖过膝盖腿。然后走向“后台”,即侧面一角,击鼓处。翻过两头夹于立板上的大幅歌词,字很大。侧向主场地,歌手们,只要侧目一瞥,就能够看见,以防忘词。见她坐下,双手抚上古筝,鼓声立停。她奏“过门”曲。主持人转身向观众,一鞠躬,开场白:
于斯彩霞飞舞之东方,有一轮火红之太阳,太阳也建炎帝兮,他乃自家们心中不落之太阳!谁言大海茫茫,没有方向,大宋紫薇星兮,于自家们身旁指引航向。谁言自家们无家可归,扬帆无际大海之舰船,岂非自家们舒适之摇篮。黑夜会过去,曙光于前头。尊敬之陛下,尊敬之大臣们,尊敬之将士们,让自家们挺起胸膛,迎接明日蓬勃而出之朝阳!
——建炎三年除夕,君臣官兵同乐晚会,现在开始!
第一个节目,请欣赏歌舞《海军之歌-我爱蓝色海洋》。演唱者,水军合唱队。指挥,辛永宗。独唱,辛永宗。独舞,邓小乙。伴奏,吴央。
报幕后,主持转身,面向合唱组,伸出双手,转头对吴央点头,表示可以开始。
曲起,小乙领唱:我爱斯蓝色之海洋——合唱:
我爱斯蓝色之海洋大宋之海域壮美宽广我爱海岸耸立之崖岸伫立斯海面似岗哨模样啊……啦……
海军将士心怀中华严阵以待手持刀枪我守卫呀海防线上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斯蓝色之海洋驾驭着巨船劈涛斩浪我爱碧波荡漾之无际英雄之战舰哪不可阻挡啊……啦……
穿霭破雾劈水斩浪海军将士胸有朝阳我巡逻呀一线领海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斯蓝色之海洋矫健似海燕何惧风浪我为宋船哪保驾护航无敌于海洋呀通商万邦啊……啦……
大宋船舶乘风破浪朝廷挥手指引航向我扬帆呀五湖四海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接,独唱,组舞;再,独舞,前排、后排低声伴唱。
一阵掌声过后,主持见吴央翻过一页。
报:下一个节目,请欣赏:配乐朗诵《海燕赋》。朗诵者,李清照。
下场的水兵们,赶紧穿上棉衣。
易安居士上场,手拿折扇,完全羽扇纶巾、风流倜傥之男儿模样。她一边用折扇打着拍子,一边轻轻踱步,也不管吴央什么配乐,一副大诗人派头,兀自朗诵起来……
吴央没有想到,易安居士朗诵的这么好。她在越州,只不过示范了一次。诗人就是诗人,就是能够抓住感觉。观众见她鞠躬谢场,立马掌声雷动。
吴央再翻过下一页文字。
报:下一个节目,请欣赏:配乐朗诵《长江赋》,朗诵者,辛永宗。
报完,没走。配乐起,朗诵……
鞠躬,掌声,翻页。报:最后一个节目,独唱《兄弟》,演唱者,吴央。
辛永宗、邓小乙过来,将古筝搬到场中。吴央晚膳后,穿上她离家时,父亲穿过的服装。当时的父亲,简直吕洞宾、韩湘子一般,俊雅风流、一身仙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临安,母亲见她衣服陈旧,派人送来几套上好面料的,其中就有这一套。她头扎紫色纶巾、身扎紫色腰带。知道自己今晚很帅气。她走到中间,向陛下深深鞠躬。然后,每个方向一鞠躬,这才坐下,先自弹奏一遍,再自弹自唱:这是八仙,仙授她记忆中的,最喜爱的歌之一,根本不用看歌词。歌词是给别人看的,担心有人听不懂。
——她唱的十分投入,几乎是用心,用灵魂在唱。当她唱到第二节时,已经目涌泪花。当唱到“生也相依/死也相随/相依相随/遇水一起趟/遇火一起闯/凯旋之日/不醉不归……”大滴,大滴的泪珠,一颗颗掉落琴盘。
御舟上,除了她的歌声、琴声,再无别的声音,一片寂静。
唱完,就地慢慢起身,举手横胸,一揖,竟然泪光中,满含笑容。
未等她离开,又一阵阵掌声,经久不息。
皇帝起立,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御舟的人们跟着起立,无人敢坐。他见此,伸手示意大家坐下,自己先坐下。这才,重新落座。其实,没有那么多座位,大多坐在甲板上。
——报,节目到此结束。下面,官兵自娱自乐。翻跟头,口技、唱乡曲等等,什么都行——开始!
果然,一个接一个上场,自然是有准备的。至少,水兵、护卫,出节目的不少,什么花样都有。没有事先准备的,也受影响与鼓舞,纷纷露一手。
这期间,吴央虽然累了,也不敢走开。因为她走,皇帝就会走,大家的兴致自然会马上大减。她想自己的心事。之前,陆续改写、缩写了几篇,修炼时记忆中的诗赋与歌词,权作调整大家心情。不然,想哭的居多。大年之夜,无家可归,飘泊海上,百感交集。也许,什么五花八门的心境都有吧!
她抬头,举目无际夜空,浮想联翩。
直到亥时已过,晚会已过两个小时。吴央起身,悄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