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问罪莫须有
静好居2015-10-25 09:427,313

  朝廷,签订和约,算计岳飞,两大事件的时间,是同时穿插,并举进行的。

  签订一个和约,再怎么快,也是要履行一定步骤,逐步形成的。

  决定一个朝廷大臣的生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能不能解开这个生死结,能不能破译这个生死诀,也是事在人为,最后看天意的吧。

  夏四月,朝廷以王次翁,权知枢密院事;以韩世忠、张俊,并为枢密使;以岳飞为枢密副使。

  武将们,再是愚钝,也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了。明升暗降,自己被剥夺兵权了。

  悲愤的岳飞,哪里会知道,何止于此?一张无情的铁网,正在他头上铺开。

  五月,秦桧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

  接着,皇上命枢密行府置司镇江,令遍行巡历措置,以杨沂中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六月,上命造克敌弓。接着,上加秦桧特进,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又是,军政一把抓的任命。

  秋七月,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命张俊再往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于行宫。

  八月初九,立祚德庙于临安,诏罢岳飞。祚,赐福、祈福。祚德,取意“天祚明德”吧。

  十月十三日,接岳云、张宪之后,岳飞下大理寺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寺卿周三畏,鞫之(鞫,居声,审问)。

  就是说,岳飞,四月被收兵权,五六月行使朝廷大员职务巡视边防,七月被留在朝廷,八月被罢官,十月被下大狱。

  如果看“绍兴纪实”,就是这么简单几个字,几句话。

  那么,五至九月,这五个月时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

  四月,为了安抚张俊,顺利收兵权,宰相秦桧代表赵构承诺,只要张俊配合收兵权,事成之后,韩、岳的兵马全部由张俊一人统领,成为最高军事统帅。

  看着秦桧那张苍老的脸庞,张俊唯唯诺诺地点头。对于这样的承诺,他苦笑不已。心里清楚,还想着统兵?能保命就不错了。

  作为一名武将,张俊没有岳飞的军事才华,但却具备一定政治洞察力。其阴诈,可谓仅次于秦桧,早就分析出朝廷收兵权的真正原因。

  韩、张、岳三大将,被收兵权时,张俊第一个表态,惟命是从,高调说,“作为将帅,理当服从朝廷军令。”

  岳飞第二个表态,说是自己早就想归隐山林,这样最好。

  韩世忠无奈,孤掌难鸣,也就无语地点点头。

  就这样,收兵权顺利通过。然而,被收兵权后,张俊自然知道死活,更加唯唯诺诺。韩世忠,就表现的极其怪异。他特地做了一条怪异的“一字巾”,每逢到衙门去,戴着一字巾招摇过市。

  从表面看,韩世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自己不爽也要恶心别人,以发泄心中的怨气。而出了枢密院的衙门之后,却极为谨慎,总是有自己的金盔银铠的亲兵数十,环绕周围,以防有人对他图谋不轨。

  倒是岳飞,让人放心,成了枢密副使,自然就是朝廷大员了。岳飞从此换上了文官服饰,摆出一副悠闲的样子。与人言谈,不再谈及收复中原之志,唯其对隐居于山林、不问世事感兴趣。

  于是,赵构对这样的岳飞,心中很满意。想着,岳飞的军事才华,就算眼下不能让岳飞人尽其才,若是将来时局有变,或者留给子孙,都是收复中原,扫灭金国的利器。

  而韩世忠,不仅招摇,还对秦桧特别的不恭敬。于是,老在皇帝面前,夸张地搬弄韩的不是。说是临安街头,人们但见耀武扬威的韩世忠一行,都退避三舍。说的多了,终于令赵构很不高兴。秦桧便见风使舵,建议让张俊与岳飞,去收拾韩世忠,也借此再考察一下张、岳二人对朝廷的忠心,一举数得。赵构不语,对秦桧挥挥手,意思是,你看着办吧。

  对于韩世忠,秦桧也是极端痛恨。绍兴八年天眷和议之时,韩世忠竟敢藐视朝廷和宰相,派杀手追杀金国使者张通古,妄图破坏协议。幸亏韩世忠军中的胡纺,提前报告秦桧,才免去了这场外交事件。

  既然得到皇上首肯,那干脆杀他得了。就算你皇上没有下旨杀人,你也哑巴吃黄莲。就这样,秦桧心里,除掉韩世忠的恶毒之念胆边生。

  要杀人,得先网罗罪名。原韩世忠军中的胡纺,自从当了叛徒后,已经成为淮东总领。在秦桧的布置下,开始在原韩家军中散布谣言,说韩世忠亲信耿著等人,从临安府回楚州后,散布流言蜚语,说张俊和岳飞来楚州,是为了吞并韩家军。

  秦桧,当即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bi供,由此牵连韩世忠。然后,将岳飞和张俊叫到政事堂,名义上是要他们前往淮东军营“措置战守”,实际上暗示张俊和岳飞杀掉韩世忠。

  当秦桧告知岳飞,此行的真正目的之时,岳飞当即怒发冲冠,咆哮道:“韩世忠回归朝廷,那楚州的军队就是朝廷的军队。秦相公要岳飞带兵自卫,是什么意思?难道我岳飞是靠出卖同僚谋取富贵的人吗?”

  咆啸归咆啸,宰相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

  五月,岳飞、张俊,前往楚州巡视边防。出发前,岳飞连夜写信,告知韩世忠。到达楚州巡防后,岳飞方知耿著案,乃冤案。于是,庆幸自己事先通知了韩世忠。

  韩世忠接到岳飞的信后,立即单身一人来到皇宫求见赵构。

  一见皇上,他跪伏在地,脱下衣服,亮出胸前背后的累累伤疤,又举起双手,亮出两只手上仅残存的四个手指。然后,伏地大哭。哭完,哀哀述说道:

  他自己,不仅年届53岁,而且,十指剩四指,五指失于交战中,尤其一指失于中毒,至今余毒未消,所以想归隐。

  于是,吴央,吴大人为此建议说“要想卸甲归田,你得想办法,让朝廷对你失望。”

  因而,别的办法想不出来,就想个“招摇”的办法,招摇衙门,讨人嫌;招摇街市,讨人怨。何曾想,朝廷竟然安排人制造“耿著冤案”,意欲杀他……

  面对哀哀哭诉的韩世忠,赵构心潮难平。数十年的惊涛骇浪,他早已心如铁石,对谁都心存戒心,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韩世忠。韩、梁夫妇,曾经大恩于自己,都有过挽救朝廷之功,救主之恩,他铭记在心。他以为秦桧说的“收拾”,只是去警戒一下韩世忠,不要做的太过份,怎么就弄成这样?

  没有想到,这个秦桧……由此,赵构对秦桧,开始产生了戒心。

  没有想到,他的招摇种种,竟然是吴央的主意。看来,是他大意了,连这个都看不出来。看着,一身战伤,双手残缺的战场几十年骁将,如此哀哀哭诉,再是铁石心肠,也心软了。赵构起身,亲手扶起这个铮铮铁骨的老将军,动情道:“既然你清心淡泊,朕保你终生富贵。待时机成熟,会准你归隐。”

  韩世忠,唯唯诺诺地点头,连连叩谢皇恩。

  从此,韩世忠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军事,再不与老部下来往。

  ————————————————

  话说,张俊与岳飞一起去淮东的时候,不由得对岳飞另眼相看。佩服岳飞,居然能在波诡云谲的局势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因此,一路对岳飞非常客气。

  当张俊,按照朝廷的既定政策,要摧毁韩家军的军事力量,尤其想要瓜分韩家军中实力最强劲、装备最精良的背嵬军之时,没有想到岳飞竟然阻止他道:

  “不能这样做,要知道目前国中领兵的将帅,也只有我们这三、四个人。若图恢复,靠的就是我们。万一将来皇上再令韩世忠主管军队,我们有什么脸再见他?”

  张俊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一直以为,朝廷能派岳飞来,是因为岳飞已经跟朝廷达成共识。岂料,他岳飞居然什么内幕都不知道。张俊觉得,很有必要跟这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划清界限。

  于是,到了楚州之后,张俊疑神疑鬼,不敢住在城内,害怕岳飞勾结韩家军,把自己做掉,甚至阅兵的时候,还要韩家军的士兵,脱掉铠甲,卸下兵器,才敢靠近。

  有一天,张俊看见楚州城墙,破的很厉害,就对岳飞说要修修城池,免得不好防守。

  不料,岳飞对此一言不发。张俊以为岳飞是对自己有意见,一定要岳飞发表意见。

  无奈之下,岳飞只好实话实说道:“我们蒙受国家厚恩,当努力恢复中原。如今却在这里,谈论区区一座楚州城的修复问题,想的都是防守退保的计划。我等又有何面目,激励将士?”

  张俊闻罢,阳光灿烂的脸,顿时充满阴霾。岳飞的这一番话,激起了张俊的严重不满。心想,这摆明了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什么意思?就你懂得报效国家,把我张俊当什么人呢?

  生气归生气,张俊也不能拿岳飞怎么样。但为了泄愤,还是偷偷地,把陪同岳飞的两个士兵干掉了。与此同时,恶念胆边生,决心联合秦桧,干掉岳飞。

  因为他张俊清楚,只要他岳飞存活一天,他张俊,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军门主角。

  ——————————————

  时间,进入七月。岳、张视师淮东回到朝廷后不久,就开始流传着一句话。

  岳飞说:“楚不可守,城安用修?”意思是,楚州根本守不住,修城有个屁用?

  这个谣言的发端者,当然就是张俊。这条由张俊杜撰的理由,成了岳飞劫难的开端。

  紧接着,张俊成了秦府的常客。之后,秦桧手下的职业打手,一群台谏官们,在秦老大的授意下,诽谤弹劾岳飞,发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精神。其中,以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万俟,复姓。万俟卨读音:莫其泄),最有代表性。

  万俟卨的奏折一上,秦桧等立即帮腔。要知道,朝中大臣,不少都已经成为秦桧的党羽。众人这么一搅和,原本无中生有的诬告,也就成了事实。更加恶毒的是,万俟卨竟然把弹劾岳飞的奏折,派人递给岳飞看。

  拿自己的攻击性奏章,给政敌看,籍此打击对手,已经不是新鲜事。南宋立国之初,投降派颜歧,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当年的颜歧,就是想用这一手,阻止李纲入相,但是效果适得其反。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的岳飞,看着万俟卨的奏折,心里一片迷茫。自己不过是为国进言,怎么就得罪了,朝廷中的卑鄙小人了呢?

  对于诡谲的政治局势,一无所知的岳飞,所能做的,唯有请辞。

  凭借在战场上特有的敏感,岳飞隐隐约约担心,皇帝赵构,是不是对自己动了杀机?于是,在请辞枢密副使的奏章上,向赵构提出了“保全于终始”的请求。

  秦桧,当然先看了奏章。担心皇上,会保全岳飞。除掉韩世忠的计谋,已经失败了。除掉岳飞,不能再失败。否则,他秦桧以后说话,就会更不起作用。于是加码、加紧布置起来。

  已经对秦桧有戒心的赵构,心想不如顺了他们的意思,批准岳飞请辞。岳飞归隐了,你们总该放心了吧。因而,拿起岳飞的奏章,批复准奏。

  于是,八月九日,于岳飞而言是一个绝望的日子。岳飞,被免去枢密副使之职,从此赋闲归去。

  秦桧借机,将岳飞幕僚,一并剪除。同行赋闲的,只有一人。其余的,全部另作安排,并且吩咐,朝中有旨,岳飞余众,着立即赴任,不得稍留。

  岳飞,一直都有归隐山林的愿望,如今也算是求仁得仁。他哪里知道,在他罢官的同时,一桩阴谋,也在岳家军内部,悄悄酝酿。

  这是一桩,针对张宪和岳云,意在牵连岳飞的阴谋。这桩阴谋,乃秦、张二人,唱“二人转”。大将张俊亲自主持,秦桧在朝中紧密配合。

  张俊费劲心思,终于在岳家军中,找到了几个叛徒。他们分别是:王贵、王俊、傅选等人。其中,王俊曾经被岳飞处罚过,一直心怀怨恨。他们,收集与罗列了一系列罪证,状告张宪、岳云,阴谋造反。这些人中,为首的当然是王贵。王贵,本来就是张俊部将,后来投靠了岳飞,再回过张俊麾下。混了一段,感觉还是在岳飞那吃香,又回到岳飞帐下。眼下,不仅岳家军解散,而且连枢密副使岳飞,也被归隐了。自然墙头草,倒向了正春风得意的老上司张俊。

  张宪、岳云,按照新上司的指令,前往镇江,向枢密使张俊禀告军情。

  哪知,他们一到镇江,就被张俊拿下,立即秘密投入枢密院的秘密牢房。

  张宪与岳云,双双下狱,而隐居于庐山的岳飞,对此自然一无所知。

  这时,岳家军内部,一个好心的将官蒋世雄,趁转官之机,先疾驰庐山。告知岳飞,张俊和秦桧的阴谋,并恳求岳飞上奏章自辩,岳飞感慨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能往哪里逃呢?”

  ——————————————

  时间,进入九月。秦、张,弄了一摞罪状,奏报赵构,说是需要传岳飞,前来对质。赵构不同意,说是都已经退隐了,还要怎样?秦桧说了一大堆理由,最后说什么,正是唯恐冤枉了岳飞,才要传他来。说什么,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赵构,听得烦了,挥挥手,又一次被秦桧蛊惑的,等于下了“你看着办”的无语谕旨。

  接着,殿前司都统制杨沂中,被传至宰相府厅堂。偌大的宰相厅堂空无一人,显得阴森可怕。过了很久,看见一名“直省官”。这名直省官拿了份《堂牒》给他,并口授了秦桧的一句话:“把活的岳飞给我带来。”

  庐山。岳飞听闻杨沂中前来见他,心里立即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杨正甫,他可是殿前司都统制啊!

  宋代,将官们有一个相互结拜的传统。岳飞与杨沂中是结拜兄弟,杨沂中排老十。岳飞一见到他,就惊声问:“老十,你怎么会来这里?还带着几十号人来?”

  时局,已经变得十分诡异,杨沂中不得不谨慎地说:“无事,看看哥哥。”

  岳飞说:“我看汝今日来,意思不好。”

  杨沂中,先把《堂牒》交给岳飞,大声说,“朝廷宰相有令,请岳相公到朝廷走一趟。”然后压声道:“张宪、岳云,被告阴谋造反下狱。吴大人说此去凶多吉少,要你不要前往,另做打算。”接着,又大声说“其实也没什么,只是需要哥哥到朝廷去一趟。”

  岳飞,接过《堂牒》(枢密院通知),心中格外的沉重。转身,走入了内院。

  杨沂中忐忑不安,等在那里。深怕如吴大人所料,岳飞不听劝告。在焦灼不安的等待之中,一个侍女出来,端着一杯酒,请杨沂中饮用。

  杨沂中惊骇之极,心想,糟了!岳飞不会是已经去后院自杀了吧。惊心之际,小心翼翼地询问侍女,岳飞去后院的事情。听侍女的回答别无异状,这才放心的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恰好这时候,岳飞从后院出来,看到这情形,爽朗笑道:“老十,你肯放心喝我这杯酒,我就知道此去无恙。那好吧,我就随你去吧。”

  杨沂中,瞪大眼睛。岳飞言行,他很清楚。这是岳飞要撇清,他与岳飞“有染”。因为不远处,可站着他带来的几十双眼睛。

  他也清楚,岳飞这么做,不仅在保护他杨沂中,而且果然有如吴大人所料。

  吴大人,在他来之前,对他说过:

  岳飞看似归隐怡然,其实万念俱灰。一个以“还我河山”为终端愿望的将帅,失去兵权,失去岳家军,生存的念头几何?心存一念,归隐试试,而越是归隐,越是心灰意冷。

  “采菊东篱下”,只有真正归隐田园的诗人,真正无意官场的文人,才会怡然自得。对于一名武将来说,尤其一名年富力强的武将来说,归隐等于慢性致死的毒药。

  她曾经希望岳飞归隐,那是指岳飞年迈的时候,而不是青壮的时候。

  她不相信皇上会下令杀岳飞,她同样清楚岳飞不会相信,皇上会要了他岳飞的性命。但厚道的岳飞,哪里知道政治的险恶,一心要除掉岳飞的人,什么先斩后奏的事情,做不出来?什么“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的事情干不出来?

  杨沂中,想到这里,加重口气而压声道:“大人的话,你要三思啊!”

  岳飞挠挠头,压声道“想的简单,我不去,你怎么交差?难不成,你让大人再失去你?”然后又大声道“走吧!大丈夫在世,行的端,走的正,我怕什么?”

  杨沂中,心里暗暗叫苦。好在,他是殿前司都统,万一那个……还有最后一招。于是,点点头,一起上路。

  —————————————

  十月十三日,岳飞到达临安。当天一到枢密院,就被秘密关押。也就是秘密关押过岳云、张宪的牢房。此时,云、宪已经被转移刑部大牢,也就是临安府的刑堂兼大狱,临时充作大理寺。

  岳飞十分悲愤,“吾与国家宣力,今日到此,何也!”岳飞是枢密副使,当然清楚自己被关进什么场所。

  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寺卿周三畏,负责审理岳飞案件。当何铸污蔑岳飞的时候,岳飞异常激动,他不断的用手指天划地,然后慢慢的脱下衣服,露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何铸看到这四个大字,眼神突然变了。他意识到自己是在诬陷忠良,自己是在用遗臭万年的骂名,来换取秦桧许下的所谓辉煌腾达。何铸当即停止了审讯,并找秦桧为岳飞说情。

  秦桧没有多说废话,只是冷冷的吐出:“此乃上意也!”

  可见,秦桧胆子有多大。自己网罗了岳云、张宪谋反的所谓人证、物证,对皇帝说,只是需要岳飞前来对质而已。皇上这才挥挥手,表示默认。这就变成:“此乃上意”了。

  何铸也不死心,继续劝说:“我跟岳飞一点都不熟,也无意为他说情。我只是觉得,强敌未灭,无缘无故杀一大将,恐怕失尽天下士卒之心,不利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何铸坚决地宣称:“无论如何,我无法再审理此案。”一说完,就气愤地走了。

  秦桧无奈之余,竟然颠倒黑白地对赵构说:“岳飞狂背,大骂何铸。何铸撂挑子,不管了。臣想换万俟卨主审。案子,总要有个水落石出才好,也是为了给岳飞一个公正的交代。”

  赵构,又一次挥挥手,表示“你看着办”。心想,我没有下旨杀岳飞,量你秦桧也不敢胡作非为。借此,磨砺一下岳飞的戾气,也好。

  秦桧,找了个借口,让何铸出使金国。主审官,变成了卑鄙小人万俟卨。

  万俟卨一来,形势直转而下,将岳飞正式下狱大理寺……

  不久,岳飞被下狱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也传到了,已经闭门谢客的韩世忠耳中。

  韩世忠十分清楚,若不是岳飞,不顾安危给自己报信,恐怕今天,关在大牢里的就是自己了。于情于理,自己都应该为岳飞说句话。虽然已经不问朝事,但自己夫妇与岳飞,都是生死之交,岂能坐视不问?

  于是,韩世忠到了宰相秦桧的政事堂,询问岳飞案情,两人大吵了起来。

  韩世忠义愤填膺,怒问:“岳飞,何罪之有?”

  理屈词穷的秦桧,最后含糊其辞的说了句:“莫须有!”

  韩世忠愤然道:“莫须有?这三字,何以服天下?”

  韩世忠虽然愤怒,但也误以为这是皇上的意思。所以,韩世忠认为,此事无可挽回,只好黯然地离开。

  因为,其实秦桧就是再一次暗示,这是“上意”。上要问罪,何须罪有无?秦桧,不敢明说。韩世忠,有资格直接觐见天子。担心韩世忠闹到赵构那去,坏他秦桧大事。他秦桧算计到这一步,容易吗?于是急中生智,回答出一句“莫须有”。

  谁都不知道,这句“莫须有”。

  秦桧原意为“难道没有吗?可能,或许无须有吧!”

  秦桧新创这三个字的词语,以秦桧诬害岳飞之词而闻名。从此,汉语中,多了一个新词、新说——莫须有!

  莫须有,后来演变为借代“诬陷的冤罪”,再逐渐演变为“无需有”之意。

继续阅读:118、饮鸩风波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