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大战――骑兵,对阵骑兵,大战!
绍兴十年秋的郾城大战,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岳家军的骑兵,是岳飞历战中,不断缴获的战马,尤其与伪齐作战时,所俘虏的战马更多。因而得以组建骑兵营。其战斗力究竟怎样,岳飞心里也没底。
这是一场不能败的战役。此战若败,将沉重打击岳家军的士气,甚至岳飞自己也可能战死于乱军之中。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也将被雨打风吹去。
面对狂飙突进的金军铁骑,岳飞异常冷静,手中帅旗缓缓挥动。站在阵前的士兵,顿时听到了战马嘶鸣的声音。一支岳家军铁骑,从幕后走向台前。
这就是岳飞的终极杀招――背嵬军!
背嵬军的名称,来自韩世忠的“背嵬军”。
岳飞这支背嵬军,有八千人,清一色的骑兵。这支骑兵的主将,就是岳飞的长子兼爱将,岳云。
宋金对抗中,极为罕见的“骑兵”对决――郾城大战在即。
岳飞面色严峻,对岳云严厉地说道:“必须打败金军才回来,如果你不听我的命令,我第一个斩了你。”
岳云没有回答父亲,只是坚定地望着父亲,重重地点点头。
岳云舞动两杆铁锥枪,跨上战马。率领着八千背嵬骑兵,杀声震天,杀入敌阵。
面对如狼似虎的宋军骑兵,金军将士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心理挫伤。骑兵,本是我金军,独步天下的骄傲。当年,自己的祖辈们,就是依靠纵横天下的金军铁骑,取得这些大好河山。如今,曾经的手下败将,居然胆敢在平原上,挑衅骑兵中的王者――女真铁甲骑兵!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瞬间,一股疯狂的战意,在金军铁骑中涌起。
兀术高喊:女真勇士们,拿起你的战刀,握紧你的狼牙棒,挥舞你的马鞭,杀呀!
两支骑兵,在广阔的平原上,冲杀对决,史无前例。
强将手下无弱兵。宋军八千骑兵,在岳云带领下,冲入了金军的阵营。不讲阵法,到处冲杀,生生打乱了金军的阵势。
——第一回合,金军战败。
—————————————
第一回合战败,兀术并不慌乱。他认为,我金军铁骑纵横天下。真正战斗,才刚刚开始。事实上,金国军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兵劲旅。
南宋名将吴玠,曾经对他的顶头上司胡世将,评价过金军。
吴玠认为,金人有四长:“一长骑兵,二长坚忍,三长重甲,四长弓矢。”
对于南宋军队而言,吴玠的说法只对了一半。骑兵、坚忍,确实是金军的长处。而重甲、弓矢,金人虽然厉害,南宋似乎更胜一筹。对于岳家军而言,骑兵的要素,岳家军也已经具备。所以,金人最后的优势,只有坚忍。
背嵬骑兵,毕竟是岳飞培养出来的骑兵,其坚忍程度更胜金军。不利的是,金军还有后援,而自己的后援却远隔千里。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打败金军。
果然,金人坚忍。战败的金军铁骑,刚刚迅速后退,又自动重整队形,再度冲杀上前。
这是金人铁骑,对战的惯例招数,叫做“更进迭退”。
女真曾经自夸道:“不能打一百回合的骑兵,怎能称为骑兵?”
第二回合冲杀,金军铁骑再度战败,金人毫不气馁,整军再战。
再战,再败。再败,再战。强强决战,难分胜负。不知道冲杀多少回合,宋金双方依旧不分胜负。
金军铁骑,不愧是金国征战天下的利器。打胜了也不冒然追击,打败了依旧能保持队形。这样强悍的对手,确实是举世之罕见。有这样的对手,确实是南宋的不幸。
兀术,见金军铁骑,始终战胜不了岳家军骑兵,大战几十个回合,都是战败。长此以往,必定不利于金军。
兀术不得已,亲自披甲上阵。金军顿时士气如虹,强势如雷,隐隐压来。
岳飞见敌军主帅上阵,怎能落下威风?也急忙披甲上马。
这一举动,吓坏了旁边的都训霍坚。霍坚赶紧上前,拉住岳飞的战马道:“岳相公,乃是国之重臣,安危关系重大。为什么要轻视敌人,以身犯险?”
岳飞,顾不得这么多了,用马鞭抽了一下霍坚的手,扔下一句“这不是你能干预的事情”,挥马疾驰而去。
岳飞——坐镇三军能运筹帷幄,跨上战马能威震三军。
从军多年,从步卒到大将的岳飞,经历了无数战役,早已形成运筹帷幄,威震三军。
只见岳飞跃马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金军应声而倒。岳家军,见主帅如此神勇,顿时士气大震,再次击溃了金人的铁骑。
兀术看自己铁骑,无法战胜岳家军骑兵,焦急之下,下令三千亲兵“铁浮屠”,参战。
岳飞不慌不忙,下令骑兵后面的步兵,出战。
只见身着重甲的岳家军步兵,手拿麻扎刀、大斧,突入敌阵,抬头砍人,低头砍马。铁浮屠,也被杀得丢盔弃甲。
——郾城大战,以金军大败告终。
——————————————
完颜兀术不服,双方再战于颖昌。
出生1119年的岳云,绍兴十年才22岁。少年英雄,英雄虎将!
22岁的岳云,抡枪纵马,率领背嵬骑兵,郾城大战之后,再战颖昌。
岳云又是率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翼蔽马军,与敌军左、右拐子马搏战。两军苦战了整整几十个回合,人成了血人,马成了血马,依然难分高低胜负。
最后,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别率领踏白军、选锋军,两支生力军,出城增援,战局才很快得以扭转。
——颖昌大战,兀术再败!
这是一个时代,某种终结与起始。
这表明,曾经百战百胜的金军,已经走向衰微。
这表明,宋军已经具备,战胜金军骑兵的实力。
金兀术,捶胸顿足,哀叹道:“我从北方起兵以来,从来没有败的这么狼狈。”
颖昌大败之后,兀术退守朱仙镇。岳家军穷追不舍,金军再次大败。
兀术再高傲,也知道自己彻底地败了。于是,准备放弃开封,北渡黄河,退回金国。
就在兀术,准备拍马撤退的时候,一名无耻的太学生,拉住了兀术的马,说道:“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即,这位太学士子,对兀术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弄臣,在朝廷之内掌权时,而有大将在疆场上,立功的事情。据我观察,岳少保,连灾祸都避免不了,更不要说立功了。
兀术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兀术,不仅是一流的军事家,也算得上一流的政治家。这个一流政客,自从踏入战场上起,居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军事其实是服务于政治。直到这一刻,兀术才彻底醒悟。战胜岳飞,不完全需要在战场上,也可以在政坛上。
兀术,虽然以战bi和的战略,宣告失败,但还有一个杀招没有用。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不到最后一刻,不屑于动用这个杀招。眼下,不用不行了,至少他要皇帝赵构知道,我完颜兀术,有克制你的手段。
于是,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决定回马驻守汴梁。准备于硝烟之外,除掉岳飞。
——————————————
当岳飞和完颜兀术,这对宿命中的对手,在中原对决之时,来自中原的战报,让赵构寝食难安。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赵构心里很矛盾。
此战,绝对不能战败。若是南宋实力最强大的军团,全军覆没,那还有谁能抵挡完颜兀术,南下铁骑的步伐?
此战,绝对不能大胜,若是岳家军,在中原战场大败金军,甚至干掉金军主力,那岳飞的势力绝对越来越大。到时尾大不掉,谁还能阻挡,武将势力的不断壮大?
然而,靖康之难的深仇大恨,最后在赵构的心底里再次燃烧,决定就让岳飞打下去。打到燕京才好,大宋失去的国土,就可以全部收回了。
然而,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在这时,兀术秘密派来的使者,要求单独见赵构。赵构,见了这个秘密使者后,一切都变了。而且,言行更加讳莫如深。
……
与此同时,秦桧也异常慌乱。
混迹江湖多年,也混迹朝堂多年,他对皇帝赵构,早已经了如指掌。这个皇帝,表面上对宰相言听计从,而实际上,每个宰相都是在棋盘上的棋子,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换个棋子。
如今,由秦桧一手Cao办的和议崩溃,宋金主力,大战于中原战场。倘若,南宋的主战势力大获全胜,自己岂不是很快就要成为,和议成功,得而复失之替罪羊了吗?
秦桧虽然老谋深算,但面对阴冷、深沉的赵构,心里还是没底。
唯今之计,只能投石问路了。
南宋朝堂的牛人虽然多,但真正对秦桧能造成威胁的只有张浚。张浚在军界和政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手下党羽无数,又深受赵构喜爱,而且十分记仇。若是复出,曾经阴他的秦桧,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秦桧叫来了自己的心腹冯楫,对他说道:“金人背盟,我的前途未明。别人都不足为虑,唯有你的老乡张浚不可预测,你能不能为我去试探试探皇上的意思?”
两年前冯楫以罪罢官,秦桧拉了他一把,从此成了秦桧的人,担任给事中兼侍讲。不久,冯楫给赵构讲课的时候,试探赵构道:“金人长驱直入,我必当兴师,如张浚这样的主战大臣,应该给予军机事务。”
原本云淡风轻的赵构,脸色不虞,坚定地说道:我目前,没有打算用此人。
由此,秦桧就知道赵构议和的心思没有改变,摊牌的时机到了。当天夜里,秦桧单独会见赵构,偌大的御殿只有君臣二人。
赵构,递了一份岳飞的战报给秦桧看,示意秦桧发表自己的意见。
秦桧知道战报是真实的。虽然他并不很熟悉岳飞,但对于岳飞的用兵能力,还是十分佩服的,连刘锜都可以战胜完颜兀术,岳飞更是不在话下。
“陛下,您还记得淮西兵变吗?”秦桧缓缓问道。
果然,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赵构平静的眸子居然有了波澜。
秦桧不愧是一流的政客,一句话就直指赵构心中,最难以启齿的担忧。
淮西兵变,赵构心中的痛。一言不合,竟整个一路集团军叛变。人性的诡异,让赵构吃尽了苦头,武将确实难以信任。然而,吴央又说应当绝对信任。弄得他,莫衷一是。
接着,秦桧又提起太祖、赵桓什么的,他也懒得回话,似听非听。
秦桧,无非是指人们议论,赵构的帝位,来路是否正统问题。
赵构,冷冷地看了秦桧一眼,命他退下。
秦桧,胆战心惊地走了。心里嘀咕,果真“伴君如伴虎”。
——————————————————
秦桧走后,赵构独自一人,陷入长长的深思。
有人认为,若是完颜兀术狗急跳墙,搬出赵桓安坐汴京。到那时,南宋岂不是一片混乱?将领、臣子,如何站队?
赵构,对这种说法,付之一笑。他很坦然,也认为自己的皇帝之位,来路天经地义。
一是,靖康之难,造成他是唯一,没有被俘虏的皇家幸存者,要匡复赵宋,他就是唯一正统传人,不二人选。
二是,无论是赵桓蜡丸诏书的“权可变通补缺”,还是赵佶手书在衣领上的“便可即真”,都说的要赵构,及时称帝、维系赵宋。尤其“即真”,就是“即帝”,明确的即帝大位意思。
就是说,赵桓的靖康朝,早已亡国,成为历史。赵构,南宋开国皇帝。再说,靖康帝赵桓、太上皇赵佶,当年都有亲笔手书,要赵构挺身而出,匡复赵宋王朝。
三是,元祐太后作主下诏,百官拥戴,从而举行了登位大典,没用一点来路不正。
就是说,伪帝张邦昌执政后期,朝廷百官,强推元祐太后垂帘主政。元祐太后主政后,取回了国玺,取代了伪楚政权,代表着赵宋政权的回归与过度。最后,元祐太后下诏全国,传位赵构,正式匡复赵宋。
当然,这不等于赵构,不怜悯自己的兄长赵桓。
若要从宋代开国以来的帝王论,最苦命的太子和皇帝,就是赵桓了。
当赵桓还是太子的时候,父皇沉迷于艺术,荒废国事,很少正眼看过他。弟弟郓王赵楷,霸着父皇的宠爱。父皇的心腹重臣,也是一肚子坏水,无所不用其极,打压未来的皇帝赵桓。
当赵桓成为皇帝的时候,情况更遭。敌国兵临城下,父皇跑路远避,大臣撂挑子不干。好不容易春季被赶走的敌人,秋季又卷土重来。最后,父子双双当了俘虏。
可怜的赵桓,才当了一年多皇帝就沦为俘虏。一个人孤独地,在北国坐井观天。软禁之日,何时何处是尽头?
至于赵构,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赵宋皇族的血液,早已决定了赵构的命运。
当北宋灭亡之际,作为赵宋皇族唯一的幸存者,若赵构不称帝,那么就会有一大堆,不该为帝者,竞相为帝。一旦赵宋的天下,被异姓占据,那赵构就是赵宋皇族千古罪人,万死不足以赎其罪。
如果说,驱除鞑虏,收复中原,再称帝,历史并没有赋予赵构,这样的机会。
靖康之难中,赵构除了有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空名号,集结兵马年余,最后剩下两万兵马起家。不仅如此,百官、臣民都不容他“缓称王”。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能够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历史,终究还是不容分说,把赵构推向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称帝,险恶的内外交困局势,将他造就成了,一个刀尖上的舞者。
就是说,赵构从来不是一个束手待毙的人,多年的帝王业经营,使其逐渐掌控王朝,逐渐建立强大的军队,并且能与女真金匹敌,甚至偶尔占据上风。
这一切,都是赵构,以放弃祖宗家法为前提,使武将势力崛起。武门势力之强大,足以影响南宋未来的命运。
刚刚站稳脚跟的赵构,能够放手让武将势力,更加日益壮大吗?
赵构,是一个很有理想的帝王,他做梦都想收复中原。然而理想的浪漫,终究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
若赵构,不顾一切的要收复中原,那么他至少要承担一个致命的后果。那就是,朝廷政坛上,誓必出现一个,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武将集团,几个功高盖主的臣子。
赵宋,自太祖立国,就严格执行祖宗法度——赵宋皇家,不杀大臣。
万一,皇帝对功高盖主者,指挥不灵,又该如何?难道,开戒斩杀大臣?!
而斩杀大臣的后果,必然导致,皇权被群起而攻之。这是,什么代价?!
既然,收复中原的成本太高,那只能寻求低成本的方式,解决宋金两国的矛盾。
赵构,思前想后,相信到了如今局势下,金国朝廷,可以仰仗的完颜兀术之武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自己不过分bi迫他们,完颜兀术绝对不会,致使宋金两国,走上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地步。因为,和谈,才是双方唯一的出路。
若论武将的可靠性,赵构还是认为,岳飞虽然危险,但还不至于造反。
但,岳飞执意收复失地。纵然收复了,不甘心的女真人,又还会抢回去。因为,兀术之后,还有别的“兀术”,不断冒头。而岳飞,誓必再厉兵秣马。再打算、再筹谋,如何再夺回来……
——回环往复,可有尽头?国家似此,一直卷入战火,何以国富民安,何以繁荣强大?
……
赵构,思前想后,苦苦思索了一夜,得出结论:议和解决争端。
翌日一早,赵构毫不迟疑地下诏:“传旨岳飞,火速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