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赵惇周岁诞
静好居2015-10-25 09:426,500

  时光如梭,不止昼夜。逝去光阴中的纷扰记忆,总是恍如发生在昨日。

  几年过去,历史的年轮,已经碾过绍兴十七年,进入绍兴十八年九月。赵瑗的三子赵惇,已经周岁了,安王府,正在准备周诞庆生。

  绍兴十三年仲秋,朝廷选秀,皇上,收了秀女中的冯氏、韩氏两个女子,赏给她们红霞帔。所以,后宫称呼她们冯霞帔、韩霞帔。

  霞帔,本来只是服饰的一种,来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相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金或玉的圆形“帔坠”作为装饰。

  宋代,霞帔变成了女性礼服的一部分,也变成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宋史。舆服志》记载:“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所谓“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装的正式礼服。所以,在宋代宫廷中衍生出了“红霞帔”、“紫霞帔”的后妃名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后宫,韩氏为红霞帔……”

  可见,将韩氏泛称以“后宫”,说明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以此可以看出,皇帝如果喜欢上一位普通的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

  这说明,红霞帔、紫霞帔,普通宫女,没有佩戴霞帔的权利。

  因此,在宫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有正式名号的后妃们,要按规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礼服。尚未获得职称的承恩宫女们,当然没有这一资格。但是,她们可以在宫女服装上,加佩红霞帔、紫霞帔,标示其特殊身份——高于宫女,低于妃嫔。

  这样看来,对于冯氏、韩氏来说,一袭霞帔,无疑如同一张入场券,让她们得以进入争夺后妃尊位的游戏场。但是,一旦争斗失败,迎来的命运也会格外悲惨。

  赵构女人刘婉容,就是从红霞帔做起,一路升到婉容(后宫,称其小刘氏,大刘氏,是被废的刘昭容)。

  总之,入选的800秀女,得到皇帝垂青,可以侍寝的,只有冯霞帔、韩霞帔,也算十分幸运了。

  除了冯氏、韩氏,秀女中,能够进入中宫的20名宫女,成为皇后侍女的,可谓幸运儿。其中,就有郭氏、夏氏、谢氏。

  绍兴十三年冬,吴皇后,将郭氏敏如,赏给赵瑗为近侍。不久后,郭氏有了身孕。皇后奏请皇帝,安排赵瑗大婚,赶造赵瑗、赵璩王府,出就外第。

  绍兴十四年,皇上为普安郡王下诏赐婚,恩赐秀女郭氏敏如为普安郡王正妻,封郭氏“咸宁郡夫人”。立府,出就外第。

  这样,郭氏,成了南宋第一个,得到皇上恩赐他人的秀女。

  同时,赵构转达太后的意思,懿节皇后外戚家,有两个侄女,希望与吴皇后外家侄儿联姻。吴央想想,韦太后与邢皇后是一起被虏北上,一起进浣衣院,再一起转到五国城,与二圣软禁一起,最后在同一院落生活了三年。可谓,共过患难。临了,也是太后将懿节皇后邢秉懿梓宫带回。

  赵构见吴央沉默,就道:“邢家总是通过太后,请求这,请求那,我也为难。”

  “吴益的儿子才多大,你是清楚的。但太后既然有此意,堂侄还是有的。前不久,听说两个堂侄吴珣、吴琚,很出挑。如果可以,就算吴益养子吧。”

  “难得你通达,那就这样吧。我与吴益谈谈,就说是你的意思,可以吗?”

  吴央,无奈地点点头。不久,吴珣、吴琚,分别迎娶邢家的两个女儿为妻。

  绍兴十五年,赵构进封普安郡王赵瑗,为安王,进封咸宁郡夫人郭氏,为安王妃。同时,以崇国公赵璩,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赵璩,成了小王爷。

  绍兴十四年,郭氏为赵瑗,生下长子赵愭(齐声)。

  绍兴十六年,郭氏生下次子赵恺。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郭氏生下三子赵惇(敦声)。

  后宫对皇后娘娘,一片礼赞声。礼赞娘娘慧眼,挑选了好王妃。

  安王赵瑗,更是对母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唯言是听。

  而这一年,赵璩立府已经前后三年,18岁了。请求母后,将秀女王氏许配给他为妻。如果可以,杨氏青莲、李氏巧凤,也许配给他。当年,吴央看出,赵璩喜欢王氏,就安排调查,这个王氏与秦桧妻子王氏娘家,有没有牵连。调查结果,八竿子打不着。于是,让年龄小赵璩一岁的王氏,侍候赵璩。吩咐赵璩,年纪尚小,不得越雷池。赵璩很听话,除了偶尔亲一口,没有进一步的肌肤之亲。也算是,两小无猜了。至于李氏、杨氏,既然他喜欢,也未尝不可。

  大婚前,吴央没有再提,进封恩平郡王为亲王的事,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话,她不会说第二次。可是,太后不依了。太后拿赵瑗说事,要皇帝一视同仁。赵构没有办法,清楚太后偏爱赵璩。于是,进封恩平郡王,为信王,赐婚。恩赐秀女王氏玉姑,为信王妃。同时,赐封秀女杨氏青莲、秀女李氏巧凤,为信王侧妃。

  ——————————————————————

  赵璩大婚不久,赵惇周岁。

  安王府,三王子赵惇周诞日,皇帝、皇后,联袂光临,安王闻报,大出意外。赶紧将闲杂人等安排到后院小客厅。领着郭王妃,恭迎大门外。

  大王子赵愭、二王子赵恺,吴娘娘,都有贺礼送到,但没有前来。

  当皇帝御辇、皇后凤辇,前后落下,赵瑗亲扶父皇下辇,郭王妃亲扶娘娘下辇,恭谨地迎进王府正堂,扶着皇帝、皇后,并排就坐。

  郭王妃,旋即抱着三王子赵惇前来,抱着王子,跪在面前:“陛下、娘娘,惇儿有福,臣妾代惇儿,拜谢皇祖父、皇祖母。”

  吴央下座,亲手扶起郭氏,抱过赵惇,慈爱的目光,流连赵惇的五官,亲切地微笑着,伸出指头,轻轻地,点点他的小觜角。也许,小小人儿,感受到了特别抚爱,也许他的眼眸里,映入了皇后的美丽,发出“咯咯咯”的一串,婴儿笑声,笑着的小嘴儿,特别地可爱。

  吴央抱着,走到赵构身边“陛下,快看,仔细看看。我们的惇儿长得多好看阿,长大了,一定是个美男子。”

  赵构,侧过头,不禁和颜悦色,接过道:“来,让皇爷爷抱抱,不能只对皇奶奶一个人笑,也给皇爷爷笑一个?”说着,也象吴央那样,伸出手指,点点小嘴儿。赵惇,又发出一串欢快的笑声。赵构喜欢得眉开眼笑,解下自己的玉佩,亲手给孩子挂上颈项。

  皇后,跟着掏出金铃子小手佩,小心翼翼地,给孩子套上。轻轻摇着他的小手儿,发出清脆铃声:“小惇儿,好听吗?”惇儿,又是一串欢笑。乌溜溜的小眼眸,对着皇后目不转睛,呶着小嘴儿,不断发出“喔噢”声,似要与娘娘说话的样子。“哦,小宝宝,你是想说,好听、好玩,真好听,真好玩,是不是,是不是?”吴央一边用童音说着,一边点着他的小嘴儿,逗他。小宝宝,欢快地舞者小手,用力蹬着小腿,撒欢。

  “哇哦,小惇儿,你是想试试你皇爷爷,有多少力气是吧?唔,瞧这小人儿,力气蛮大呢。好,那就试试。”边说,便抱着转圈儿。惇儿则,不断咯咯笑。

  才转几圈,吴央就伸手接过“好啰,好啰,别把我们的小惇儿,给笑伤了。”

  (古代,孩子发育较慢,一般要过四个月,才会笑。两三岁,才能断奶。)

  祖孙仨,其乐融融的情景,着实令人欣慰与感动。

  赵瑗,眼睛润湿,闪着泪光。郭氏,偷偷抹泪。

  也许,赵瑗吃了儿子的醋。他的父皇,从来对他一脸威严,何曾有过这般慈爱与亲切。然而,那是他的儿子,他感同身受。

  “呵呵,陛下,咱们孙子笑了,儿子儿媳却哭了。是不是,你对瑗儿严厉了。”吴央,亲切地微笑道。

  郭氏闻言,深深作揖:“父皇、母后,孩儿是喜极而泣。”说着,眼泪又吧嗒、吧嗒往下掉。赶紧揩尽泪水,懂事地接过惇儿“惇儿,这么粘着皇祖母,别把皇奶奶,给累着了。”转手,交给奶娘。奇怪,孩子一离开吴央的怀抱,就放声大哭。

  吴央对着奶娘道:“抱开这里,摇着手铃,哄哄看。”

  奶娘一揖回声“是!”赶紧抱开,抓着小手,轻轻摇晃,惇儿,立马止哭。

  吴央坐下,轻声道:“你,一连诞下三子,可喜可贺呀。本殿知道,你,辛苦了。”

  说着,示意郭氏坐她身边,待她坐下后,接着道:“今日过来,一为庆贺,二为有事与你商量。按祖制与规矩,赵瑗大婚时,本该有正妃一个,侧妃两个的。你也清楚,赵瑗当年,对你与夏氏墨玉、谢氏素晖,是一样地喜欢。我让他选择其一,他却不知如何选择。鉴于你年长她们两岁,自然更成熟、更懂事,所以我为之作主,先将你给了瑗儿。之所以,当年大婚时,没有紧跟着配侧妃,是我想让你们,纯粹地好好生活几年再说。皇家,不比普通人家,一切都得按祖制来。你,听明白了吗?”

  郭氏赶紧起身,深深一揖道:“孩儿明白,我已经是得到母后的特别厚爱了,一直心存感激的。不要说两个侧妃,王爷就是再纳几个侍妾,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也曾经向王爷提议过,纳夏氏墨玉、谢氏素晖过门。王爷说,母后自会为他作主的。所以……”

  “无论他今后有多少女人,你都是正妃。正妃,就要有正妃的表率与度量。打理好安王府,努力减免王爷的后顾之忧,更不能发生祸起萧墙,一定要善于防微杜渐。否则,无论责任在谁,我皆唯你是问。”

  郭氏立即回话:“娘娘训诫的是,臣妾遵命!臣妾乃娘娘亲自调教的,娘娘的一言一行,都是臣妾最佳的效法榜样,臣妾一直铭记于心,落实于行,立誓始终如一。”

  “你的表现良好,我自然是清楚的。那只能代表过去。如今,陛下将秀女夏氏、谢氏,恩赐予安王为侧妃,故而我将难听的话说在前面。毕竟,不教而诛,不是本殿之愿为。”

  言罢,皇后向皇上,要来诏书,交给赵瑗道:“你,按时迎娶吧。孩子,你的女人,我只能为你Cao心这三个。今后与将来,如果你再要喜欢谁,都由你自己选择,我不会再过问,向我报备即可。”

  赵瑗,赶紧行礼:“儿臣,谢父皇抬爱,谢母后厚恩。父皇与母后的教诲,儿臣深感受益终身,没齿不忘。恳请父皇、母后,能够继续教导孩儿,使孩儿少犯错。”

  “该提点你的时候,你父皇自会提点。至于我,会对你始终如一的。你,安心吧。好了,把愭儿、恺儿,领来你父皇与我看看。”

  赵瑗点头称是,郭氏赶紧进去领孩子。

  郭氏走了,吴央小声道:“按你父皇诏书的先夏氏、后谢氏顺序圆房,切记。这是母后,按推演安排的,切不可乱了此序。将来,也按此序。听着有点玄,照做,安好。”

  赵瑗,郑重地点头称是。

  ——————————————————

  郭氏,一手牵一个,快步走来。到了跟前,郭氏叮咛:“快过去,拜见皇祖父,拜见皇祖母。”两个孩子,低着头,怯生生地走过来。五岁的赵愭,认真地鞠拜,清晰地说“拜见皇祖父,拜见皇祖母。”一鞠一声拜见。可见,早被训练过了。

  三岁的赵恺,目光紧盯着哥哥,一边跟着弯腰,一边跟着说,比之哥哥慢半拍,所以,眼睛无暇看着皇上与娘娘,模样儿十分地逗。

  皇上看着,笑眯眯的。吴央蹲下,一手揽过一个孩子,亲切地,用自己的脸颊,靠靠孩子的小脸颊,以此方式亲亲两个孩子。然后起身,打开包袱,取出一个蝶形风筝,一只小小的纸风轮。

  她将风轮拿给赵恺,蹲下问“小恺恺,知道这时什么,怎么玩吗?”

  赵恺摇摇头,扑闪着眼睛,糯糯地说“恺恺不知道,这是什么呢?”

  “这个啊,是皇祖母为你做的纸风轮,也叫纸风车。你给他生风,它就会转了。”

  “可是皇祖母,恺恺不会生风怎么办?”他怯怯地望着吴央。

  “恺恺要勇敢,恺恺不怕。”她拿过风车,对着轮叶,吹风,风车就飞转。连续吹,连续转。孩子高兴了“皇祖母,给我玩,我也会生风。”可是,他正对着吹,吹不转。吴央指导着,斜着拿,对着叶穴吹。这样,孩子试着吹转了一次,兴致大增。

  接着,吴央教他抓着把儿,举高,然后快快地跑,也能够生风,使之飞转。

  小赵恺,很快就学会了,玩得特别带劲。

  回头,将风筝拿给赵愭,道:“小愭,这是皇祖母为你做的,赶明儿有风的日子,让你爹爹领着你与小恺,一起去白堤放风筝。放风筝,一定要开阔的地方,才能玩。”

  “谢谢皇祖母!可是,爹爹不会陪我玩的。”说着,怯怯地看了他父亲一眼。

  “爹爹要去工作,才能挣钱给你与弟弟买好吃的呀,是不是。爹爹是很忙,但是再忙,他也能够挤出时间的,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要你爹爹为你拿出陪你玩的功夫了。”

  她伸出食指,揉着头顶“你要这样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呢?我能不能想出办法,让爹爹带我去玩呢?”然后,指头突然停止转动,小惊叫“啊!”一声并嘎然而止,迅即轻松脱口“有办法啦!”

  小愭好奇问“皇祖母,你帮我想出什么办法了?”

  “你要目不转睛地,看着爹爹的眼睛说:爹爹,大才子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爹爹,西湖怎么个浓妆淡抹了,爹爹能不能带着我与二弟,一起去欣赏,欣赏?”

  吴央转过头,看着赵瑗“能不能?”

  赵瑗大声回答“能!”

  然后,对着小家伙道:“如果小愭想的办法不管用,那就怎么办呢?嗯,让我再开动、开动脑筋。”她又用手指揉着脑门几下“啊啊,今天脑子不开窍,没辙了。不着急,不要着急,明天再说。”她左右摆着头,边说,便表情丰富。

  “怎么样,小愭学会,如何开动脑筋了么?嗯,凡是你想要做什么,就得自己想办法,而不能用又哭又闹的办法,因为哭闹的办法,是最笨的办法。知道了吗?所以,你要天天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就会越来越聪明。如果你想做个聪明小孩,就要学会多动脑子。”

  小愭,举着小手,指头揉着小脑门,学着皇祖母模样与腔调:“啊!我知道啦,多多开动脑筋。”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

  吴央,不禁举手鼓掌,鼓励道:“好,好样的!”

  “不着急,不要着急,明天再说。”小愭,被鼓励得,又来一句。

  吴央,激动地抓着他的双手,将他荡起,转着圈儿。祖孙两,欢乐的笑声,飞扬绕梁。

  少顷,她停稳,伸手捞起他的小腰,扶定他,微笑道:“不着急,不要着急,以后,自己玩。”说完,将他牵回郭氏身边。

  “呵呵,我是不是有点儿,为老不尊了?我认为,陪着孩子玩,就要忘记自己的年龄,按照孩子的年龄,对应降低自我年龄地,说话、玩耍,寓教于乐。不能,一味古板。仅供你们,参考吧。”

  赵瑗、郭氏,连连称是。

  她看着赵构,微笑地问“陛下,一起走,还是?”

  赵构起身,准备一起走。赵瑗夫妇,再三挽留午膳。吴央轻轻摆摆手,表示不要再说了。

  皇上,娘娘的车辇,已经走远。恭送出门的赵瑗夫妇,依然站在那。

  “没有想到,母后还有这么天真、浪漫、可爱的一面。她与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象个孩子一样忘我。比之与我们说话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母后身上,真是有永远探索不完的神奇。”

  “就是啊,连我,都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大开眼界。我想,父皇也未曾赏识过吧。他也一直目光专注地盯着看,兴味盎然呢。”

  “可不?想想我们怎么教育孩子,真是惭愧。大多不是打就是骂。我可记住了,应当对应降低自我年龄,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善于引发孩子动脑子。”郭氏感慨。

  “是的,母后从来不做多余的事情,她这是言传身教,指导我们如何好好教育幼儿。她如此纡尊降贵,不辞拨冗,亲自做玩具,为博孩子一乐。为什么?皇家无小事,教育后代,重中之重。这说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言传身教。记得儿时,母后还是女扮男子身份,朝廷监军,却每每抽空,带着我与赵璩弟弟,一起出去玩。不仅玩得开心,还受益非浅。那段时光,每每想起,心中都有如冬阳般温暖,令我终身难忘。”

  “王爷,你说,为什么惇儿的周诞,父皇与娘娘一起来。而父皇会来,应当是母后要他一起来。会不会是,娘娘对惇儿,另眼相看呢?”

  “这个,难说,你看她待老大、老二,也一样地疼爱。如果说是为了侧妃的事,顺便过来庆生,更不对,她完全可以召你前往中宫走一趟。反正,母后的心思,有时很玄,连父皇都不敢问,也从来不问的。你一定要注意这点,我们遵命就是。她的所有懿旨与建议,都是为我们好。还有,你一定要按母后吩咐的去做,帮助我,管理好王府。”

  “是,王爷,我记住了。”

  “我们进去吧,朋友们都在后院小客厅等着呢。你去招呼摆宴,我去招呼客人进膳。你有身孕,动口就行,别累着了。”

  郭氏点头,跟着进府,各自忙碌去。

继续阅读:144、皇帝农技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