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官身
九戒山人2015-10-25 09:423,824

  大明的年节休一般都是京官放到初五正式上班,但这中间正月初一要上朝给君王恭贺新禧那是免不了的。但地方官就不一样了,一般的知县一级的不赖到过了十五,基本不理公事。个别过分的能一直休到正月了!

  今年过年却是大不一样,内阁几个大佬早早地初三就齐聚阁房,焦急的商量着对策。而各部堂官也识相地初四就开启了衙门,生怕耽误了事情,被当做大佬们的替罪羊给咔嚓了。这一切的一切全是由后金的大兵压境给闹的。所以说眼目下最痛恨建奴的当属这帮脸带宿醉、满面憔悴的京官们,捧着杯茶水,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痛骂野猪皮努尔哈赤解恨!想想也是,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年节中,压根就没有什么公文要处理。而这辽东的战事吧,朝堂之上尚在商讨方略,是战是守,大人们还没有决断,导致各部的堂官都空闲着,却又不敢旷工!想来真真被建奴给害死了,能不破口大骂么?!

  后金的人杰努尔哈赤确是不一般的人物。且不说他仅靠十三副铠甲起兵,就雄才大略的一统了整个女真部落,还在对大明作战善于把握机会。趁着东林党人斗倒了齐党、浙党、楚党,将非东林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赶下台之机,夺占沈、辽;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由辽阳迁到沈阳。后金都城的西移,便于努尔哈赤进一步巩固在辽沈地区的统治,随时可以对明朝做出更大的威胁举动。但由于辽地新得,汉民尚未归心,各地抵抗也此起彼伏,他只得在攻下旅顺后,就把精力放到了整顿内部,训练军队,发展生产,移民运粮,施行社会改革,镇压汉民反抗等方面,为一次机会的来临做好准备。当然,面对辽西的帝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新辽东经略孙承宗及部下袁崇焕等大力修筑城堡体系,防务工作井然有序,无懈可击,他觉得没有太大把握,害怕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下导致失败,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大明朝的党争、阉患始终是久治不愈的恶疾,每每会内斗到不死不休,从而将堡垒从内部破坏的出现裂纹,给敌人以可趁之机。面对东林党人一党独大的局面,走投无路的齐党、浙党、楚党纷纷靠拢到天启的奶爸魏忠贤的身边,不惜背上“附阉”的耻辱之名,也要将强势过度的东林党人扳倒!恰逢东林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这个军事白痴主政辽西防务,先有广宁之败,后续柳河败绩,给了政敌们攻讦东林的机会,直接导致了孙承宗遭到阉党排挤,不得不借病辞职回乡。他的辽东经略职务,由阉党的高第替代。而偏偏这个高第并不知兵,且为人也只是个色厉内荏,畏敌如虎的角色,倒是自己在兵部干了几年的主官,对下属自有一股威严气象。他上任后的方略迥异于前任的步步推进,逐步收复的计划,而是提出:枢辅抚镇,“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也就是弃守关外400里疆土,收关外军民,全力退保山海关。这家伙典型的是逃跑主义代表,而且是主动撤离。要不是他曾一路干到了大明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真要令人怀疑他是老奴酋布下的潜伏人员!

  不过,此时宁远兵备道袁崇焕却和管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一大帮宁远守将却坚决反对高第的决定,决心誓死保卫辛辛苦苦费数年时光修筑的宁远城。列位看官大家禁不住要为袁崇焕喝一声彩吧?呵呵,这家伙贼的很,他当初紧跟孙承宗,却也是较早为魏忠贤请建生祠的官员。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袁崇焕在人品上大节是有亏的!好在魏公公炬目如电,很快看出他好说大话(后来跟重用他的崇祯吹牛五年复辽,结果后金立马就在第二年就入寇京师!),不是守边的料,即使建生祠拍马屁也坚决又把他拿下来了!可见魏公公也还是忠心体国的,知道辽西、京畿重地开不得玩笑!

  这样,就造成了关外辽西前线除了一个孤零零的宁远城悬着,其他再无明军。现在努尔哈赤又看到了机会:孙承宗罢去、高第撤军向关内、宁远孤守的哨报,决定攻打宁远城。天启六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经略高第奏报:“奴贼觊觎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情报不可谓不准确!果然,后金大军八旗齐聚,整军十三万,号称30万大军渡辽河,向西扑来。正月十七日,八旗军西渡辽河。但见旌旗如潮,剑戟似林,人喊马嘶,遍布辽西平原。

  辽东经略高第心底恨死了袁崇焕那个广东蛮子!好死不活的带着不足两万的守军居然要死守宁远城,害的他这个辽东军政首长要替他背黑锅、担责任!自然,哨探到建奴八旗大军铺天盖地而来,高第和总兵杨麒,闻警丧胆,计无所出,龟缩山海关,拥兵不救。美其名日:保守山海雄关!以此为借口,高第还严令所属各部务必后撤到山海关,以保关为重!

  警报驰传京师,大家也顾不得过年了,举国汹汹,人心惶惶。兵部尚书王永光“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朝堂之上每日吵闹激辩,争论不休,就是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眼睁睁看着后金八旗一路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直扑宁远城下!

  高第的一个命令,使得辽西大地整个成了不设防区。后金军没有受到一点阻击、抵抗,恰似出游一般,如入无人之境。

  正是在这样一片风声鹤唳之中,刘之纶陪着张越来到了吏部办理捐纳手续。吏部衙门大敞着,清闲无事的主事们都围拢在一起,悄声议论着宁远的危局。张越两人进门来居然都没有人发觉。

  手续办得倒是异常顺利,反正今天也就张越一个人来办了个事,那个胖乎乎的主事只是稍微考较了张越一回,叫他抄录了《论语。为政》两篇即算合格——会写字!尽管那毛笔字写得相当的不咋滴,可架不住人家袖子里拢过来的二十两的元宝人情啊!这主事笑笑,当即问明了籍贯、年岁,录了档,发下身份文书,告知交完500两捐纳,到国子监报备一下及万事大吉!这种例监(又称捐监),都是殷实家境,钱多的没地方使了,才花钱买个不入流的身份(监生七品以下,顶天只能干到县主薄一类的小官,知县就必须要举人的身份才能干!也就是说监生到顶了最高也就是乡干部的料!),实在是让人看不上眼的。

  刘之纶虽然也是监生,但人家是实打实的贡监,是四川叙州府拔贡出来的人才,目标是直接参加会试考进士的。当然,现在张越也能直接参考,不过,要做那团花簇锦一般的臭八股,张越怕是想都不会去想!他要的就是这个荣誉身份,将来好办事!

  到国子监报备,这事刘之纶门清。指导着张越一会儿就完备了手续。这两人还要赶着去茅元仪府上赴宴。

  咱这也算是有官身的人了!手续办妥,张越得意的想道。殊不知买来的芝麻绿豆的头衔,是在是不值方家一哂!

  茅元仪现在是无官一身轻。每日邀请三五志同道合的同志,饮酒谈心,讨论感兴趣的军事、算数、历法等等,日子过得挺充实!再过一段日子,他就要南下老家归安(今浙江吴兴)。昨天,他在刘之纶府上结识了张越,言谈之下,对其知识颇为佩服。今天,他邀请了在京的好友包括几个西洋传教士一道聚会。

  申普和尚到得早,早早的拿了一些西洋物件在玩耍。原来茅元仪倒也没有忘记张越的托付,将自己熟识的传教士们都问了一遍,打听燧发枪的消息。说实话,他自己对这个燧发枪也是相当的神往。

  张越到了,就被拉着先参观了茅府的库藏。好家伙,各式各样的收藏了几十杆各式火绳枪,还有好几座钟,几块巴掌大的怀表。让张越感兴趣的倒是一些单筒的千里镜,申普和尚玩得乐此不疲!

  经过打听,这些传教士倒是略微知道一些燧发枪的事,但要说到样枪,却都是没有!经介绍,估计在日本倒是可能有,而且数量应该不算太少!因为大批的英吉利和荷兰商人都喜欢到日本贸易,众多的水手、海盗带过去的自然不少。

  听他们这么一说,张越心底更加增加了要去日本的念头。一则,现在和倭国做海贸生意利益极大,他自然是不愿放弃这块蛋糕;二则,尽快获得燧发枪样枪,或者能收购一批现成的,已成了他的当务之急!使用上燧发枪,不仅可以无惧大风、雨雪天,还将大大简化火枪兵的*作手续,极大提高射速!

  酒宴开始,大家就谈论起辽西的战况。茅元仪刚从前线回来,他还是比较担心袁崇焕、孙元化、金启倧他们这帮同僚的安危的。毕竟这次建奴八旗大军齐集,宁远坚守孤城,形势相当的不乐观!

  “无妨!建奴缺乏破城手段,仅靠蚁附攻城,那是他们不能承受的伤亡!”张越在一边劝慰着,野猪皮拢共也就二十万人口,壮年丁口不足八万,真要死伤过多,努尔哈赤是接受不了的!“宁远坚城高大结实,辅之以城头的数十门红夷大炮,必能予敌重创!”

  袁崇焕守城还是有一套的,袁崇焕早先采用茅元仪、王喇嘛等人建议,将11门红夷大炮运入城中,制作炮车,架设在城头。他又命令在京营中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孙元化、彭簪古等官员,培训炮手,备足弹药,作为守城战的重要手段。

  大明的红夷大炮是葡萄牙制造的早期加农炮,具有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是击杀密集骑兵的强力火炮。缺点是这些守城炮台炮重达四五千斤,运输起来十分困难。大明朝先是从澳门先后购进红夷大炮4门、后又购进26门,共30门,其中留京师都城18门、炸毁1门、解往山海关11门。袁崇焕修建宁远城,原本是打算将它们分设在四周的堠台上的,也就是茅元仪、孙元化、王喇嘛这帮懂火器的建议下,才被击中到了宁远城中。结果正是依靠这些红夷大炮的神威,才重伤了努尔哈赤,迫使后金不得不退兵,取得了宁远大捷!野猪皮酋长受伤后气闷交加,感觉后金前途渺茫,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张越是知道结果的,可面对焦急的茅元仪、刘之纶等人,他不能说啊!最多也只是安慰安慰罢了!

  “唉,但愿如此吧!”茅元仪念及战友的安危,自己也被罢黜,空有一腔热血,壮志无处施展,不由得心灰意冷,仰脖喝下了一大杯酒!

继续阅读:第22章 项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替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