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了何晓军给自己置办的接风宴后,老人再次感叹地对何晓军说,以他的烹饪水平,足可以坐任任何一家广东菜馆或高档酒楼的头厨。
再次得到了号称“食神”、并且在饮食方面颇有研究也见多识广的陈池老头的认可之后,何晓军还真有些心动,生出了进入饮食行业的打算。不过,这也得在他完结了村里这个教头的职位之后,才能从长计议。
这一晚,也像昨晚一样,陈池老头又与何晓军把酒闲聊到了夜深。
这一晚的闲聊,话题就更广,除了美食之外,还有当今和国内外的形势、金山和香港那边的见闻,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等等。
当然,听的人与问的人,同样是何晓军。要迅速了解当代社会,才能迅速溶入当代,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嘛。
经过了两个晚上的深入接触之后,老人与何晓军成了真正的忘年交。
两人混熟之后,何晓军让老人别再叫他什么教头,听来生疏,称他阿军或小军、小何都行。
老人也让何晓军别再老丈老丈地称呼他,叫他陈伯或池伯、扶邦伯都行。
于是,在当晚后段的闲聊,两人都改了用那客气的称呼。老人叫何晓军作阿军,而何晓军也叫老人陈伯。虽然只是一声称呼,但之中,却代表两人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喜欢上了何晓军的陈池老人,爱屋及乌,对阿梅三人也另眼相看,把从国外带回的香皂、镜子等小物件,送给了她们姐妹几人。
哪个女人不贪靓?所以,阿梅姐妹对送她们稀罕物的老人,当即也亲近了不少,对他服侍得更勤快,让双方的关系也在短时间内融洽起来。
陈池老人在雕楼住下的第三天就出去了,直到第五天才回来。回来时,用他那何晓军帮忙取回来的自行车,驮回来了一个老女人。
这个老女人,是陈池老人的妻妹,也是他唯一的小姨子,一个姓梅的妇人。
安顿好了妇人在雕楼里住下之后,陈池老人再请何晓军做了一顿好的,当是为那位梅姓的妇人接风,也当是他这位姐夫与小姨子欢聚宴。
那天起,陈池老人这位梅姓的小姨子,也就成了何晓军他们的邻居。
当晚,安顿好了老妇人睡觉之后,何晓军从自己与陈池老人那已经算例行的晚上闲聊中,知道了他这位小姨子的可怜家世。
陈池老人的这位小姨子是一个可怜的人,她嫁了人之后不久,连孩子也没有来得及要,她丈夫就犯病死了。
丈夫虽然死了,但公婆还是要照顾嘛。而且,梅姓妇人与陈池老人的妻子,又是家中仅有的两姐妹,她们的那年老、又不情愿跟陈池老人夫妻出国的父母,也要她这个留在国内唯一的亲人照顾、抚养。
就这样,这位姓梅的妇人,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用在了照顾她那死了独子的公婆和自己的父母上,直到了几年前,这四位的老人相继去逝,她才算完成了这个艰辛而漫长的任务。
还幸好的是,陈池老人的家有钱,能完全资助她与她的父母、公婆的生活,让她不用担忧衣食使用,不过,她那几十年的寂寞生活,却让人不禁唏嘘。
陈池老人的妻子因一直体弱多病,不宜长途奔波,她出国后,就从来没有能回过乡来,就是父母去逝,她也不能回来相送,就更不要说是回来看看她那自小要好的妹妹了,所以,这个妹妹,一直就是她的一份牵挂、一块心病。
陈池老人的妻子在两年前的临终时,一直就放不下她的这个妹妹,而且也对未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惭愧、遗憾。她让陈池老人一定要回国一次,替她好好拜祭一番她的父亲,并尽力安排好她妹妹的生活。
妻子病逝之后,儿女已经成家立业的陈池老人,安排好了在国外的事后,就起程回乡,准备完成妻子的遗愿。
陈池老人虽然他在金山的家业不小,有的是钱,但由于病妻的拖累,他多年来都没有离开过他所住的城市,所以,这次既然已经了无牵挂,他索性利用这次回国的机会,把路途分成了若干个行程,既当是旅游,又放开品尝自己最喜好的美食。
就这样,陈池老人用了足足一年长的时间,才来到了他回国最后一站的行程——香港。
在香港这个地方,吃遍了当地所有的酒楼、食店之后,陈池老人才在当地买了一辆自行车,坐船回到国内。
老人的这个故事,也算是当代华侨在那个落后年代,有国难回的一个版本,还幸好的是老人有钱,能让国内外的亲人衣食无忧。不过反过来想,衣食无忧与一世不能相见的亲情比,孰重孰轻?
陈池老人在离开雕楼的这两天里,先找上了他的妻妹,然后在妻妹的带领下,看过了岳父母的坟,定下了修葺两老坟墓的方案之后,才把妻妹接到了陈村这边来暂时安居,一是方便自己对她的照顾,一是方便商量日后对她的安置。
说到了陈池老人定下的修葺岳父母坟墓的方案,就大阵仗了。他的方案是先请风水先生帮忙找一块风水的宝地,然后给两老重新装坟,再从国外进口水泥钢筋,把两老的新坟建成一个坚固的、永久性的墓地,让两老安息,以完成妻子那遗愿,弥补他的妻子与自己这位女婿没有尽孝的惭愧和遗憾。
下来的这段日子,陈池老人就为岳父母坟墓的事奔忙了。
陈池老人的妻妹是个闲不住的人,特别是在家务事方面。自住入了雕楼之后,她就没有闲过,不用干田里活的她,每天一天到晚都为家务事奔忙,把面积不是一般大的整个雕楼,收拾得如新建一般井井有条、一尘不染。
陈池老人曾经让他这位已经苦了多年的妻妹,不要那么劳苦,甚至最好是什么活也别干,安心享福就好。但梅姓妇人不肯,说不干活就会度日如年。
唉,这也难怪,干了几十年的家务活,让她一下子停下,当然就会不习惯,所以,陈池老人见劝不住,就只好改劝她悠点劲干。
待到了雕楼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可收拾了,何晓军与阿梅他们叫梅姨的梅姓妇人,就把阿梅的饭也抢了过来做,好还主动向何晓军学一些烹饪之道,把众人的两餐搞得还算不错。
梅姨的家乡离陈村不算远,有五公里左右,陈池老人的岳父岳母就安葬在那里。
把妻妹接回家的第二天起,陈池老人就骑着他那辆自行车,消遥过村,忙着给岳父母的坟墓找风水先生看山、选地。
经过了几天的辛劳之后,墓地终于选好了。
陈池老人请人做了一场大规模的法事后,再把岳父母的骸骨给迁到了“风水宝地”里去,给了他们一个不知是否安乐却绝对风光的窝,也给了他自己一个安心。
做好了这些的工作之后,陈池老人再请当地出名的石匠,给两位作古的老人分别刻了个碑,然后就等他订购的材料回来,再给两老的墓地做永久性的建筑。
陈池老人做的这一切,最感动的人当然就是梅姨。
梅姨只在她姐姐新婚的时候见过她的这位姐夫一次,不过,那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啦,所以,她对自己的这位姐夫陌生得很,一直都没有什么印象。
虽然,这几十年来,姐夫那几十年如一日对她那两个家庭的资助,也让梅姨一直感动、感激不已。但虽然心中感激,由于一直远隔重洋,而且通信也一直是姐姐与她联系,所以,这个她感激的姐夫,她还是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现在,见到了姐夫之后,再见到了他不遗余力地给自己家办事的时候,再联想起了以往的一切,一个活生生的姐夫那鲜活的形象,就展现在了她的面前。
哪个不希望自己那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在归天之后能有一个更好、更体面的归宿?所以,陈池老人这几天所做的一切,马上就感动了他的妻妹,让他的这个小姨子,对他感激之下,更是细心地照料起了他的生活起居来。
陈池老人和梅姨的出现,多多少少对何晓军与阿梅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比如,在办那双方欢娱的事时,他们就没有以前那般放开,怕隔壁有耳而不好意思。
不过,两位老人的态度和蔼、办事勤力认真,很快就赢得了何晓军他们的尊重,再加上陈池老人与何晓军又极谈得来,而梅姨也与几女的关系也不错,让这本是几家人的人,一时融融洽洽地生活在了这个雕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