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计定佛教(二)
郁闷的土豆鱼2015-10-27 13:182,956

  因此,诸葛斌根据佛教经典中的“不二”思想,为佛教界提出一个战略口号,叫做“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把出世和入世完全沟通起来,以此为基础,集合中国整个佛教界的力量,成立一个横跨各大佛教支派的联盟组织,大力弘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积极消除由于十年文化浩劫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怎么能够“以出世心来做入世事”呢?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个东西是对立的,你既然出世了,又怎么能够入世呢?然而,占据中国主流佛教地位的大乘佛法就是强调这个沟通。所谓出世心,就是你放弃了,或者根本不去思考任何的名和利。不去思考任何的名和利,是不是不要去做现实世界的事情呢?当然不是,你还要积极地去做好现实世界的事情,所以叫作“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这就是不二的思想,也是一种非常辩证的思想。佛教中一些思想是很有智慧地处理这些矛盾的观点。

  近代以来,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但是一直未得要领,要不然也不会在十年动乱中,再次惨遭佛难,佛教到现在仍没回复元气。诸葛斌认为,中国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须以建立一种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

  所谓建设人间佛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就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人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是为社会服WU的方面。

  人间佛教其实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对信徒的人格自我的提升,所谓的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再一个方面就是做大量的为社会服WU的工作,这个方面也是很广泛的,既有做文化方面的工作,也有做慈善方面的工作。

  诸葛斌认为人间佛教应具备以下特点:其一,人间性。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几乎都在人间度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非一个虚拟的神灵。所以佛教应该要更贴近人的需求。

  其二,生活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的。他在经典中明白的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人处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间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帮助他人的佛教。

  其三,利他性。佛教强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佛教是讲求救度众生的,所以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业,就是一种“利他”思想的表现。

  其四,喜乐性。在佛教的思想中,释迦牟尼佛长久以来即发愿要使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乐。所以佛教当然也要让所有的人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其五,时代性。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年前,但是到现在他所说过的教法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仍然正确而清楚的指引着人们。所以佛法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们,与人们相对应。

  其六,普济性。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没有例外而普及的对待一切众生。

  其实,人间佛教的理念在近代佛教中,一直为佛教先贤践行着,最早由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萌芽概念,后经印顺导师、云星大师继承发扬。只不过没有诸葛斌提的这么系统、全面而已。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亚洲许多国家,包括我们中国都起了相当大的、甚至巨大的作用。在有些国家、民族中间,佛教甚至于至今也还是它们的文化思想的主体,实际上在影响着它们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有个现象其实引起了诸葛斌的注意,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佛教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盛行一时,一直到现在,有些国家也还在声称自己是一种佛教社会主义,像缅甸、柬埔寨等。西哈努克亲王所推崇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佛教社会主义的理念。

  佛教思想在这些国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间,它们也借用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借用了佛教里面众生平等、救度众生的思想,来把它跟社会主义的理论联系起来宣传,有很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经常地把佛教和儒、道并列在一起,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的方法。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道、佛三者可以说有一个分工合作的关系:儒家的很多理念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国理念,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都是根据儒家的理念来治国的;道家讲究养生,是治身的法宝;佛教着重来治心,三者相互配合。

  实际上,从佛教提倡的最基本的信徒的行为准则来看,它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一直到大乘佛教的悲智双运,应该说佛教具有一种社会的净化的功能。

  宗教具有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宗教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的道德体系。

  佛教在这个方面确实应该说是一种道德体系,就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条来讲,是一个佛教信徒最起码要遵守的,这个就具有一种道德体系:你要做善事,不要做恶事。到了大乘佛教,那种悲智双运,既要自度又要度人的思想,要求信徒既要觉悟人生,又要奉献人生。无论对一般老百姓(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烧香拜佛),到社会各个精英阶层(他们在探求佛理),佛教在净化人心,提升人格方面,应该说是起着相当的积极和广泛的作用。

  诸葛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还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台湾和香港的企业家中信奉佛教的相当多。那么,他们信奉佛教的什么呢?有什么道理呢?根据他的了解,这些企业家相信这一条:我的一切都是取自于社会的,所以我也要回报给社会。当时诸葛斌就觉得,如果佛教能够在社会上起这样的作用的话,那比单纯的奉献说教更有效得多,也更具自发性。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地区的佛教声势也比较弱,所以怎么样来扩大大陆地区的佛教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发挥它在参加世界事务中的积极作用,诸葛斌觉得很值得佛教界人士来思考和研究。

  诸葛斌认为,佛法本无国界之分,为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同时避免与中国政府的执政党相冲突,中国佛教联盟应积极在全世界五大洲创建寺院道场,寻求创立大学、佛教学院、图书馆、出版社、翻译中心、艺文中心、茶馆等佛教传播渠道,力争在有华人的地区,就有中国佛教联盟的行迹。在国内,弘扬人间佛教的举措就是强调教育、服WU来弘法,积极推动行动式的义诊以及其他各项慈善事业,教化世人,在信众中宣传爱国、爱民族的思想,从而让执政党看到佛教积极的一面,有助于社会稳定的一面,方可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建设人间佛教同时有助于让两岸三地的佛教界达成共识,从而有助于中国的统一大业。由于历史关系,不同于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得较好,当地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较高,特别是宗教信仰,因为没有政府思想上的高压线,比较自由,中国的道教、佛教在这三个地区很受欢迎,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以佛事促进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交流,最后促进政治互动,增进两岸三地人民的了解,形成“文化、经济、政治”的强有力纽带。

  诸葛斌做了一个调查和统计,佛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了,不仅仅是在亚洲地区,而且在欧美地区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但是在世界上的影响应该说还是不够的。其实在海外来讲,应该说,大部分的华人还是向往大陆的,他们认为大陆是佛教文化的根子所在,所以有少量的寺庙、法师在国外建立一些道场,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继续阅读:第48章 木马流牛与爱情(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国士无双之诸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