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柯南大人2015-10-27 13:104,733

  自正月二十七日晚渡过湘江、开始往永州撤军之后,三日多来,袁惠新丝毫不懈怠,统率军马谨慎而迅速地行军。二十八日晨经过湖广南路治下衡州,二十九日晨到达潭州,在两地都只稍做停留,补充完粮草,将两县的驻守军卒编入军中后便即刻离开了。再随后的两天多时间内,又行进了130多里,这已经是我军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毕竟除了风骑、虎枪、熊枪三营之外,其余的几千士卒都未进行过专门的长途行军训练,能够日行60里已然相当了不起了。不知是因为明军无心追赶我这几千“不成气候的散兵游勇”,亦或是明军始终未能寻得船只渡湘江,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几天来我军的行军还是相当顺利的,没有遭逢任何阻碍追击。希望这种幸运能够一直延续到襄阳!

  回首顾望了一下略显疲态的军卒,袁惠新对赵范说道:“武仲,让军士们停下来休整半个时辰,再继续赶路!对了,把叔起他们几个都叫过来,咱们一起商议下面的行军路线!”

  “是,将军!”赵范领命后,策马转身大声喝令道:“全军听令,停止前进。原地休整半个时辰!”

  …………………………………………。摊开地图,在上面大概寻到我军所处方位,袁惠新沉声说道:“照目前的行军速度,大概到今晚我军便可脱离湖广南路,进入湖广北路地界!”

  “太好了!”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皆面露喜色,兴奋地低呼道。

  赵范一笑:“如此一来也好。我看这史弥远也不值得袁兄为他们卖力。倒可早日回到襄阳再做准备。”

  “唉,这个我自然知道。只是……我是放不下这湖广的百姓……”

  “赵大人,你立刻赶回永州,掌握侦察警戒部队,掌握住明教的实力,及时可靠的提供全盘战术情报……要知道,你就是我们的先锋!沿途的粮食储备,道路,房屋,能破坏的尽量破坏,让明军无处可以征发粮草,让明军随时都要警戒你们的骚扰……明白了没有?”

  赵范一声大喝:“在下明白!”

  袁惠新这才浮出了淡淡的笑容,看着其他军官。军心已然可用,其他的,就要看他的运筹展布了。说真的,他一无把握,可是他还不是走到现在了么?能做的准备,他都已经做了,只等血火的洗礼……可是大宋呢?大宋做好了准备没有?

  □□□□□□□□□□□□□□□□□□□□□□□□□□□□□□

  “万岁!万岁!”

  在山坡上层层叠叠而立的明军士兵们发出了高昂的欢呼声音。站在山坡最高处的明教五环军的最高指挥官董义昌副将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五环军是明教的先遣支队,六千余士兵加上十余门火炮和足够的野战补充纵列。

  “赵大人,前方山坡方向发现敌军目标,为明匪五环军,人数约有五六千,目测距离一千米,对方打出旗语询问我方身份,请示大人,是否回答。”

  赵范冷冷道:“不理他,加速接近,弩箭上弦,随时准备攻击。”“站住,谁也不准动!”

  一个看起来像是小头目的士卒径直走到赵范跟前,较之一米七五的赵范,这个守门卒要矮了不少,这气势也自然而然的为之一沮。他缺少中气的喝道:“你是什么人?有路引没有?”

  赵范漫不在乎的回道:“我从岳麓山来,我家世代隐居岳麓山,不知道什么路引。”这是早就想好的托辞。

  当下有几个守门卒就被他这种态度所激怒,正要上来好好教训一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却被那个小头目用手势止住了。小头目见识较多,赵范虽然装饰奇特,但是身上那件衣服,看起来却不是一般人穿得起的,他态度这么傲慢,必有所恃。

  想通这些关节,小头目就做了决定——请示上级。有什么不对的,由上级负责去,谁叫他们每个月的钱拿得自己多呢,这责任也由他们负吧。当下便客气的对赵范说道:“这位公子,你先这边请,我得请上官做主,不敢私自放行,你体谅则个。”

  也不管袁惠新答不答应,便把他请到了一边,早有一个士卒去最近的一个战棚里请正在烤火的长官。

  还没等赵范想明白,那小军官已经满脑袋冒问号的放行。今天他们是得了指示,宋军已经退走,所有人等一律放行……

  深夜,星月隐踪,暮色沉寂。

  一队宋兵沿着密道悄然潜入永州城内。这条密道,是宋军当日自永州陷匪之前,预先耗费了不少时日秘密挖设而成,正是为了日后反攻时所用。

  数十名宋兵先行爬出地面,左右张望,未见有异常动静后,招呼其他同伴上来。

  发现巡逻的明军后,赵范便找了个灌木林潜伏起来,所有的战马都衔枚裹蹄,部队也下达了噤口令。

  他在静静等待机会。他接到的命令是:便宜行事。换句话说,便是可以偷袭便偷袭,不能偷袭,摸清楚明军的动向就可以。对付地道的方法有许多。

  远处明军的营地清晰可见,在营地里面,可以看见有几个巨大的洞穴,洞边各有一台绞车。

  因为这里离主战场实际距离较远,而且较为隐蔽,又或是自恃能够及时得到中军的接应,明军并没有停止作业,只是守卫的士兵们同时加强了戒备。绞盘不断的将泥土从洞中带出,这些泥土,又被人运去土山的方向。

  营门是半开的,以便随时可以关上。

  在泥土从地道中运出,送出大营的同时,还有一些明军士兵一起扛着伐下的树木,运进营中。在营中,到处垒积着厚厚的木板,不时有人从另外的洞中,将木板用绞盘递进洞中。

  整个大营,宛如一个热闹的工地。

  赵范仔细观察着一切,在心里暗暗估算着地道的规模,伐木、运输的人数,又仔细清点了一下负责守卫的人马。

  “守卫的人马当在两千到三千左右。”很快,赵范得出了大概的结论。

  随后,八百骑兵,怒马如龙,踏过湘江,返回潭州!

  潭州,宋军领地内。

  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湘潭市,自从明匪之乱以来,每逢夏季水涨,这个小小县治,就变得人烟繁盛,境内的密密原始森林砍下来的原木,都借着湘江水放排,在江口装船,直运向大宋的各个城市。明匪之乱前,这里不过是一个叫做沙河子的破败村庄,还有一个小小驿站,现在却已经有了一点繁华县治的气派。

  但是明匪之乱以来,往日络绎不绝而来的各种木材商人,放排的船工,山货商人,收购土特产的货商,都已经不见了踪影。明匪军队掀起战火,谁嫌命长,来这里做生意?

  鉴于这种现状,赵范就开始有条不紊地针对潭州的现状,施行起相应的政略来第一步,便是安抚百姓,收拾民心。得益于朝廷的好名声,以及前段时间我军的释俘之举,潭州百姓对我军取明军而成潭州之主,并不甚反感,或者还有些欣喜。赵范更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乘热打铁,连颁两令——其一、明年潭州全郡粮赋交纳比由明军统治时的八取一(1/8)降为三十取一(1/20),自后年起粮赋交纳比将维持在二十取一;其二,凡郡内八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以及九岁以下的孤儿,皆由州府以布帛米肉进行瞻养。这两令可说直接触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惠益颇大,料想必可收取良效。当然,无论是“减赋令”,还是“赡养令”,都需要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作为支撑。否则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但幸好,当初为了支援明教抗击朝廷大军,“前”潭州知府吴静曾征收了大量的钱粮物资(苦了百姓)。后来,由于潭州被赵范率军夺取,这些钱粮物资也没来得及转移或是销毁,白白便宜了赵范。可以这样说,“坏人”由明教当了,好处却是由赵范得了。除此之外。新州和襄阳也可以在钱粮上给予一些支持……

  赵范政略的第二步,便是将已在新州施行得比较成熟的“新法”,推行到潭州。一者为重新统计人口户籍,二者也是为了彻底安定治安。

  第三步,则是鼓励百姓开垦荒芜土地。赵范特地颁布政令凡新开拓之土地,五年之内不征收任何赋税,再往后五年只征半赋。

  第四步,则是鼓励那些隐匿居住在山中地百姓,包括苗族人(注:当时湖广各地都有苗族,但以湘西为主)。出山定居。

  凡出山定居者。由州、县府载入户籍,分配未垦土地,且三年内赋税减半。这一举措。不但可以增加户籍,更可以消除祸乱治安的贼盗之源。

  赵范的内政才能,在这一整套政略措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他也充分考虑到潭州各宗族豪户的利益,将政令推行的难度降到最低。当然,政令推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究竟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至少被赵葵看在眼里地是——整个潭州都忙碌了起来,而百姓们脸上的表情,在“谨小慎微”中也慢慢现出了些喜色……

  赵范忙碌不停的同时,袁惠新也没有闲下来……

  军务方面:士兵的征募事务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即使有皇帝陛下亲自颁布的《募兵令》。但在起先的7、8日内,募兵的情况还是遭遇了袁惠新意料之外的窘境——百姓应募者寥寥,而那些宗族大户也是丝毫不见动静。就在袁惠新对这个募兵方法产生深深的怀疑时,情况却突然好转起来。在第9日,竟有一百三十余名青壮要求应募入伍,负责募兵事务地于五、王坚、扈再兴等人仔细核查了应募者地情况后,留下了其中的一百零五人,其余三十人大都已是家中唯一青壮,不符合《募兵令》的留嗣要求。故而被劝退回家。没有想到,于五他们“劝退”地举动,反而大大赢得百姓的信任,应募者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袁惠新亲自拜访了潭州城内四户最具影响力的宗族大户。这些永远视家族利益为第一位的宗族大户,其实是非常现实的,所谓“忠诚”自然也建立在对家族有利的基础之上。在明军累败于我军的形势下,继续“死忠”于明教,对他们的家族而言意味着什么,不用袁惠新多说,他们自己也明白。简单地晓以利害、许之好处之后,潭州四大宗族中的唐、王、陈三族明确表示投效朝廷,各出族中私兵500人入我军中听用。另外一族朱氏,因其有数名族人及数百家兵效力于明军中,不便明里投效,但亦私下为我军提供家兵250人。有这四大宗族带头投效之后,迅速便带起了连锁反应,其余大小宗族亦纷纷表示愿意投效……

  在募兵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具体事务便不再需要*心了,袁惠新则腾出工夫、仔细思考如何来搅扰明教。

  翌日潭州议事厅议事厅坐满了人,他们都是宋军高级将领和高级军官,被孟宗政点名来参加会议。鉴于此时天气已逐渐转暖,身穿戎装多有不便,孟宗政特地开恩,允许他们穿便装来听讲,是以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穿厚重的盔甲,轻便了许多。

  袁惠新也是心里默然,如此堂堂会议之上,他的正式身份是一州知府,未曾问及,他却不好主动插口。并且事实确实那般,地方若能随意插手朝中事宜,那也是一个乱局而已。

  孟宗政开门见山说道:赵大人,这些日子,本帅看到此地生机勃勃秩序井然,吾心甚慰。不知赵大人等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潭州民生经济的?

  “大帅过奖了,潭州有如今局况功不在臣,而在袁惠新袁公子啊!”说着赵范把手指向了下首。

  孟宗政转眼一看,原来是新州知府袁惠新。

  孟宗政喜到:袁公子辛苦了,潭州兴旺公子首功一件啊!

  袁惠新说道,“大帅这话,惠新可不敢当,与大帅想比,惠新相差太远,岂敢班门弄斧啊。”

  孟宗政仍然亲热地说:“袁公子,你是天下名士,又有平乱之功,功莫大焉,此誉当之无愧。”

  说到这里,孟宗政直接下令道:“袁惠新,于五听令!现今委于五为祁阳县令,统领湘江以西,广南西路以东,邵州之南境内军政,袁惠新为将,付汝兵马四千,以后需完全听从袁公子调遣安排,不得擅自行事!”

  “得令,谢大帅提拔之恩!”

  袁惠新与于五两个皆是大喜而拜,其中于五未想到他仅是个校尉,孟宗政便直接委以如此重任,真正作到了“英雄不问出身低”,意外之余更是庆幸自己方才作出的明智选择,对于孟宗政也是再添几分感激仰慕,誓要以全部忠心来回报这等知遇之恩。

  袁惠新则是感到自己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终可以独挡一面,心底自是大为高兴,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重任,于是便将孟宗政所交待话语全数牢记于心,不敢有丝毫遗漏。

  这日夜间,孟宗政再单独召袁惠新细作交待许多事情,甚至还教他于合适时机派人入永州见一个人……

  而第二日早间,孟宗政便起大军一万二千直接渡过大河进入荆州境内,便欲过岳州而出江陵,再经江陵先回襄阳。

继续阅读:第53章 战略发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中華改造者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