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味道很好,大家吃得酣畅淋漓。许家大婶见大家吃得高兴,心中的成就感比谁都大。
酒过半酣,许慎言叹道:“什么都好,就是可惜没有辣椒。”
他后世是个无辣不欢的人,近两年来,却是未曾吃过半点辣味,平时倒还无所谓,当此大吃火锅之时,居然还是没有辣椒。这让他情何以堪?真是想念得紧啊。
“辣椒是什么?”大家都很奇怪。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许慎言努力回想半天,试图描绘出后世那辣椒的模样,只可惜大家都是未曾见过,哪里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只是听他描述吃了辣椒以后那痛快淋漓,越辣越想吃的情景,不少人倒被勾出了口水无数,神往不已,消灭火锅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贺小义惊诧的问道:“许哥儿以前吃过?贺家村什么时候有过这般美味物事了?为什么大家都是从来没见过的样子?”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许慎言只好敷衍道:“我也没吃过,看书看的。书上这样一写,我也就这样跟你们一说。”
在座很多人都已熟悉他这一套说词,反正他看的这个书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叫他拿出来,也是一定拿不出的。时日一久,人们便少了探究之心。许慎言稀奇古怪的事情一多,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什么时候许慎言说有他不知道的事,大家才会惊讶。就比如刚才他弄不清表字的问题,连方文都被他惊到了。这就好比一个鸿学大儒忽然告诉你,他不会写一二三四一样,这才是最让人诧异的事。而下一刻他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诗词歌赋,大家反而不会惊讶,这才是正常的嘛。
贺小义自是不知道这些,见他不想说,也就不再问。
戚继光说道:“许兄弟说的这个物事,我倒是有所耳闻。”
大家料不到还真有这般物事,个个好奇心大起。
戚继光说道:“登州近海,古称蓬莱,商船出海贸易的不少。我偶然听人说起,海外某处真有这个东西,奇辣无比,远超姜蒜之类的调料,人只要稍微一尝,便会满面通红,大汗淋漓,同时舌尖麻木,吸气不止,严重者甚至还会心腹疼痛。说也奇怪,这辣椒听人这么一说,想着便很可怕。然而人们吃起来,竟是越辣越想吃,越是吃着难受便越是痛快,一顿饭下来竟是胃口大开,能多吃不少饭,倒跟许兄弟刚才描述的一模一样。海船上倒是多数备有这种东西。”
王子凌问道:“戚大哥,你说的辣椒这么好,为什么中原不见流传?”
戚继光道:“只因朝廷实施海禁,商船往来都是偷偷摸摸的,如何能够宣扬?再说这东西虽好,却未必符合中原百姓口味。一是千年饮食文化传承,要接受它得有一个过程。二是有些人还真的吃不惯它,不是所有人都好那个味道的。”
这话应该是事实。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原,期间未必是一帆风顺的。说不定很早就在某些地方有种植,只是规模不大,流传不广,百姓们不知道罢了。
贺小花问道:“海船上备着这东西干嘛?”
戚继光道:“贺姑娘有所不知,海上跑船最是辛苦,往往半年甚至一年都得在海上飘着,那海上风大浪大,一般人上去不过半日,就晕得头昏眼花,呕吐不止,恨不得连五脏六腑都给吐出来才好。在海上飘那么长时日,饮食就是一个大问题,新鲜蔬菜果实是没办法吃到的,在船上哪能存那么久,能吃的就是些干粮和腌制食品,天长日久下来,谁吃了都会想吐。要是加上这个辣椒呢,味道便大为不同了,船员们才有胃口吃东西。胃口好,自然才会有力气干活。这辣椒却是有一样好处,晒干后照样能吃,甚至辣味更为厉害,而且轻易不坏,所以海船上备着这些东西,也是为了熬过那漫长的海上行程。”
贺小花道:“我一直以为大海辽阔,风景一定是不差的,谁知道却是如此辛苦。”
王子凌也说道:“大海辽阔无边,海那头有些什么东西也少有人清楚。只是眼见着那碧海蓝天,清风徐来,千帆竞发,光是想想就让人神往不已。”
戚继光道:“王兄弟只见了那海上祥和之景,却不知大海一旦发怒,乌云遮天蔽日,浊浪涛天。那大浪排山倒海般扑来,声势骇人,船被浪那么一打,倘若不幸撞上岸边礁石,便是钢铁也能撞个粉碎,更不用说上面的人了。就算是远离海岸,那飓风吹来,往往就是几天几夜,在那飓风里,人在船上站都站不稳,更不要说*纵船只了。古往今来,有多少船就这样被飓风吹覆,葬身于海底。就算侥幸逃生,那风速极高,早不知将船吹到哪个角落里了。等找回路途,又不知多少时日过去。所以在海上行船,实际也是九死一生的事,与那般美景是挂不上钩的。”
王子凌道:“听了戚大哥这么一说,才知道在海上行船居然如此,吃不好睡不好倒也罢了,居然还有如此险境?”
戚继光道:“那些还不算什么,东西难吃倒不打紧,只不过是因为长时间吃几样东西腻味了罢了。遇上风暴若是运气好的话,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就怕那遇上灾祸,一时缺起水来,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时满船人因此而活活渴死的都有。”
贺小花奇道:“大海那么多水,怎么会缺水?用个桶打上来不就行了。”
许慎言却是知道这个的,连忙捅了捅贺小花说道:“别在那里闹笑话了。海水又咸又苦,如何能喝?”
贺小花不服气道:“你怎么知道海水又咸又苦?你也没去过海边,你也没喝过海水。”
戚继光说道:“那海水确实是又咸又苦的,喝不得。”
贺小花惊讶道:“还真是那样啊。许大哥是怎么知道的?”
许慎言赶忙说道:“书上看的。你以后象你二哥那样学到那些知识,也能明白的。”
贺小花不满地说道:“又是幌子。”
王子凌说道:“那海上如此危险,为何却有那么多海商舍生忘死,出海谋生?就算大明海禁森严,居然都阻止不了他们的决心。”
戚继光道:“自古天下人熙熙攘攘,为的就是一个利字。海上虽然危险,但行船一趟,获利极丰。甚至有人说海外遍地金银,那金银多得就跟我们这里路边的野草一样,如此重利,岂能不让人舍生忘死?再说海外经商的多半都是世家,在那海上飘荡的不过是些下人奴仆罢了,真要出了什么事,于那些世家子弟的性命却没什么关系,大不了出点钱买命罢了。刚才说了,海上行商,缺的并不是钱。”
许慎言插嘴道:“刚才戚大哥说海外遍地都是金银,多得就跟野草一样,这话未免夸张。不过我倒是真的知道海外有几处金山银山,那个数量,多得你们想都不敢想。”
贺小花不信道:“许大哥你连这也知道?未必书上会记这些东西吧?还说我们想都不敢想呢。”
许慎言道:“书上什么知识没有?就看你爱不爱学了。据我所知的那几个金山银山,那里的金银都不是用两这个单位来衡量的。”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兴趣都被勾上来了。金银不用两来衡量,还能用什么?
连戚继光也忍不住好奇,问道:“那用什么单位都衡量?”
许慎言道:“记得我跟你们讲过的课吧,十六两为一斤,两斤为一千克,一千千克为一吨,那金山银山都是用吨来称呼的。几座银山少说也有几万吨,金山也有数千吨。你们算一算,该有多少两?”
大家心中默算一下,全都不禁大吃一惊。这真的是金山银山啊。
许慎言还真没有说假话。作为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的高材生,他对世界各地矿产分布天然就有一份爱好,平时也非常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日本战国时代,有几个金山银山还是非常出名的,如石见银山、甲斐金山、佐渡金山等,后世的人们对这些资料也颇为津津乐道,网上这一类话题一搜一大把,他知道也不稀奇。
贺小花有些不信,说道:“该不是你胡编的吧,这么多金银,还不早被人抢光了?”
许慎言说道:“这事千真万确,而且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里?”
“在哪里?”
“渡海而过,不过三千余里,有一岛国就是。”
“什么岛国?”
“其实大家都听过,那国名叫大和国,又叫日本,近百年来那些人屡屡为祸中原。大家都叫他们倭寇。”
“就他们呀,”这下连戚继光都不信了:“这些倭寇为祸虽烈,却实在是穷得够可以的,一个个衣衫褴褛,连叫花子都不如。不过他们那刀倒真是好刀。”
许慎言道:“那些倭寇原本就是赤贫武士,穷也不奇怪。不过就算是他们的天皇,也就是皇帝,也穷得可怕。大明弘治十三年,有一位日本天皇死去,接任的天皇愣是没有钱来下葬,以至于停灵四十三日,直到有幕府将军出钱代为安葬才算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