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山庄内步步惊心 兄弟认其利断金
“皇上,想听一曲吗?”
“好啊!”皇上也真是胆大,发生了这样的事,居然还有心思听曲。
就见这琵琶女子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皇上惊羡不已,时间仿佛已不再流逝——
半晌,皇上回过神来,“你是——”
“皇上,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琵琶女抱着琵琶,半跪地上,还没说完——
“皇上,该休息了。”负责皇上饮食起居的含冰进来。
琵琶女道了个万福,转身就走。
皇上略微有些扫兴,终究还是拗不过,去睡了。
经历这样不寻常的一晚,皇上更加注意自身安全,转眼,到了山庄境内。
“停!”
车队停下了。
“到哪儿了?”
话音未落,一个美女翩然而至。
“庄主有请。”
然后,又翩然而去。
小心翼翼地,车队进入山庄。
没有任何异常,也没有见到人。
越是这样,越是心惊。
然而皇上看到这里的布局,心下却坦然了。
妹妹,我来了。
而庄主此刻,心神也不定:这个弟弟,该如何相认?
PS:
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小说、影视对其进行铺陈渲染,把史实涂抹得似是而非,而康熙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当时,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淮安视察,指授治河方略。康熙帝在这里努力践行其“一劳永逸、全面修治”的治河思想,体现了一位伟大君主追求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求实人格,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他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在位六十一年,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政绩卓著。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以后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补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正月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二月第三次南巡启銮。
三月康熙帝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四月车驾驻江宁,阅兵。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正月诏修国子监。
六月康熙帝制《训饬士子文》,颁发直省,勒石学宫。
九月第四次南巡。
十月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正月《古文渊鉴》成,颁赐廷臣,及于学宫。
二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阅河。严禁太监与各宫女子认亲戚、叔伯、姐妹,违者置于重典。
三月驻跸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江宁织造曹寅校刊《全唐诗》成。赐大学士马齐等《皇舆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正月康熙帝第六次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