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刀剑无眼莫相残 朝野两派必相战
从铸剑师的住处出来,雨还是没有停。
道人看了看天,虽然雨没有刚才的大了,但是淅淅沥沥断断续续,还要下很久的样子。
“放下吧,半月后来取,但是,我不能保证成功。”
铸剑师的话犹在耳边,语气沉重,仿佛他对自己极没信心。
又或者,他真的老了,力不从心?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去赴约吧。
道人大步向着山下走去。
依然是赵家铺子。
依然是那个店小二。
依然没有露面的赵老板。
赵老板其实不是赵老板。
赵老板可能也不是姓赵。
赵老板甚至不是一个人。
赵老板就是个代号而已。
赵老板是朝廷在民间的代表。
这个代表负责搜集江湖上的情报,特别是有用的情报。
而这一点,破刀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所以他约了道人在这里。
他现在已经等了一盏茶的时间了。
“抱歉,贫道来迟了。”刚一进门,道人就看到了那把破刀,当然,还有旁边坐着的人。
“坐。”破刀示意,“吃点什么?”
“随意。”道人在破刀对面坐下。
“喝酒吗?”破刀已经喝了好几碗,奇怪的是,面具下的他是怎么喝进去的?
“茶就可以。”
随手给自己倒上,“您交代的事情,都做好了。”
“快了。”破刀抬头看了一眼那边的掌柜,“一场血雨腥风,是不可避免了。”
话锋一转,“刀和剑,你说哪个会赢?”
道人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好生奇怪,“你是说,这把刀,和那剑比较?”
破刀点点头。
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 与匕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 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剑在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里的括含范围不同。如西方古代只有双刃和直型的剑,对西方人来说刀也被定义为剑的一种。即使名为“Saber”(单刃的军刀)、“Falchion”(单刃的弯刀)也被归于西方文化中的“剑”一类。再如日本则没有区分刀与剑,日文中的“剑道”或者“剑术”其实是中国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双手刀法。
在中国文化里,剑与刀是两种不同的武器,剑特别用来指“双锋直型刃”,而刀则是指“单锋弯型刃”。
剑通常可以做出三种攻击:截、削和刺。
刀是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的风格而驰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诗人郑世元这样描写道:“秋水飞双腕,冰花散满身。柔看绕肢体,纤不动埃尘。闪闪摇银海,团团滚玉轮。声驰惊白帝,光乱失青春。杀气腾幽朔,寒芒泣鬼神。舞余回紫袖,萧飒满苍旻。”
俗语说:“剑是君子所佩,刀乃侠盗所使”。这多少有些抬剑抑刀。实际上,刀那勇猛狂放的性格还是令许多人所倾到的。商周时期的人,就珍贵地以美玉饰刀,此后文人墨客咏刀之作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刀的喜爱:“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唐·岑参)“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唐·高适)“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唐·李白)“徒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唐·李商隐)据说,李商隐这里提到的“七宝刀”,出在后汉,是魏文帝曹丕所造。此刀本名“灵宝”,因它纹似灵龟,又俗称七宝刀,能切金断玉,后下落不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异国宝刀流入中原后,其锋利和精巧更令人赞叹不已。乌孙佩刀、半息宝刀、大食刀、海西国宝刀、日本双刀等都被诗人们一咏三叹,吟哦不已。
刀虽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剑之别未必便是侠盗与君子之别,但在习惯上,尤其在刀剑用在不以战斗为目的的场合时,二者的身份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研究者发现,古龙笔下的侠客们每使刀而较少使剑,并认为这体现了古龙的平民意识。确实,除了著名的小李飞刀外,萧十一郎、傅红雪、丁喜、姜断弦、花错、朱猛等英雄大豪杰用的都是刀。古龙认为:“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某一种时候,便甚至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刀不是。”确实,在其他诸家武侠小说写手当中,还没有谁像古龙这样如此注重兵器的意义,我们读了古龙作品,也许能够加深对刀的性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