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教育教出来的孩子,也可能有撒谎的时候。然而,“善”与“谎言”自古就被割裂得清清楚楚,“善”是温暖、涤沏心灵、高高在上,“谎言”是污浊、趋于腐朽、猥琐行为。我们用“善”的旨意权衡道德,从而以“善”成德,德自然也成为善的附属,对于德的教育也被引为对“善”的催促,德育义正词严地将“谎言”重重地摔入悬崖,沾染上一些“谎言”的气息就是十恶不赦了。我们要学会找到谎言背后的故事,学会善待孩子的谎言。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棒打死,让人感到可惜的,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不愿意再进一步,往往执著道德的上方宝剑咄咄逼人,不愿意相信孩子,不愿意探究原因,总是用个框子去套住孩子,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而结果失去的却是全部。给孩子机会,给孩子时间去解释,也许这样才是道德的。所以请善待孩子的谎言!
善待孩子的谎言可以从聆听孩子的谎言做起。让他畅快地说,畅快地解释,畅快地表达自己,即使他在编造一个荒谬的假话,但只要你听他讲,用心地去听,你就会感受到在这些生涩的假话背后孩子的感情与动机,他想掩盖的、想逃避的恰恰才是孩子最脆弱的部分,是家长最应该去保护的,而不是任意地鄙视与践踏。
善待孩子的谎言有的时候要试着去相信孩子的谎言。有人说,既然是谎言为什么要相信。相信是什么?相信本身就是个体自主的体验,不因为“是”或“非”而易,不因为“善”或“恶”而变。相信是心甘情愿的,是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感受。在听完孩子的谎言后,拿出最真的心去相信他,同时也让他感受到家长的诚意,沟通就畅达了。所以当孩子在撒谎时,他会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他也很清楚家长不会相信的。而家长要做的恰恰是在不诚信的活动面前表现诚信,第一次、第二次孩子会认为家长傻,而第三次也许他就会想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家长会这么相信我。在一切没有防备的时候,孩子的道德需要被激发出来了,就是人与人间最默契的信赖在发挥着它潜移默化的作用。“谎言”正好鬼使神差地成为家长进行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善念又一次因为谎言而出现,那么硬币总是有两面的这句古老的话就又显得颇有道理了。
善待谎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孩子认识“谎言”。因为谎言的不可避免,所以才有了讨论它、认识它的价值。让孩子认识到其实“谎言”并不能为他的生活、学习带来些什么,越是要隐瞒的东西才是越需要勇气摆在大家面前而不断历练的。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沟通才能为自己解决问题带来能量与动力,而欲盖弥彰的做法只能是胆小的懦夫所为。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是进行道德教育十分重要的部分,教育如果缺乏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需求与主观能动性的话,再好的教育影响也无法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就一直在“自以为是”的境地里盘旋,今天孩子在课堂上懂得了什么是“爱”,就可以去爱人了。懂得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去宽容了。那还远远不是真正的认识,真正的认识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精辟的。“认识”这个词并不容易,尤其是帮助别人去认识,所以作为“善待孩子的谎言”中的最后一步意义非凡,是需要家长们不断地研究与探讨的
就像海德格尔曾说过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于生活中。”谎言也许是再生活不过的事了,作为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它往往可以奏出意想不到的乐章,往往成为引导更好生活的一贴兴奋剂。勤奋的教育工作者们要抓住这奇妙的“生活”。善待孩子的谎言,就是善待孩子,善待孩子的生活,以善来待,无是无非,才是无招胜有招的精华所在,才是家长的“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