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对孩子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从来不愿说“不”,甚至经常会在孩子的哭闹之下,放弃自己的立场,结果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其实,过分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或许大家对以下的情景并不陌生:公园里,爸爸拿出饮料喝了一口,孩子一把夺过来,“你干吗喝我的水”;家长拖着疲惫的身子做好了饭菜,孩子过来一看,“我要吃饺子,你马上包”;麦当劳店里,买了开心乐园套餐,孩子却不吃,只顾玩玩具,劝他,“我不吃,要不就扔了”。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许多年以后很难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去关爱周围的人。因为从来都是别人为他服务。家长的过分满足,使孩子觉得一切都轻而易举,也就不懂得珍惜。无论多么离谱的要求都能得到允诺,孩子也就把自己放在放大镜下面,只看得到放大的自己,而不能真实、正确地评价自我。
我们看下面的一个男孩跟家长的对话:
“刘凯江,吃饭了。”“今天吃什么?”“西红柿炒鸡蛋。”“妈妈,我要出去吃必胜客的匹萨饼。”刘凯江大叫。“为什么?”“我喜欢吃匹萨饼。我现在就要去!”“不行,刘凯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现在就去!”孩子跺起脚来。“刘凯江,我们今天干的事太多了。我刚打扫了房间,又做了饭,实在太累了。以后有机会再去吃比萨饼,不行吗?”“我现在就要去,现在!”妈妈继续请求刘凯江,刘凯江根本不听,接着又哭又叫又闹。
最后,妈妈屈服了,带他去街上吃匹萨饼。
刘凯江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从小就没有父亲。孩子由母亲一个人带,没有爸爸的刘凯江在母亲眼里是很可怜的,为了补偿这个缺陷,他的妈妈总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刘凯江感觉到了这点,就总是不停地向妈妈要这要那,甚至有些无理要求妈妈也总是一味满足,这使刘凯江感到有求必应、随要随到的乐趣。如果妈妈对刘凯江的一些无理要求给予拒绝,刘凯江就大发雷霆。
妈妈一看到刘凯江生气就心疼,总觉得欠了他点什么,也就总是顺他的心思去做。他的妈妈这样事事满足刘凯江,使他没有理由去控制自己,但是妈妈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也不可能保证他的要求永远得到满足。如果他的妈妈继续做儿子的奴隶,继续受儿子的虐待,继续允许儿子破坏秩序,不尊重她,继续容忍他可以发布命令,可以用他的意愿来控制自己,甚至在脾气到来时打妈妈几拳,那么,他的妈妈就是这样正在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养出一个小暴君,一个自私自利的为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怪物。他的妈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牺牲了自己应享有的被孩子理解、体谅权利,也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习惯,为他将来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指出: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这句话或许会伤害那些父母的爱心,但它的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惯子如杀子”的深刻内涵。
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大,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应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但是,如果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绝,则会引得他大哭大闹,责骂和批评又都没什么效果。那么,家长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呢?
1言出必行,树立威信
父母对孩子承诺的一定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以及和孩子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感到父母言出必行。
2真挚关爱,以理服孩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兼顾两点:其一,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其二,让孩子感到我们对孩子的爱意,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或全体。比如,不买奢侈品或者多余的玩具,是因为保证我们有经济能力维持孩子上学和全家的支出,是因为“虚荣”、“奢侈”对人是有害的,满足孩子所有合理的需要是父母的爱和责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是父母的爱和责任;家长不能跟孩子玩是因为家长有工作或者和别人谈话,而不是家长不喜欢孩子等。
3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
对许多家长来说,最难的其实还是将态度坚持到底。家长会说,看他那样哭闹实在是不忍心,于是就满足了他的那个不合理要求。实际上,家长应该学会“冷漠”,要知道,这样一个“不忍心”无意中会使孩子认定固执、哭闹还是管用的。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经表示拒绝,就不要再回头表示答应,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到底。
4注意对孩子说“不”时的态度和语气
首先,对孩子说“不”时,家长要“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对话,其语言应具启发性、导向性、激励性;其语气应如朋友般亲密;其谈话方式应用谈心式、商讨式。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关爱和理解,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促进情感沟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拒绝”。其次,对孩子说“不”时,还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拒绝孩子,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并设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