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尊重他人,对他人礼貌,才能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学会尊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
父母应该给孩子进行爱之尊重教育,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教育孩子将礼遇作为一种习惯。这样,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尊重他人,爱护朋友,对任何人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同样,自己也能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做家长的,对孩子进行尊重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尊重他人、礼遇他人的习惯能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能够帮助孩子多获得一束灿烂的阳光。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把重要的礼仪规范教给孩子,让孩子把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明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小明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小明也总是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叔叔阿姨,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认为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小明最怕的就是麻烦。于是,无论是在大家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小明都是那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因此,在班里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来往,甚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一张桌子。
是的,小明正是因为不懂礼仪、没有礼貌,才导致别人不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一个懂得礼仪规范的人才更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中国,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讲的是,有一次曾子在老师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是的,礼仪规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如果家长不教育孩子重视和学习礼仪、规矩。那么,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常常会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学好礼仪规范提供一点建议。
要想教育孩子学好礼仪规范,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也就是说得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注重礼仪,认真地学习礼仪。
接下来,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注重相关的个人礼仪。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几个方面。
从孩子的仪容仪表来说,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仪表的端庄。主要要求孩子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要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要教育孩子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孩子的仪态举止来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上对孩子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孩子如果站姿优美,则更容易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在站立时,要让孩子注意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忌讳无精打采、含胸、耸肩、塌腰。要求孩子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时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不能让孩子有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从谈吐方面来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家长要教育孩子,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使孩子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教给孩子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别人。”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真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电、汽车、火车,人多拥挤,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的时候不要抢座位之类的。
以上给家长介绍了生活中一些需要教给孩子的基本礼仪。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去坚持训练,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当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果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开始得早,并始终如一地贯穿孩提时代,而父母又言行一致的话,其结果是培养出使用礼仪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年轻人。但礼仪是“知易行难”,并不是每一则教诲都能很快或很容易掌握,孩子的社交技巧是逐步学习的,通过爱、尊重来关注孩子,并用赞美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慢慢掌握礼仪的真谛的。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懂礼仪、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