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是从一生下来就能明辨是与非的。因此,孩子必须通过父母引导、学校教育以及他们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有责任心的有用人才。为了把是非观念逐渐地灌输给孩子,作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道德发展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
的确,在通往受到社会赞誉的道德征途上,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些孩子,其道路甚至会更加曲折。但社会所赞誉的价值观念,将会使孩子健康成长,并最终成为其坚强的精神支柱。
让孩子明辨是非,懂得捍卫自己的正直立场是每个有责任心的父母都应该注意培养的。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但因年龄小,知识有限,对社会的了解甚少;他们的认识能力和鉴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较弱,有时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指导,他们就会善恶不分,以至把糟粕当成精华来吸收。如《少林寺》这部电影,反映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少林寺的僧人练武为民除害的品格,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片。但是有些孩子只是看到少林寺的和尚武功好,于是就弃学投奔少林寺;还有些孩子不了解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所处环境,竟称兄道弟学起江湖义气来,相互包庇缺点、隐瞒错误,有的甚至由此发展到走上了犯罪道路。又如有的孩子看见同学间争吵,甚至动起手来,不但不劝,反而在旁边起哄、助威,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的是非善恶观念不强。
那么,如何进行是非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我们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用那些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
我们的祖国是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除了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外,扬善避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化遗产中,记载扬善避恶的真实故事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少。如《唐国史补》上就记载着《刘颇偿瓮直》的故事:在狭窄险要的山路上,一辆满载陶制瓮头的车子被冰雪封冻住了,挡住了几千辆车马前进的道路。天气寒冷,天色又将晚,大家焦虑不安,可又不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十分紧急的时候,刘颇拿出自己的钱,将一车子直(同“值”)七八千铜钱的瓮头买下,然后让仆人将全部瓮头推到山崖下去。装瓮的车被拉动了,山路上几千辆被挡住的车畅通无阻了。刘颇为大家做了好事,被人们称颂,所以记载下来,流传至今。古代颂扬好人好事的尚且不少,何况今天呢?我们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扬善。
古代“避恶”的故事流传就更多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这样做,就是为了避恶,不让孟子学坏。《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块在园中锄菜。发现土里有一片黄金,管宁照样挥锄,视黄金如瓦片和石头,华歆拾起黄金看看,又把它扔掉了。两个人同桌读书,一个乘轿的大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观看。管宁就割分坐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宁避恶择友的故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借鉴意义。高年级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家长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避恶”。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就是告诫我们要泾渭分明,不能含糊,如果泾渭不分,学坏是很容易的。家长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还要注意“放”与“导”结合,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教育方式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如让孩子看电视、电影,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还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在“放”的同时,家长要从下面几方面积极引导:
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家长要和他们平等交谈讨论,启发和帮助孩子分析电视、电影的思想性,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孩子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要指出其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危害,使孩子对其产生憎恶感。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从电视、电影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孩子看课外书,家长也要关心孩子读的是什么课外书。有些武打、言情小说,因孩子年龄小,应劝说孩子不要看,晓之以理,但不要简单生硬地下禁令。对有些中外名作,要适当给孩子以辅导(如家长做不到,可与老师联系,请求老师帮助),让孩子了解写作背景,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不要错误理解内容,不要断章取义。有一个堕落成杀人犯的青年,在他的日记里摘录了这样一段所谓的警句:“倘使你有什么真情,必须像宝贝一样藏起来,永远别给人家猜到,要不就完啦,你不但做不成刽子手,反过来要给人家开刀了。”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那个青年没有很好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说这句话和这话句的真正含义,却盲目抄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结果成了他犯罪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必须关心,对孩子读什么,怎样读,进行指导,有多么重要。
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接受社会的众多的人和事能增强孩子的是非、善恶观念。例如在社会活动中,孩子为大家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等,就要加以表扬,指出孩子这样做是正确的;如果发现孩子把果皮、纸屑、瓜子壳等随手往地下扔,对别人无礼貌,和邻居孩子的争吵,大声讲话,或开录音机声音太响影响别人休息,就要立即制止并严肃指出这是不对的;带孩子外出,在车上孩子见老人主动让座,扶老人上车,家长就应支持、表扬;反之,家长就应批评教育孩子。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在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有些社会现象迷惑不解,家长要耐心给予帮助。如有所小学的孩子在某商场劳动时,发现营业员都化妆和佩戴首饰,而学校禁止小学生这样做,孩子们感到不理解,回家问家长。家长向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学校搞了一次教育活动,对这一社会现象和小学生多方面的情况作了分析,孩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学生平时不宜化妆戴首饰的道理。如果家长处处注意了“引导”并持之以恒,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仅会提高,而且会身体力行。
再次,不妨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激发爱憎情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以英雄人物为楷模,树立榜样,是最生动、最实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为了革命事业、国家利益,为了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不计其数。无锡的青年英雄钱劲松也是千万个英雄中的一个。1990年5月12日凌晨,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钱劲松同学在追捕一个潜入学校抢劫流窜犯时,面对持刀凶犯,挺身而出,进行搏斗,学校财产得到了保护,同学生命得到了安全,钱劲松却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钱劲松用他短暂的生命、美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家长就是要用这样感人的英雄事迹,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孩子学英雄,首先就要学习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学习他们在善与恶的斗争中意志坚定。家长经常地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习这些英雄人物,那孩子就会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的高尚品格,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激发自己的爱憎感情。
最后,当小孩子开始上学之后,还要注意与学校加强联系,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学校表现的较充分,老师对孩子了解比较全面,因此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切实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放矢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这是提高孩子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道德行为的形成,关键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认识、辨别。孩子有了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家长们应把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放在首位,请记住但丁的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