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成功励志>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目录
第十四章 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1)很多人靠灵活生活,却因不够灵活而破产。致富之道在于节俭。挣钱的本事有区别,省钱却人人做得到。如果你懂得量入为出,那你就可以致富了。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我们致富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可悲的守财奴。正确对待财富正确看待富有的人,我们才能选择正确的致富之路。人人可以走勤劳节俭的致富之路1756年底,宾夕法尼亚的总督要求为下一年度拨款12、5万镑,而议会只同意拨10万镑,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案。转年1月,总督断然否决了这一决议,并决定将该法案副本转交英王以求裁决,而劳登勋爵则威胁说,将不派兵驻守该殖民地边境,试图以此压迫议会作出让步。但议会不为所动,并决定派富兰克林和威廉父子前去伦敦陈述理由。
在从纽约赴伦敦的航程中,富兰克林除了睡觉以外很少有真正的闲暇时间。他时刻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为了更有把握地战胜业主,维护殖民地人民的权利,他和威廉几乎每天都要商讨这次交涉所采取的策略、方式以及许多细节问题,对许多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困难也作了全面的预测,并设计了多种解决方案和对策。
通过严密的论证,他们愈发感到真理在殖民地议会一边,因此大大增强了斗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湛蓝的海水,晴朗的天空,飘拂不定、如梦如幻的五彩云霞以及自然界中那些变幻莫测、瑰丽壮美的景观,引起了富兰克林的无限遐思和童贞般的好奇心,他情不自禁地做起了早年横跨大洋航行时所做过的事情:观测天象和潮汐的变化,研究沿途所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海洋生物,时而还跳入碧蓝深邃的大海,在清洌的海水中尽情地嬉戏畅游……此时此刻,富兰克林已经完全恢复了对大自然的那份留恋和痴迷,同时也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于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涌遍了他的全身。
在这次旅行中,富兰克林完成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工作--为他下一年的历书撰写序言。由于是在旅行途中,富兰克林的手头没有任何有关的书籍和可供查询的资料,整篇序言完全是依靠他那超人的记忆力、出色的写作才能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该文的语言才那样通俗犀利、清新隽永,其内容则精练深邃、发人深省。富兰克林的文章告诉人们:“穷理查”的格言在学问家们那里遭到了冷遇,却得到了下层民众的青睐。一个名叫亚伯拉罕的老爹在市场上作了一次令人叫绝的演说,其中所有的精粹之处竟完全选自《穷理查历书》。
富兰克林的这篇序言就是亚伯拉罕老爹的演说,其主要内容是一些关于教诲人们如何节俭致富的警句格言,可以说是“穷理查”的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富兰克林对原来的有关格言进行了精选,又作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合理完善,脍炙人口,同时又充实进了一批先前没有采用过的民谚。
文章写成后,富兰克林把它交给朋友们审阅,以便收集修改意见,不料却受到了高度的赞赏和关注,友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不能让它与那些已经过时的旧历书一起被埋没掉,而应该作为单行本发行。于是,次年春天,富兰克林的外甥本杰明·梅科姆把它在波士顿公开出版了。首版时定名为《亚伯拉罕老爹的演说》,后又改为《致富之路》。这本教导人们走勤劳节俭的致富之路的书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风靡欧美和世界各地,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
自己创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在多年的打工生活中,他已经品尝了人生的种种苦果,深切体验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和漂泊不定,他早就希望摆脱掉这种羁绊,独立地经营自己的印刷所,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营造出一种崭新的、幸福充实的生活方式。
1728年的阳春三月,费城有史以来的第三家印刷所开张了,主人是休·梅雷迪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
梅雷迪斯原先也是凯默印刷所的工人,来自不列颠岛南威尔士的一个农民家庭,朴实正直,粗通文墨,唯一的毛病是嗜酒如命。在凯默手下工作期间,他受到了富兰克林的巨大影响,不仅戒了酒,而且成了共读会中的骨干分子,好学上进,锐意进取,使前来费城探望儿子的老父亲感到震惊。老梅雷迪斯认定了儿子只有跟着富兰克林才会有出息,因此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200英镑),让儿子与富兰克林合伙开办印刷厂,儿子拥有全部股份之中的100英镑,另外一半记在富兰克林名下,先以借贷的形式替富兰克林垫上,富兰克林应在两年之内还清,以后印刷厂由富兰克林全权掌管,利润五五分成。
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在市场街南面租了一幢楼房,年租金24英镑。
办印刷所的本钱是老梅雷迪斯多年的积蓄,但这些货币在他家里只能压在箱底,以备不时之需,绝不会增值;印刷技术和经营谋略是富兰克林经多年辛苦实践所得,但当他受雇于人之时,这些无形的财富并未给他本人带来过多少实惠。如今,货币与生产经营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金钱变成了资本,人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解放,生产技术和经营谋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这些便为富兰克林在印刷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大展宏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富兰克林从少年时代就投身于他十分喜爱的印刷业,经过了整整10年的艰苦磨炼才终于从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触景生情,他不禁回想起了在纽约看到的一双双冷漠空虚的眼睛,以及在费城所遭遇的一次次挫折。至此,这一切都变成了过去,富兰克林不再是为金钱所驱使的奴隶,他已经成为自由地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主人。
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富兰克林会在费城印刷业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经过多年的磨炼和艰苦努力,他已经具备了多方面的能力和才干,不仅是一个精通印刷业务的技工,而且还是个经营有方的商人、善于交际的活动家和文笔流畅优美的作家。
自从开办了自己的印刷所以来,他就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安排好第二天的业务才去休息。他陆续添置了一批先进的印刷设备,还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些设备,其性能和质量一点都不比他在伦敦印刷厂里看到的那些设备差。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他的印刷所的管理水平即使在英国也算得上是一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式逐渐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富兰克林以高超的技术,公平的价格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并以优质、守时的服务承揽到了大宗政府公文的印刷业务,而他的主要竞争者--凯默和布雷德福的生意则日益冷落下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1729年10月2日,富兰克林创办的《宾夕法尼亚报》问世了。在办报方面,富兰克林具有一些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年他曾协助哥哥詹姆士办过《新英格兰报》,他本人又是一位文笔犀利,思维敏锐的作家和技艺精湛的印刷业主,因此,他可以同时兼任报纸的编辑、撰稿人、印刷商和发行人。另外,他还有共读会的一大帮朋友在各方面给以鼎力协助。这份报纸一问世就不同凡响,表现出一些独特的风格:印刷精致,版面活泼新颖,文字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彩,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很快,这份新报纸就夺走了布雷德福的《信使》报的大部分读者。
富兰克林对于办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宾夕法尼亚报》的创刊词中写道:“一个报纸作者(依据学者们的意见)应该能够通晓多方面的语言,应该能自如地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清楚明白地写作或表述问题;他应该能畅谈陆海战事、宫闱秘闻、民族习俗。这种造诣深厚的人在世界上的这个偏远地区是十分少有的。”富兰克林就是这种造诣深厚的人,他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报纸。而且还使它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越办越出色。
面对《宾夕法尼亚报》的有力竞争,布雷德福恨得咬牙切齿,他利用所掌握的邮政局长的权力,禁止邮差投递富兰克林的报纸。对此富兰克林略施小计:用小费买通了邮差,让他们秘密为自己服务,从而保证了每周一期的报纸得以及时送到读者手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总督、议员和各级官吏,都为费城有了这样一份出色的报纸而感到欣喜和自豪,他们毫不掩饰对这份报纸的偏爱,年轻有为的办报人富兰克林的名望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时时考虑给公众提供更多的利益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年轻的富兰克林喜爱读书,他的父亲--一名印染匠和肥皂、蜡烛制造商--乔赛亚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牧师。但是窘迫的家境使富兰克林无法继续接受教育,12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然后又跟随哥哥詹姆士学习印刷。印刷业令富兰克林接触到了许多新书和新作家。
不久,詹姆士开始出版《新英格兰周报》,这引发了富兰克林对新闻的浓厚兴趣。他经常在晚上把自己用化名写成的短文塞进印刷所的门缝里,当听到专业人士对那些文章的赞赏后,他总是独自窃喜。他曾写过一篇主祷文,自以为无论从文体,还是从神学理论角度来看,都超过了《圣经》中的主祷文;他重写了公祷文,并且出版了几册;他还编撰了一则有关受宗教迫害的寓言,并告诉朋友们那是《圣经》中他们从来没有读到过的一个章节。富兰克林在16岁时通过模仿英国文学期刊《旁观者》上的短文,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并用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笔名“寂寞的行善者”发表了14篇文章。读者们一直以为作者是位具有道德感的寡妇。55年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写作经历。
1723年10月,作为学徒的富兰克林由于不满哥哥的严格管理,逃离了波士顿。在纽约短暂停留后,17岁的富兰克林来到了费城。不久,他当上了印刷工助理,然后给父母写了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离家出走的原因。结果,这封信出人意料地被宾夕法尼亚总督基思爵士看到了。基思对这封信的文体非常赞赏,并亲自打电话给在塞缪尔·凯姆尔印刷所打工的富兰克林,建议他开创自己的印刷业。然而,基思爵士不是一个很守信的人。当富兰克林专程前往伦敦购置印刷字模、联系业务时,才发现总督并没有向他提供曾经许诺过的信用状和介绍信。此时,进退两难的富兰克林不得不选择留在英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生活上极其节俭,在工作中勤勉上进,同时还兼职游泳教练以增加收入。
20岁时,富兰克林返回费城。在船上,他写下了自己的人生计划,决定以“节俭、诚实、勤奋和得体”作为人生的信条。
两年后,富兰克林和另一名学徒一起开始创办自己的印刷所,出版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大获成功。随后,印刷所的业务源源不断。在他们的出版物中包括美国第一本医学专着和第一部小说。同时他们还负责印刷当地的纸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富兰克林终于成了真正的企业家。
当费城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城市时,富兰克林在文学和出版业方面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发表了《穷理查历书》,与18世纪的其他历书一样,这本书中包含了日历表、阴历图、节假日、集市日,还有家用食谱、天气预测、生活格言等,与众不同的是富兰克林在书中的精彩补白部分。多年来,富兰克林一直在历书的每一页空白处记录下自己创作的成语、插图和寓言,这些浅显、朴实的人生智慧使他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穷理查历书》成为13个殖民地区的畅销书。对许多读者来说,除了《圣经》,他们只看富兰克林的年鉴,因为“穷理查”教导人们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同时对事物持有健康的怀疑态度。当时,美国人正在摆脱过去的清规戒律,“穷理查”代表了他们的精神特质,宣告了美国人共同的价值观。
“理查”从一出场就显得那样自然淳朴,真实可信,简直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本人的化身。他那幽默实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似乎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很快就抓住了千万读者的心。
在开场白中,“理查”以一种质朴坦诚的口吻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存在:“为了使大家喜欢我,在此我直言相告,除了为公益之外,我写历书别无所图,但是,这样做将是不诚实的。如今的人实在太聪明了,任何伪装也无济于事。实际情况是,我非常贫穷,而我那贤惠的妻子又十分粗暴。她说,当她坐在那儿纺纱时,我却在呆呆地数星星,这使她无法忍受。她威胁说,如果我再不利用我的书和工具做点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将烧掉它们。出版商分给我相当可观的利润,因而我也就开始满足我妻子的愿望。”
第二年,理查赚了钱,日子越过越红火,还给妻子买了漂亮的服装和新鞋,他本人也开始注意服饰和仪表。但很快两人就产生了新的矛盾,理查责怪妻子因富裕而变得疏懒,妻子则指责丈夫愚昧无知,夫妻俩陷入了无休止的口角之中。这场夫妻论战旷日持久,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其实都是富兰克林借“理查”之口向世人阐述自己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话语虽十分简练,却字字珠玉,发人深省。
“理查”很快就成为整个费城以及宾夕法尼亚街谈巷议的热点人物,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穷理查”。他那坎坷无定的身世牵动着千千万万善良人敏感的神经,他那引人入胜、内涵深邃的珠连妙语也成为劝诫人们回心向善,积极进取的警句格言。“穷理查”的境遇时常变化,夫妻间的口角和调笑也不断出现,从而更增添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就这样,历书年复一年不间断地出版,形成了有始无终的长篇系列,最后汇集成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作。
富兰克林在编织“穷理查”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的同时,煞费苦心地从古往今来的世界各个民族中收集了许许多多俗谚格言,主要是一些有关勤奋和节俭的教诲,经整理后巧妙地汇入历书之中,以飨读者。经“穷理查”之口说出的劝善之言,收到了异乎寻常的巨大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穷理查”说道:“不知者不为过”;“切莫吝惜牧师的圣酒,切勿珍惜面包师的布丁”;“贪婪与幸福从未谋面,它们怎么会相识”;“贫穷者企求部分,奢侈者企求很多,而贪婪者则企求全部”;“饿鬼不会嫌面包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非为了吃饭”;“傻瓜才会让医生做自己的继承人”;“喝酒快者付账慢”;“完全赞同你的人不值得称赞”;“谎言有一条腿,而真理则有两条”;“否定自己是为了提高自己”;“崇拜是无知之女”;“最破的轮子嗓音最大”;“时间会治愈一切疾病”……这些民谚格言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且令人回味无穷,它们随着《穷理查历书》流传到了世界的许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