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2)
丁兆宇2018-01-09 16:495,869

  “贫穷的理查”由于节俭勤奋终于在1748年变成了《发迹的穷理查》,但人们对他的热情一如既往,有增无减。这套历书编纂出版了25年之久,直至1757年,富兰克林受托赴伦敦为北美的权利进行交涉,才忍痛结束了历书的编纂工作。但此时,该书早已风靡欧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欧洲,各家报纸纷纷予以转载,读者踊跃。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处处可以见到印刷在张贴画上的理查的格言,各界人士竞相购买不同译本的历书,作为馈赠亲友的有意义的礼品。在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穷理查历书》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生活必需品。

  《穷理查历书》不仅给富兰克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誉,还使他和费城居民获得了不少经济上的实惠。由于该书劝阻人们不要购买无用的奢侈品,经济界人士认为,它对于促进本地区财富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各地对历书巨大的需求量促使富兰克林的印刷业务迅速扩展,这不仅为他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还使他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由于印刷历书需要大量纸张(这种优质的纸张原先主要依赖进口),富兰克林创办了几家生产新闻纸的造纸厂,他在太太的店铺增设了收购破布、废纸的业务,作为造纸原料的来源之一。在富兰克林的收支账目中,进项的数额在急剧上升。

  “理查”的名声飞出了费城,相邻的特拉华、新泽西和马里兰等地的出版业纷纷向富兰克林敞开了大门,众星捧月般地把他推到了出版巨头的位置上。如日中天的事业为富兰克林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他再也不会为生计而操劳奔波了。

  “理查”的妙言绝句出自于富兰克林那支匠心独具、犀利无比的神来之笔,因此,他当之无愧地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的秘书。这一年他刚好30周岁,而立之年的他把立足点从私人事业逐渐转向为公众谋利益的公共事业上来。这是富兰克林人生经历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步入社会上层,跻身于官宦政要之中。

  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多的利益,富兰克林创建了“皮围裙俱乐部”。年轻人经常在这里交流各自的读书乐趣、畅谈理想和个人发展。此外,俱乐部成员也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富兰克林要求组建消防队,并且建议设立付酬的城市看守员,日后这一建议带来了费城的第一批警察。通过努力,他还为费城建造了第一所医院以及后来发展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费城学院。

  富兰克林说:“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虽然主张节俭,他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比较淡泊和豁达的。

  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同时又是极度慷慨的科学家。他在发明高效取暖炉后,拒绝申请专利,并且声称发明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富兰克林的乐善好施出于他的集体天性和宗教信仰,善待人类是他认为最神圣的事情。

  要用坚毅的决心与贫穷去斗争《穷理查历书》中写道:“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现在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

  我们知道,贫穷是一种反常的状态,因为它是不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的。它与人类的最高幸福和愿望相背驰。“富裕”、“充足”,天下众生都应有份。所以,假使人们坚决地要求着,并不断地奋斗着去争取这富裕、充足,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认识这条简单的道理:人人都能成功!

  假使普天下的贫困者,能够从他们颓丧的思想、不良的环境中转身过来,而朝着光明愉快的方面前进;假使他们能立志要脱离贫困与低微的生存,一定可以使社会飞速进步。

  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同贫穷去斗争;实际上,他们还没有尽其一半可能的努力呢!

  就事实而论,世间许多的贫穷,都是由“懒怠”所造成,都是由奢侈、浪费及不愿努力、不肯奋斗所造成。除奢侈、浪费以外,“懒怠”之足以败人事业比任何东西都更甚;而奢侈、浪费与“懒怠”,往往是无独有偶、携手同行的。

  一定要树立积极健康的财富心态,树立与“贫穷”、“困境”誓不两立、水火不相容的思想。

  自恃与自立,是坚强品格之基石。我们常能发现,在那些虽则贫穷、虽则不幸,而仍然努力奋斗的人中间,这种品格非常坚强。但是一个因失掉了勇气,失掉了自信,或因懒得去付“富裕”之代价而至于贫穷的人,却没有这种坚强的品格。同那些在不断地去取得富裕的努力中锻炼出大量的精神力、道德力的人相比较,这种人是一个弱者。

  当你坚定意志,要在世界上显出你的真面目,要一往无前地朝“成功”、“富裕”之目标前进,而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推翻你的这种决心时,你会发现,这种自尊心理同自信心理,是可以给予你无穷力量的。

  最足以损害我们的能力,破坏我们的前途的,无过于与目前的不幸环境相妥协;以不幸环境为固然,而不想去挣脱它。

  因为自己不能像富裕的人一样地生活,不能享受富裕的人所有的享受--贫穷的人往往灰心短气,不想奋斗。他们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尽可能地走出困境,摆脱贫穷。

  大部分贫穷者的毛病,是他们没有建立可以脱离贫穷的自信。他们已经同贫穷妥协,以贫穷为他们应有的命运。

  到了一个人停止战斗、放下枪械、竖起白旗的时候,除了恢复他已经失去的自信心,和赶去他脑海中的宿命论的观念以外,实在别无办法!“上天”决没有叫任何人甘于贫穷,滞留于痛苦不幸的环境中。

  有这样一个青年,他是一所着名大学的毕业生,他的体态很魁梧。他说,他甚至连买一顶草帽的钱都没有。他说,要不是他的父亲每星期供给他美元,他会挨饿。这个青年人就是犯了没有自信心的毛病。他尝试过许多事情,但都宣告失败。他说,他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他说,他接受的教育是一个失败。他说,他得到一种职业时,从不认为自己是可以成功。所以他习此不成去习彼,习彼不成又习此,结果是百无一成。造成这种结果,就因为他怀了错误的思想态度,就因为他无法走上思想的正轨之途。

  记住: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是认为自己命定贫穷、必须老死于贫穷的这种信念。

  假使你觉得自己的前途无望,觉得周遭的一切都很黑暗惨淡,则你当立刻转过身来,朝向另一方面,朝向那希望与期待的阳光,而将黑暗的阴影,遗弃在背后。

  为了人生的成功,一定要克服一切贫穷的思想、疑惧的思想。从你的心扉中,撕下一切不快的、黑暗的图画,挂上光明的、愉快的图画。

  一定要学会用坚毅的决心同贫穷奋斗。因为世间的种种幸福,是应该大家有份的,所以你也当在不妨碍、不剥夺别人的份儿的前提下,去取得你的份儿。你是应该得到“富裕”的,那是你的天赋权利!

  心中不断地想要得到某一东西,同时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去求得某一东西,最终我们总能如愿以偿。世间有千万个人,就因为明白了这层道理,而挣脱了贫穷的生活。赚钱本来就像照食谱烤面包这样简单富兰克林指出:每个人都有致富的理由和天赋。他非常赞赏一个犹太富翁的观点:投资就像按照食谱烤面包一样简单无味。想要致富,只要照计划、食谱或公式去做就行了。

  许多人以为,投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激动人心的过程。还有人认为,投资包含风险、运气、时机和热点投资消息等诸多因素。有些人自知对投资这个神秘课题知之甚少,因此,他们找到内行一些的投资者,把资金连同信赖一并交给他们。另外一些所谓的投资者要显示他们比其他人懂得多……因此,他们进行投资,以此证明他们智胜一筹,这就是许多人眼中的投资。但真正的犹太富翁眼中的投资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投资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计划,是一个通过机械操作而达到富裕的过程。或者说,投资仅仅是一个由固定程序、策略和一系列能使人变富的措施组合而成的计划,这一切几乎能保证你成为富翁。

  既然投资和发财就像照食谱烤面包这样简单,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遵循投资程序呢?每100个美国人中只有3个人是富翁,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样一个致富机会人人平等的国度里,只有少数人成为富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遵循一个简单的计划却难如登天呢?因为遵循一个简单的计划是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人性是很容易对老做一件事变得厌倦无聊的,因此他们总要寻求刺激和有趣的事情来做。就是这个原因,导致100个人中只有3个人是富翁。他们起先照计划去做,没过多久,就感到这种日子索然无味。于是他们抛开计划,寻找一种能迅速致富的魔法。他们的一生都在单调和趣味往返交错的过程中度过。所以,他们没有成为富翁。他们不能忍受日复一日地遵循一个简单而枯燥的致富计划。许多人认为,投资致富的过程很神奇,同时他们还会认为,如果计划不够复杂,那就不算是个好方案。

  许多美国富翁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去迷恋那些快速赚钱、过眼财富的童话,这种故事只能吸引失败者。如果一只股票为众人熟知并能赚很多的钱,这就意味着好事已过去了或马上就要过去。

  在投资理念方面,很多美国的富翁和一般人常常是不同的。一般的人往往也能够尽可能利用机会,但他们习惯进行“一揽子”投资。他们联系一家从事经营个人投资业务的中介机构,例如,房地产公司、股票经纪人或财务筹划顾问等,然后买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共同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股票或债券等。这是一条较好的、清楚简单的投资方式,就好像一位商店老板到电脑商店去购买一台组装好的电脑。美国富翁则常常是那种创造投资机会的投资者。这种投资者通常会组织一项交易,如同一个人去买来电脑零部件,然后将其组装成一台电脑。虽然他们连用部件组装电脑的第一步工序都不知道,但他们却清楚应该如何将一个个机会组织起来,也知道谁正在这样做。

  据调查统计,美国近约11%的百万富翁认定“具有优秀的证券投资顾问”是解释他们在经济上成功的非常重要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35%的百万富翁相信“进行明智的投资”是非常重要因素。这比那些相信证券投资顾问的人多出两倍还多。为什么不那么相信“证券投资顾问”呢?尽管多数百万富翁都至少在一家服务性经纪公司开立账户,但绝大多数还是自己作投资决定。

  许多成功的百万富翁对证券经纪人所提出的许多建议并不放在眼里,至少要“打折扣”。他们认为,证券经纪人擅长于买进卖出,但是,如果他们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买进卖出上,那么就几乎没时间去研究投资机会。正如一位百万富翁所说:“如果证券投资经纪人真能够预测未来,那他们就用不着老当证券经纪人。他们不可能是预测家。他们只是用钱买进卖出。”

  人们运用自己客观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人们从所谓新闻以及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结论往往存在差异,这似乎带给投资者一个近乎永恒的矛盾心理: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无论投资人信奉何种投资理论,采用何种投资方法和投资技术,他都应该充满信心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成功投资人的必备特征。无论何时,人们对市场总是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如果所有投资人对市场的判断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市场将因为没有买者或没有卖者而无法存在下去。当投资人依据自己的分析作出某一判断时,不可否认,市场上必然存在与之相反的判断,并且这种判断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媒介传到投资人那里。这时,投资人即面临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的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是:相信自己。

  投资人往往缺乏好的信息来源和投资参谋,而他日常所接触的其他投资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坏主意的来源,从他们那里只能得到廉价的观点以及夸夸其谈的评论,这些观点和评论的唯一作用在于干扰投资人的独立思考,将其引入歧途。

  逐渐训练自己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预算毕竟是预算,它难免会有遗漏或不完善的地方。富兰克林说,假如你在拟好开支预算后,仍发现入不敷出,这时你可以有两种选择:你可以咒骂、埋怨、发愁、担心;或者是你想办法赚一点钱。绝大多数人还是应该考虑如何增进自己赚钱的能力。

  要想成功致富,必须首先拥有这样的渴望。而且,你的渴望必须是非常强烈和明确的。普普通通的愿望不过是虚弱的念头罢了。一个人若只是巴望着但愿能成为富翁,那这个目标就太过虚弱和模糊了。假如他内心真正具体地渴望拥有1万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相信他能够实现这愿望。在他想得到的1万美元如愿以偿,而且坚守住这些钱之后,接下来他便能找到类似的方法获得2万美元、3万美元,终至100万美元。--这样,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名富翁。他在学习达成每一个小小的明确的愿望过程里,已逐渐训练自己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了。这便是积累财富的真实路径。先由小额收入开始,赚回来一些,最后才能赚得更多。

  所以,你的任何欲望都必须简单明了。如果欲望太繁多、太杂乱或者超乎个人的能力所及,必然就无法实现。

  当一个人能够辛勤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时,他赚钱的能力也就会跟着提高。

  从前有一个泥板刻写员,每天只赚进几个铜钱时,他就观察到许多同事的确刻得既比他多又比他好,薪水也比他高。因此,他决心要超越其他所有的同事。他很快就发现了那些人比较成功的原因。于是,他在刻泥板上面投入了更多的兴趣、专心和毅力。最后,果然很少有人刻写泥板的数量和质量能够超过他。当他因工作技巧变得敏捷娴熟,而获得较高报酬时,他再也不用主动要求老板确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便给他加薪了。

  目光敏锐,能够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也是赚钱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尔夫人的丈夫去世后,她自己一个人住在纽约市郊区的一栋公寓里。有一天,她去一家餐馆的柜台买冰激凌时发现那儿同时也卖水果饼,不过那些水果饼做得实在是太差了。她问老板,愿不愿意向她买一些真正的手工制作的水果饼。老板向她订了两块水果饼。虽然皮尔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厨师,但以前这些都是由女佣来干的,自己亲手烘制饼干,也仅仅几次而已。在那家餐馆的老板向她预订了两个水果饼之后,她向一位邻居认真学习了制作水果饼的方法。结果,餐厅的顾客对她做的那两份水果饼赞不绝口。于是,餐厅又订制了5美元的货。不久,其他餐馆又来向她订货。在接下来的两年之中,来订饼的人越来越多,她每年必须烘制出5000张饼--这些都是她一人在自家的厨房中完成的。那一年,皮尔夫人的收入达到了1万美元。除了购买了一些制饼的原料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花费。

  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攀升,皮尔夫人不得不把她的工作时间从厨房里搬出去--她租了一间店铺,还雇用了两个人帮忙。

  皮尔夫人认为,其他的家庭主妇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赚钱,从自家的厨房开始,积极进取,不为金钱而烦恼--没有租金、没有广告费。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仔细观察你的周围,你将会发现有许多尚未达到饱和的行业,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很多工作机会。

继续阅读:第十六章 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