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财富和成功属于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3)
丁兆宇2018-01-09 16:495,401

  第二,在运动的事物中,环境永远被众多的思想包围。一个国家可以拥有数百个电台,所有的电台同时广播,通过无线电向你传输这些思想,形成一种微妙的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观念的电台,同时每个人也都是一个接收观念的接收机。没有树立坚定明确的目标,人们就会接受任何事物,但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这些人的确很不幸,因为他们在无数的思想冲突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充满混乱和不幸。最后,他们的生活很难被推向一个理想的境地。

  第三,当你为某事树立目标,不论它是大还是小,切实还是不切实--一支铅笔、一顶帽子、一辆汽车、一所住宅、巨额财富、一种教育、一种职业或是一次旅行--你都要把自己生命中一部分力量转移到这种事物上,否则你就不能被吸引。当你把这个目标保留于脑海中,并不断给予维护,你强烈的渴望就会控制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会受到你生命力量的指引。

  所以你要明白,如果你树立了几个目标,你指引的这种力量将被分割开来,每个目标都会平等地获得这种力量的一小部分,从而使作用变得缓慢,或根本就不会产生作用。

  你一定要有一个伟大的最终目标要去完成。而且在完成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你必须先完成一些较小的目标。那么让这些较小的目标静止不动,选择最近的或是第一个目标,在其中运用你的力量;一旦你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再继续完成第二个,如此继续。

  确立一个目标的过程就好像种子成长的过程。一旦种子被撒在黑暗的土壤深处,它就开始原原本本地展示或“印出”其生殖细胞中存有的图像。种子依照规律发芽,向上寻找阳光,同时,往下扎根找寻营养。如果,芽儿在冒出土壤中遇到了任何形式的阻碍时,它并不试图把阻碍清除,而是绕过障碍继续前进。如果根不能找到营养,就枯萎了。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就能开出花朵,达到了目标,种子又一次落下,过程周而复始。记住,实际的过程发生在黑暗中,不在表面。这同我们人是一样的。宏图伟志也是在黑暗中发展起来的。

  现在,你是否准备做事时还不时地把眼睛瞟向事情的过程,想知道发展的怎么样了,或者到底有没有进展?决不要这样。确定目标就好像播种,你不能挖开查看花园中的种子是否在发芽。你种植它,灌溉它,你懂得种子将依照自身的规律,发芽成长,这就足够了。与之相同,世界上任何事都不能阻碍你的愿望实现,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与普遍规律抗衡。就像播种一样,你有了想法,并坚持这种想法,为之努力,你就完成了你应该做的部分,你相信规律会完成它那部分。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富兰克林说:“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个人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才可能真正勤奋地去努力。

  小时候的富兰克林跟着父亲学习做牛脂蜡,过着一种特别单调的日子,整天忙着煮肥皂、割蜡烛灯芯、浇灌模型这样的活计,父亲在为自己拥有这门手艺自豪的同时,也希望把富兰克林培养成接班人。

  然而,富兰克林并不以为然,他的脑海里充满了蜡烛以外的兴趣,虽然他整日守着开水壶、灯芯和模子,心思却总是搁在别的上面,技艺自然毫无长进。

  父亲渐渐看出儿子将来是不会成为造蜡烛的行家里手了,失望之余,他对富兰克林的哥哥说:“你把他带到你那印刷厂去吧,看来他这辈子蜡烛是做不好啦,或许还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印刷匠,再给他一个机会试试。”

  富兰克林刚进印刷铺子时,以为这里的活并不比以前摆弄那些油腻模子有趣多少,但不久他有了重要发现,觉得印刷这活儿很重要,既可以从中学到文化知识,又可以让别人学到知识。

  于是他逐渐喜欢上印刷,干起活来同以前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劳动中他尽一切机会学习各种知识,甚至想到将来有一天也成为作家,把自己的思想印成文字。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以这样说,仅仅努力工作是不够的,这个世界上有众多的人忠实于他们的岗位职责,他们可以干得不错,但从内心里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达到职业的辉煌,原因可能就在于没有真正对自己的所为发生兴致;而只有对所选职业抱有深厚热烈兴趣并付出不断艰苦努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也许人们会争辩只有那些天才们才有不凡的举动,就像拿破仑常说他指挥战役获胜的秘诀来自随机应变,“当紧要关头来临时,灵感突然迸发并且总能带来胜利”;就像歌德说他的有些诗歌连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像席勒说当他倾心投入创作时,他的想象力好像不是他自己的似的。

  但事实是,拿破仑的灵感没有体现在进化理论方面,达尔文的造诣与军事谋略毫无瓜葛,所谓天才的巧思妙想总是与他们各自钟情的职业紧密联系在一块儿的:拿破仑的心思几乎都用在了军事领域,即使是在看戏,他的脑子里也是被诸如“我有一万人马在斯特拉斯堡,一万五千人在马格德堡,两万人在维尔茨堡,他们如何分别行动才能在三天以后陆续到达雷根斯堡战场”这类问题所萦绕;达尔文的巨大发现得益于经年累月耐心细致的观察。

  就是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自始至终都保持勤学苦练的习惯,依照他自己的话说:“没有人像我这样在学习作曲时花费的精力多,没有哪个前人的音乐我没有研究过,有的甚至用功过好几遍。”

  可以这么说,强烈的兴趣加上持续的努力才是造就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产品的质量来自企业每一道工序的精工细作,如果生产线上每一个员工都能把自己的心思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上去,他所创造的社会业绩丝毫不亚于那些精英们。

  有能力做一件事情是一回事,做好这件事情又是一回事,懒惰和缺乏激情的人,即使才华出众也未必能做好工作,平凡普通人士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忠诚倒是经常取得令人欣慰的成就。

  顽强的拼搏精神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富兰克林说:“平凡的生活需要拼搏。只有拼搏,才能走出不平凡的路。”

  在美国,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纽约海德公园的哈德逊河边矗立着的一栋漂亮宅邸的附近。

  一天,一个孩子从那个宅邸的花园里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紧接着,另一个孩子也上气不接下气地紧跟着追了出来。

  从后面追出来的孩子喘着粗气嚷道:“还……还是输给你了!”

  前面那个孩子一听,转身带着嘲弄的口吻说道:“富兰克林,你真不中用!你的年纪尽管比我大,可是不论摔跤、赛跑没有一样不输给我的!”

  这样的事情在小富兰克林的身上经常发生,他很是难过,身体不如人家棒,将来怎么能成为一个精力充沛的强者呢?他坐在客厅的壁炉旁闷闷不乐。

  他的母亲爱怜地看着他问道:“孩子,告诉妈妈到底发生什么事啦?”

  富兰克林沮丧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母亲擦干他脸上的汗水,深情地说道:“好孩子,妈妈小时候也曾和你一样。但是妈妈坚持锻炼,后来,我比别的姐妹们都跑得快。有一次,我和几个小姐妹在赛跑中,我的胸口简直像要炸开了似的,整个身体像座山一般沉重。可是,为了不认输,我咬紧牙,决定拼下去。结果,我终于拿了第一名。富兰克林,问题就在这里!没有拼搏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很难成功。你是个很棒的孩子,只要你想做,并努力去做,勇于拼搏,没有你完不成的事情。妈妈深信这一点!”

  富兰克林的精神立即大振。

  几天后的上午,富兰克林跑进家来,并一路兴奋地叫道:“妈妈,妈妈!今天我终于跑过尼可了!我能行的,正像你所说的,我真的是能行的!”

  母亲微笑着搂过他,说:“噢,富兰克林!在妈妈眼里你一直都非常的棒!”

  此后,富兰克林在生活中逐渐悟出,最有助于一个人成功的特质之一,就是拼搏的精神。只要你有信心,敢于拼搏,就有成功的希望。没有拼搏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很难成功。对于勇于拼搏、不懈努力的人来说,不能完成的事情非常少。

  机会只青睐踏实、肯干的人18世纪,印刷厂大多是手工小作坊。作坊主往往同时也是印刷工。当时有个叫安德鲁·布莱德福特的人,手里有一份让所有印刷商眼红的合同--他包揽了所有印制宾夕法尼亚州政府文件和宣传品的活儿。虽然布莱德福特的印刷厂秩序混乱,印刷质量不高,但因为有了合同,他感觉高枕无忧。

  有一次,一位宾州政府官员要在大会上宣读一篇重要的致辞,要求布莱德福特为他印制发言稿。布莱德福特又和从前一样,把文件马马虎虎排版,草草地印刷出来。

  另一名年轻的印刷商,注意到布莱德福特的弱点,知道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年轻人找来官员致辞的原稿,费尽心思地把版式设计得优美大方,又严谨地依照原稿一遍遍核对印刷品上的字。然后他把自己印制的内容精确、样式美观的致辞,送到每位政府官员手里,同时附上自己对官员致辞的见解。他还给每位参加会议的人也发了一份,并在致辞后面附上一段话,感谢他们对宾州的关心。

  可想而知,第二年政府就和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印刷合同。这个年轻人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懂得等待时机,更懂得如何利用它。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这其中包含着有志气,有决心,有毅力,有善于捕捉时机的智慧,有创造时机、操纵环境的才干等。

  真正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可以得到的。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可以相信,失败也决不是命运。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命运,其实,如果我们肯冷静地观察,就可发现,命运还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坚强的人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利就消失了斗志,只有那些优柔寡断的人才在外力的阻挡之下低头退缩,改变了自己的志愿。

  一个人如果在外力阻挡之下消失了斗志,那不是很可惜吗!

  有些人辜负了他自己优越的天赋,是因为他太聪明。他看不起埋头苦干的人,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们是傻瓜。

  你也看到过笑人们是傻瓜的聪明人吗?在这些聪明人的脑子里想来:一样是拿薪水,一样的吃饭穿衣,娶妻生子,少付出一些力气,老板也不会骂我,更不会开除我,你们那样兢兢业业,又是何苦来呢?可是,他不知道,我们对上司交代容易,维持生活也决不困难,而怎样才能向自己的生命交代,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责任和最大的课题。

  不要做聪明的傻瓜!在一部美国西部电影里,有一句对白说“苦干近乎愚蠢”,可是,到后来证明,只有近乎愚蠢的苦干的人才能拯救他们自己和别人。假如你有聪明的天赋,千万找到那点近乎愚蠢的干劲。

  只有踏实、肯干的人才可以真正显出他的聪明,才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坚持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富兰克林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于立足于世。他说:“空袋子难以直立。”“倾己所有追求知识,没有人能夺走它;向知识投资,收益最佳。”他用自己一生的学习实践和成就,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富兰克林8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10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12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10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着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他都仔细阅读。

  就是在当学徒的这段时期里,富兰克林把在学校曾两度考试不及格的算术学了一遍,又读了赛勒和舍尔梅的关于航海的书,从这些航海的书里,他接触到了几何学知识。他还读了洛克的《人类的悟性》和波尔洛亚尔派的作者们写的《思维的艺术》。富兰克林的学习日渐深入。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法尼亚报》,并出版了《穷理查历书》,当时被译成12种文字,行销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30岁。通过刻苦自修,他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富兰克林一直是那么喜欢读书,他曾经说过:“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40年之久,后来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36年,30岁的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他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

  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继续阅读:第二十二章 财富和成功属于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4)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本杰明·富兰克林财富成功思想全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