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十章 面对人生的过程,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学会“忍辱”弘一大师非常喜欢这样的一句格言:“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 刻骨。”
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一名罗汉叫罗怙罗,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儿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为释 遵十大弟子之一。相传罗怙罗以忍辱而著名,在舍卫国时,他曾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 ,但他慧心能忍,因而受到佛的赞扬。
《坛经》说:“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不恶无喧。”佛教把修行方法归为“六度”,“忍 辱”就是“六度”之一,它要求对于所有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动心,忍辱负重,忍气吞 声。“忍”成为佛教的行为准则。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增 广贤文》则告诫人们:“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颐更说得深刻: “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忍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准 则。
佛门基本教理之中,“忍辱”常是一般人觉得实行起来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做布 施、持戒、精进、禅定、智能等项目时,所面对的是自己,这颗心即使再如何地难调难伏, 总能掌握住一些端倪,有个进退斡旋的空间。唯有“忍辱”这一件事情,往往会冷不防地, 让自己掉入被指责攻击的困境之中,不知要如何作出适当的响应;有时甚至连要脱身,都必 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当遇上了“软冤家”,见面只有无尽的赞叹逢迎之词,并且让人感 到那完全是出于至诚,毫无半点虚假造作,如此怎不叫人飘飘然,在一时半刻之间,竟然忘 了自己到底有多少分量,想做到“忍辱”在这个时刻,实在是更为困难不易啊!
所以佛法的修行功课,开宗明义就是要我们先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当 面对挫折侮辱时,我们就不会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价值。得到赞叹肯定之时,更不至于得意忘 形,以至于做出或说出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因此,弘一大师指出,当面阿谀奉承之词,在听 受者的反应,“未必”悦心。
说“未必”,其实意味着,并非“全然没有”。如果所作的赞叹肯定,是符合事实,而且能 收到抛砖引玉、鼓舞他人起效尤之心的效果,那么在被面谀之人,他或许会觉得欣喜安慰, 自己的 付出努力,受到肯定,甚至有“遇到知音”之感。毕竟漫漫人生路,总难免有颓丧灰涩的时 刻。如果能适时得到一些掌声,就像是灌注了新的燃料,能让人得到更大的动力,尽心尽力 ,继续向前迈进。但是说“未必”,则是要提醒我们,若是想要搞好人际关系,必须要真诚 付出,实实在在去做。若是只图应付敷衍,以为只要在必要时,说几句阿谀拍马奉承之词, 就可把人糊弄过去,然后便可任由自己,予取予求,这样则是太高估了自己,也太小看了别 人。因为一个认清自己的人,他清楚明白自己的能力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得到什么样的效 果。因此,当阿谀赞叹超过他自认为当有的范围之时,他不但不会“悦心”,反而会质疑: 如此刻意来让自己高兴的人,到底有何居心?打着什么样的算盘?
因此,弘一大师经常警示自己,不要被几句好话冲昏了头;面对别人,更不要以为 随便应付一下,只要赔上几句好话,就可以把事情搞定。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付出 、去力行。
只要是还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福德智慧、功德修行,自然不可能是圆满无缺的,都还 是有所不足。而这不足的部分,应包含了知识学问,修为涵养,进对应退,处理事务的能力 。既然没有圆满,当然就有可能招来别人评论批评的话语。此时便是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接受 考验的时候了。如果没有“闻过则喜”的雅量,去接受当面的诤言,反而要穷尽言辞,为自 己的缺失误谬狡辩、找借口,为的只是觉得会丢脸,面子上挂不住,甚至到头来还恼羞成怒 ,誓言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久而久之,必然就没有人愿意来当面进谏指正。但是那并不代表 自己就完美无缺,反而很可能会引发更为不堪的背后议论。此时在种种惹人非议的缺失之外 ,则更名正言顺地加上一条:没有容人的雅量。而我们由此也可推想出,当一个人,眼中见 到的,耳中听到的,尽是他人的肯定赞叹奉承,他几乎要相信自己已接近“完人”的境界, 有一天却突然不经意让他得知,别人在他背后的恶评之词,诸多不满、攻击,这对他不啻是 晴天霹雳!那份震撼、伤害自然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这时,他或许宁可不要平时表面上 那么多的恭维、顺服;当面的诘难、挑剔,反而更能够让他时时检讨自己、力求进步,进而 对他人的恶言批评,培养出相当的免疫力,甚至有一天,泰山崩于前,他仍能面不改色。从 这里,我们也明白了“背后之议”竟然具有如此的杀伤力,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尽量避免从 这方面与人横结恶缘。
因此归根结底,面对人生的过程,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学会“忍辱”,在忍辱中培养人格 道德。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讲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道德都 不讲究的话,那和禽兽有何差别?当然,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方说,我们可奉 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我们可以实践佛教的修行方法——念佛、参禅,从念佛 、参禅中培养我们的道德;佛教讲慈悲喜舍,我们可以在慈悲喜舍中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 但 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帮助的,还是“忍辱”。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 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都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 而用观察”。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了无上菩提。可见,忍辱不但可以培养 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门。
生活中的有些人,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 心里,久久不能消除;学佛学到最后,还是像苏东坡那样,被“一屁打过江”;没有忍辱功 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 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如何能担当重任和创造事业呢?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 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 人在平常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多的修养,则不要说一把刀插在身上受不了 ,就是剃头用的刀片把你脚割破一点,也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 。”假如,我们要想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要先学忍耐,忍功夫做得 到,才有成就菩提果的资粮。
事实上,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种牺牲,是一 种定力,你能培养这种定力、牺牲的精神,对于修养品德才会有增长,未来的弘法事业才能 成功。
我国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于被讥斥为政治和 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为复兴中国佛教而努力;如果太虚大师 对每次的外来侮辱都计较的话,他还会成就那么大的佛教事业吗?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 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 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这些事例,都可以做我们佛教青年的榜样。
我们要把一切外来横逆与侮辱都看做学法途中的增上缘,顺境固然可以成就我们,而逆 境也可以考验我们;大家不要只求在顺境里一帆风顺,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 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 可从忍辱中培养品德,才可续佛慧命,恒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