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六章 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弘一大师非常欣赏《华严经修慈分》中的这样一句话:“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 世尊皆应见我,当做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 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每天随时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 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
弘一大师经常研读《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位沙门,独自于深山中用功修行。一天,当他正要静坐思维 时,看到一团黑影朝他飘来……靠近之后,沙门看出这团黑影只有身体没有头,于是沉着地 对它说:“没有眼睛,就不会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嘴巴,就不会受 到食物的诱惑;没有鼻子,对于味道就不起分别,如此少欲少恼,真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发觉这样的身形,竟然没有吓着这位修行人,于是又变成没有身体 ,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又说:“少了身体更好!没有体内的 五脏六腑,就不会为其所折磨,病苦是大家都想远离的呢!”无头鬼一听,马上又化成没有 形体的影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回旋似的朝沙门逼近……沙门非常自在地说:“摆脱了 色身的障碍,这正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影子听完,知道再也无法吓阻其修行,只好知难 而退。
后来,鬼影幻化成男子,非常恭敬地向沙门顶礼说:“修行人,您的意志如此坚定不移 ,面对任何境界,都没有丝毫的怖畏恐惧,我实在很佩服您!日后,您必能成道正果。”说 完,这名男子就消失不见了。
弘一大师认为,故事中的沙门面对任何境界考验时,都能沉着冷静,不惊不怖,凭借的 就是他对佛法的信心与正知见,因为他知道一切外境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虚妄不实,所以自 然不会受其所扰。无始劫来,我们因一念不觉,所以不断轮回于生死当中;要想出离,只有 转化习气、照破烦恼,才能真正超脱。故事中的鬼影,如同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于 日常中以不同形式,来考验我们的道心。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知见,没有深切的信心,一旦 境界现前,就会产生怀疑,退失菩提心。
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华严经修慈 分》是佛 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还有嗔恚,结怨于人,则自度度他的目标就 达不到了。佛菩萨对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恚心与人结怨?这与他 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解脱得自在。
弘一大师曾列举这样一个譬喻。
假设一天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你一听到这辱 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人,他疯了 !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他说的话。”当你听到 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 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 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时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
当你了解到这点时,你觉得很舒服,因为你已亲身体验。了解了以后,你就能放下;假 如你不明白真相,就会去执著。当你认为那位辱骂你的人是正常时,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 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这就是了解真理。
一个见法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当我们不了知 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这并不是精明的认知 ,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 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