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三章 常怀一颗宁静致远之心弘一大师喜欢登山,他曾这样告诫弟子,当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或忧烦的时候,不妨登高远望 ,放开眼去,一望无际,顿时会生起平静无缺的感觉。这是由于心境的不同,平常生活的时 候少了了解心,没有真正了解人生的目的,是在于提升源源不断的存在本质,而不是一味地 追逐名利、物欲等幻灭无常的存在。另外,也缺少感恩心,不懂得珍惜你已经拥有的,反而 贪羡你根本不需要的、而别人正辛苦追求的东西。缺少了解心的同时,就会增长攀缘的心; 在少了感恩心之时,也就增长了计较心。所以,总是生活得劳苦交织,难以自在。
可是,在远望或放开眼的时候,只有一个心——广远心,有了它,使攀缘的心无缘施展,而 计较心也无处着力。
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只有 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每当登高远望时,与大自然相亲,天地既在我心,那一份宁静、安详之感便油然而生。若 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有登临之时的开阔心境,立足于尘世间,就会惬意自在,了无烦恼。
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他的内心世界便无比广阔自在。
人只要在内心维持一种真实的境界,没有音乐来调剂生活也会感到舒适愉快,不需要焚香烹 茶就能使满室散着清香。只要能使心中有真实感受,而且思想纯洁、意境空灵,就会忘掉一 切烦恼超脱形骸困扰,如此才能使自己逍遥游乐在生活中。
我们都有过如此的经验,或因外界嘈杂,或因内心烦躁,一些平日记忆好的内容,却 怎么样也不能回忆起来;境遇一变,或因外界清宁,或因内心宁静,过去时日所遗忘的内容 ,又涌上心头,恍在现前。可见,人在或静或躁的内外环境中,也就顿然有了或明或昏的差 异。如果能身闲心静,宁静致远,别人就难以用一时的荣辱得失来差遣,也难以用一时的是 非利害来蒙蔽。
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宁静致远之心,这样心绪也就得以把握更宏阔辽远的时空,可以包容更 多的事物,思维更敏锐,记忆更清晰,感受更细腻,认识也就更全面、更深刻。
佛家说:“万物均有佛性。”万物之性与天性是合一的。人的心都有一个真境,这也是由于 人心是本乎天道。这一真境,不是由琴瑟丝竹音乐中求取,而是从恬淡愉快中自然得来的境 界;不是由烟香茶味中得来,而是从清静芳香中自然发生。
弘一大师极为推崇孟子所领悟到的人生境界。
孟子和梁惠王在一个池塘边观景。梁惠王环顾着周围的鸿雁麋鹿,面呈得意之色,对孟子说 :“有道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享受这种快乐 ;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快乐,他也享受不了。”
静观有助于把握自我的真实本性,有助于萌生人生的惭悔意识,从而驱除妄心妄想,完善人 生,得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弘一大师指出,如果想要游于这种妙境,先要使本身的心念清净,断绝被现在的境遇所左右 的机缘,忘却一切思虑与分别。放宽身心,不固执于形体,就可以悠游于这一玄妙的境界。
弘一大师非常欣赏《菜根谭》中的这样一段话:“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 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当周围环境喧嚣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的事物,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当周围环 境安静使人心情平静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心神的浮躁和宁静只 要稍有不同,那昏暗和明朗就会迥然不同。
喧闹的环境使人浮躁,清静的环境可以使人心神明朗。所以,我们要摆脱喧嚣,在宁静中 领悟人生道理。
宁静的环境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味自然。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一次出游的途中,信步所至 ,却见一条大江横亘在眼前。此时,他没有急着去设法渡江,也没有匆匆走回旧路,而是悠 闲从容地坐在草地上,心情平淡地欣赏着天上的云起云落、云聚云散,品味着它们在时快时 慢中变幻不定的图案……
就在这种谐和宁静的心境中,他吟出了两句极富禅意的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平淡的诗句,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韵律的和谐合拍,当诗人入神地静观云聚云散时, 物我融为一体。他因静坐而神飘云际,得道适意,领悟了坐行住卧皆禅的精髓,心智不再被 生活表层的种种繁杂所迷惑,保持了心绪的协调与宁静。弘一大师认为,这个典故,就是诗 人王维以“诗佛”而名传于世的原因。
弘一大师说,自然中的声音、宁静的环境可以将人带入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有利于人们参 透真理,悟出大道。他曾讲过这样一则公案。
沩山和尚问弟子香严:“父母未生自己之前的面目是什么?”香严不知,求良师赐教。师父 告诫他说:“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由我悟得的,都不是你的东西。”香严苦恼至极,对现世 明心悟道感到很沮丧、灰心,于是便去南阳守慧忠国师之墓,以求积德养性,明心悟道。
有一天,在山中割草时,他捡起一颗小石子无意中向外扔去,正巧碰在修竹上,“泠泠” 的回声不断,他闻之豁然大悟。他在无心无念之际,即禅定三昧中,顿生心眼,获得了新鲜 感觉上的自觉。对于他来说,击竹之声成了他开启心门的钥匙。
有道是:“水清明月现,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清静水,水浑了泥沙都会浮起来 ,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沉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 清二楚。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静,对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够了解得非常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