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泓逸2018-01-09 16:493,797

  在读《道宣律师》时,弘一大师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 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维。但自观身行, 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 惰。”他非常欣赏这段话,便抄录在了本上,并经常翻阅,时时警示自己。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佛菩 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 。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氛污染, 使自己退失道心。

  弘一大师还非常喜欢这样一句格言:“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他一向主张慎言,他说:“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

  弘一大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有无碍的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宿 命,以及过去未来一切善恶苦乐等事,举国上下都很爱戴这位智慧圆满的太子。

  然而,在太子13岁的那一年,却忽然闭口,一句话都不说,就如同是一个木头人一般。国王 和皇后见到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突然间判若两人、形同木石,心里非常的焦急担心。正在 苦思之际,国王突然心生一计,派人找了一位知名的婆罗门来替太子看病。

  心急如焚的国王问道:“太子为什么不说话了?”

  占相的婆罗门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的症状,便胡乱地东扯西掰:

  “禀告国王,太子的相貌虽然端正,但却身藏祸害,日后恐怕伤及父母、祸害国家。其次, 国王没有能够再继续生育儿女,其实都是因为这个恶子的缘故!按照习俗,应该要将他活埋 ,才能保全国家的和平,以及让国王再生贵子。不然,恐怕国王和国家都将会陷入危难之中 !”

  国王听了婆罗门的谏言之后,心中非常的忧愁,坐立难安、食不知味,只好召集了王后与大 臣们,共同商量这件进退两难的国家大事……

  一个愁苦的夜晚过去了,众人最后仍是不得已地决定在一处荒郊野外,挖一个深坑将太子活 埋。

  消息传开了,举国上下的百姓全都哀痛不已,就如同家中至亲枉生了一般。而王后更是伤心 欲绝,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儿子命薄、福薄,才会遭遇这种灾殃啊!”

  悲伤中的王后,悉心将珍贵的珠宝、华服替太子准备好,差人送往野外的地洞,作为自己 心爱孩子的最后陪礼。

  此时,太子正在被送往郊外的途中,心想:“父王、母后和百姓都相信我疑哑了,并且还是 个大祸害,却不明白闭口不说话的我,是为了净化口业、避免造业。如今反而被邪人诬害, 如果我再不说清楚,恐怕就要危害到更多的人。”

  于是,墓魄太子静静地拿着璎珞宝珠及华服,到河水边沐浴后,穿戴着华服、珠宝来到挖坑 造室的地方。

  太子见到工人便问:“你们在这里做什么?”

  工人眼见是一位举止得体的贵人,便毫不隐瞒地回答说:“我们的太子由于疑聋口哑,对国 家很不吉祥,而国家又不能没有太子,所以国王采纳婆罗门的建议,命令我们挖洞将太子活 埋,这样皇后就可以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

  太子听了之后,就告诉在场所有的工人说:“我就是墓魄!”

  工人们全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太子的马车上去看──太子确实 已经不在车内。

  回过神来才又发现,在眼前的这位“太子”神情安详、谈吐文雅、和蔼诚挚,实在不像是会 危害父母、祸乱国家的人……

  在场的工人们起先只是惊讶、怀疑,继而才惊觉到——自己差点错手杀害了无辜的太子!大 家马上惶恐地匍匐在地,哀求太子能够赦罪……

  朝中的大臣们火速地通报这个好消息,国王和王后听了都心生大欢喜,立刻驱车去迎接太子 。

  国王和王后抵达后,太子赶忙起身,恭敬得五体投地顶礼,至诚恳切地迎接。

  国王、王后看到久违的太子如此举止安详、出言和悦,欣喜无比,便对大众说道:“朕今日 有这样的太子,实在是一件令朕及全国人民欢喜的无上好事,我们要重新迎接太子一起回国 ,好让他将来登基王位、造福国民。”

  话毕,太子却向后退了几步,恳切地告诉国王:

  “敬爱的父王,我明白在过去,自己也曾经是一位国王,名叫须念。当时,我以仁德治 理国家几十年,向来惠施仁爱、救济贫穷、奉行诸善,并严禁使用杀人凶器,以至全国上下 一片祥和、无人怨怼,乃至监狱里更是一个犯人也没有;而邻近许多国家也都前来真诚归顺 。

  “但是,有一天,为了接待远来的宾客,御厨前来请示是否要屠杀六畜大设宴席宴请贵宾时 ,当时我念及面子,一时疏忽就点头应许。然而,就因为这一句话,使我死后堕于大地狱中 ,以偿还杀生的血债,六万年中,遭煎煮剥皮等罪报,惨苦难忍、求死不得。我本有眷属无 数、百官群臣和成千上万的资产,集富贵与享受于一身;可是有谁知道,我在烈煮剥裂地狱 所受的种种苦痛?又有谁能替我分担或代受?

  “每当墓魄想起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苦,就会心寒胆战、冷汗直流、毛骨悚然,‘因一言之失 而受众苦’的因果业报,不时地在提醒自己……为谨守口业,所以决定不再开口说话。但是 ,今日念及父王将会因为偏信邪说而杀害生命的过失,堕到地狱当中受苦,所以才又开口。 

  “墓魄因为了达了这些宿世因果,所以希望往后能如法精进学道修行,永断众生生老病死等 一切痛苦,恳请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

  语毕,天雨香花,帝释天神欢喜拥护,并当下将太子身上的宝衣化作一缕袈裟。

  国王在听完墓魄太子述说过去因缘之后,欢喜赞同了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选择,并说道:“ 你过去为人国君,勤政爱民,仁德治国,守高洁,道德崇高,修持了种种善法,只不过说错 了一句话,而致召感了无量无边的地狱苦报。如今我也是一国之主,却都随顺自己的喜好来 做事,甚至于不行正道、不以正法治国、不行善法。在我死后,不知要堕到何处受苦啊!” 

  国王回国之后,便努力改恶修善,实践以正法治国、勤修善法爱护百姓的德政。因此国家从 此昌盛不衰、丰衣足食,全国上下一片和乐。

  墓魄太子最终也因为精进求道,而圆成佛道,并且广开法筵接引众生,普度有情。

  当时的墓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国王、王后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净饭 王与摩耶夫人。

  弘一大师指出,世间最难的学问不是高深的语言学、文学、科学等,而是处人处事的学问 。其他的学问,学不好、学不成,顶多是放弃不学;但是处人处事的学问,却不管你是什么 人,从事的是何等行业,穷尽一生都必须去面对学习的一门学问,很少有人能够有信心把这 门学问运用得圆满无碍的。

  一个平日看来懦弱无力、没有主见、随人摆布之人,一旦心中真动了气,讲话便不再唯 唯诺诺,而是铿锵有力、很有主见。我们常会见到一个盛怒中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会变 得力大无穷,旁人想要抓住他(她),让他(她)安静下来都很困难。尤其是精神崩溃错乱 之人,使力毫不顾忌保留,完全把潜力发挥出来。所以“力”、“气”两字常是合并使用, 真是不无道理。

  一个能够忍辱负重之人,必然是经过了知识上的充分认知,加上内心的千锤百炼,而在担负 起难以负荷的重担之时,仍能维持内心的安详和谐。这时他全心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挥自 己最大的力量,将眼前该负责的事情做出一个圆满的结果来。

  尤其是学佛之人,懂得因缘所生法的道理,知道事事都有前因后果,即使再不情愿、再愤慨 ,该你承担的,终究是逃不掉的。那么何不就欢欢喜喜地随顺因缘,了却这份业债?而菩萨 发 心则是,越是困难艰苦没有人愿意来负荷的重担,他都肯发心来把它挑起来。因为他会想: 如果这件事情一定要有人来做,连我都不肯做了,还有谁来做呢?这必然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之举,绝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慈悲体谅之心、忍辱负重之心,便是从这样的历练之中 培育出来的。

  与人相处则比处事更难。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难事,都是由于背后有难搞的人而来。只 要把难搞的人搞定了,事情也就好解决了。而要摆平难搞的人,绝对必须对他要有充分的了 解 :知道他的生活、成长背景,知道他的弱点罩门,知道他最在意的是什么,能够放得下的又 是什么……虽然对他所知这么透彻,但却绝不可以显出“我一眼就看透你”的那种态度,这 绝不是虚伪,而是对人的一种厚道。

  老实说,年岁稍长之人,大多都见识过各式各样的人,如果能稍加用心,慢慢地在内心中 就可以归纳整理出各类型人格的特质,不必很吃力地就把应对之道运用出来。

  但是弘一大师告诉我们,尽管内心知道,已经有谱了,但是却要“无言”,千万不要以自己 对对方的了解,以为“我就是把你说破,看你还能做什么怪!”殊不知,这样硬是把人家压 下去,反而让对方感到委屈难申,或许会因为被说穿、撕破了脸而让他变本加厉,更危险的 则是暗中的陷害报复。

  事实上,在弘一大师喜欢的格言里面,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大师都是劝我们要“少言” 、“寡言”,甚至要“无言”。事实上,人际间的许多纷争,都是因为“多言”惹祸。话语 太多,不知不觉就会自赞毁他,增长自我意识执著。这对一个修行人而言,都是负面的展现 ,都是应该用自己的毅力决心努力将它扫除的坏习气。

继续阅读:第十四章 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