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人文社科>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 副本>目录
第六章 闭门思过,依教观心弘一大师曾这样写道:“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 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这就是强调,要注重品德修养,尤其是要注重“慎独”。
李叔同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 和尚,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 阶段。
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受戒后,他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 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在世人的眼中, 完全成了一名苦行僧。正如他的好友夏NE626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 变而为“ 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 同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由儒入释”的转化。
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主宰着人生的轨迹和事业的弃取。特别是在宗教信仰上的大彻大悟, 往往意味着对俗世的大弃大毁。李叔同在佛界成了弘一大师,实际上也就是艺术家李叔同在 精神上的寂灭。
李叔同出家以后,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自己的灵魂。中国的宗教虽然不像西方宗教那样需要天 天向上帝忏悔,但为了开示徒众,总要先把自己的灵魂修持好,做到六根清净,一心向佛。 有两件事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持戒”和“参悟”(入定)。持戒带有强制性,因为一切 戒规都是规范行为的准则,违戒就是犯罪;而参悟则靠自律,面对佛经宝典必须敞开自己的 灵魂。严格说,每一次参悟都是一次肉身与灵魂的对话。
李叔同是一位人格感化论者,一向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观他一生行藏,无论是在俗时的交 友、治学、育人,乃至他所从事的某一项专业,一经涉足便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得最好。事 实上,他也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出家当了和尚,自然也就想做一名最好的和 尚。不但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且要普度众生,解救世人出苦海。所以,他选《南山律宗》 作为化教制教的《圆教宗》,以“心法”为戒体。受戒后持律精严,护生戒杀,正行弘法, 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
随着他佛教典籍的问世和嘉言懿行的传播,弘一大师在宗教界声誉日隆。越是到了晚年,他 越感自己名不副实,常常“闭门思过,依教观心”,闭关三五个月是常有的事。
他的精神和人格,确如多年前吕碧城哀悼他的《赞诔》中所写:“大哉一公,浊世来仪,磨 而不磷,涅而不缁。”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思想和佛典,就如蓝田之玉和苎罗之纱 ,越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白。
弘一大师“由儒入释”,他的人格结构是儒家的仁爱之心与佛门的慈悲之旨的结合。这些善 念,特别是到了晚年,构成了他哲学思维的核心,而“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又是《律 宗》“止持”和“作持”的根本教义,那么,他一生行谊的哲学意味,就在这个交会点上自 然契合,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