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口山奇事
李汝珍2017-09-06 11:386,605

  这天,船正往前行驶,迎面出现一座高山。唐敖对林之洋

  说:“ 请问舅兄,这座山比别处的山更为峻伟,不知叫啥名字?”

  林之洋说:“ 它叫东口山,是我们到国外遇到的第一大岭。听

  说上面的景色很美。我路过几次了,从来没有上去玩过。今天

  如果唐兄有兴趣,等会儿停了船,我也陪您上去逛逛。”

  唐敖听见“东口”两个字,觉得非常熟悉,忽然想起来说:

  “这山既然名字叫‘东口’, 那么君子国、大人国,自然都在

  不远了?”林之洋说:“ 这座山,东边连着君子国,北边连着

  大人国,还真是互为乡邻。不过,您是怎么知道的?”唐敖说:

  “小弟我听别人说,国外东口山附近有个君子国,这个国家的

  人穿戴体面,腰挂宝剑,崇尚礼让,不争抢。又听说它北面是

  大人国,大人国的人只能驾云在天上飞,不能在地下走。不知

  道是不是真的?”林之洋说:“ 以前我曾到过大人国,看见那

  里的人都有云雾在脚下托着,走路十分轻松。君子国无论什么

  人,都是一副学者风度的模样。这两天过去后,就是黑齿国,

  那里的人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黑。再如其它的国家,像劳民

  国、聂耳国、无肠国、犬封国、玄股国、毛民国、毘(pí)骞

  (qiān)国、无晵(qǐ)国、深目国等等,都在前面,各个

  国家的人,都是奇形怪状。将来到了那里,您去看看就明白

  了。”

  正说着话,船不觉间已停泊在东口山脚下。他们两个人下

  了船走上山坡。林之洋提着鸟枪,唐敖身上佩戴宝剑,曲曲折

  折地往上爬,翻过前面的山头,环顾四周,果然是别有洞天,

  一望无际。正看着呢,远远的山峰上窜出一只怪兽,形状像猪,

  耳长六尺,高四尺,浑身漆黑,两只大耳朵,嘴里伸出四个长

  牙,似象牙一般,露在嘴外面。

  唐敖说:“ 这个野兽的牙这么长,太少见了。舅兄可知道

  它的名字吗?”林之洋说:“ 这个家伙我也不认识。没关系我

  们船上有位掌舵的老头,一时忘了邀上他一块来。他多年飘洋

  过海,经验丰富。国外的名山大川,他都了如指掌。那些奇花

  异草、野鸟怪兽,没有他不知道的。以后如果再上山游玩,我

  一定把他邀来。”

  唐敖说:“ 船上既然有这样的能人,将来游玩的时候,那

  可不能再忘了。这人叫什么名字?学问怎么样?”林之洋说:

  “这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为他年纪大了,我们都叫他多九公。

  他就把这当成了名字。船上那些水手,因为他没有不知道的,

  都跟他开玩笑,给他起了个反面的绰号,叫作‘多不识’。 他

  年纪轻的时候,也考中过秀才,因为总也考不上,索性扔了书

  本子,干起海船上的营生来。后来把本钱都赔光了,就替人家

  管船掌舵,维持生活,那顶儒巾(儒巾:古时读书人所带的一种

  头巾,也就是方巾。),老早就不知扔那去了。他为人老实诚恳,

  满肚子学问,今年虽然八十多岁了,却精神饱满,走起路来,

  轻快如飞。平日我俩性格挺和的,又跟我妻子沾亲,所以特意

  邀请他到船上来帮忙、照应。”

  正说着,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向他招手,

  请他过来。唐敖连忙迎上去,两手合抱,向多九公行个叩首礼

  说:“ 先前曾目睹九公尊颜,还没有机会慢慢闲谈。适才听舅

  兄说起来,才知道都是很近的亲戚。在读书求学方面,也是老

  前辈。学生我从前对您问候不周,实为抱歉,万望九公原谅。”

  多九公连声说:“ 岂敢!岂敢!”

  林之洋说:“ 多九公想必也是因为在船上拘束得难受了,

  也上来散散心吧?我们刚才正谈论您来着,您来得正好。” 林

  之洋顺手一指又说:“ 请问九公,那边那个满嘴长牙的怪兽,

  叫什么名字?”多九公不假思索说:“ 这只怪兽,名叫‘当康’。

  因它一叫唤,就发出‘当康’的声音故得此名”。 话还没有说

  完,那只怪兽果然叫起“当康”来,叫了几声,蹦蹦跳跳地跑

  向远去。

  唐敖正出神地望着,忽然从天空落下一小块石头,把脑袋

  砸个正着,吃惊地问:“ 这石块儿是从哪儿来的?”林之洋说:

  “妹夫,您看那边一群黑鸟,在山坡上啄取石块儿。适才啄下

  石块儿砸你脑门子的,应该是这种鸟”。 唐敖走近几步仔细一

  看,只见那些鸟乌鸦一般的长相,身子墨黑墨黑,可是嘴却白

  得像玉做的,两只红爪子,头上斑斑点点,像是满布着花纹,

  都在那里啄石块儿,来来往往,飞上飞下。林之洋问:“ 九公

  可知道这些鸟干嘛叼这些石块?”多九公说:“ 这种鸟名叫精

  卫。相传古时候,炎帝(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也有

  人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有个小女儿,有一次到东海游玩,掉到

  水里淹死了。她恨淹死她的大海,于是就变成了这种鸟,每天

  叼石块儿投进海里,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唐敖听了,不由地赞叹说:“ 我以前认为衔石填海,未免

  太傻了,一定是人们胡乱编造的。如今亲眼目睹,才知自己以

  前说错了,真太孤陋寡闻了。依我看来,这种虽然好像有点傻,

  但对这样难于办成的事,它并不畏缩放弃,这种精神真值得称

  赞。常常看到有些人面对极易办成的事,他却害怕困难、贪图

  安逸,不去做,让时光白白流逝,到头真应了一句古话”少小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果他们都像精卫这样,有远大抱负、

  坚强意志,还怕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林之洋说:“ 九公,您看前面那片茂绿的树林,那些树木

  又高又大,不知是什么树?我们过去看看。要是碰巧结有新鲜

  果子,摘它几个,岂不妙哉?”很快,他们来到高大的树林边。

  只见迎面有一棵大树,高有五丈,粗有五围(围:计算圆周大小

  的一种尺寸标准,从来说法不一致。一种说法是,人用双臂去

  合抱,一抱是一围;一种说法是,直径一尺或五寸的圆周是一

  围。);树没有繁枝的枝叶,只有无数长着稻粒的须子,就像庄

  稼长的穗一样,每个稻粒似的须子大约有一丈多长。唐敖说:

  “古人有关于‘木禾’的传说。这样看这树莫非就是了吧?”

  多九公赞同地说:“ 可惜的是,这时稻粒还没有熟。要不

  然,带上这丈长的大米回去,倒也是稀罕”。 唐敖说:“ 往年

  结的稻粒,大概早被野兽吃光了,地上竟然一粒也找不到。”

  林之洋说:“ 就算这些野兽嘴馋,绝不可能吃得一粒也剩

  不下。说不定还能找到一颗半颗的,也让大家长长见识。” 说

  完了,他就四处寻找起来。不大一会儿,他果真找着一颗大米,

  兴奋地说:“ 俺找着了。”

  唐敖、多九公赶忙上去一看,只见那米足有三寸宽,五寸

  长。唐敖说:“ 这米要是煮成饭,那岂不是要有一尺长吗?”

  多九公不以为然地说:“ 这算什么稀奇!老人家我以前在

  国外,曾经吃过一颗大米,足足让我饱了一年”。

  林之洋说:“ 照九公这样说,那米岂不是足有两丈长了?

  那时候究竟怎么煮熟它的呀?您说的这话我不信。”

  多九公不紧不慢地回答道:“ 那米宽五寸,长一尺。煮出

  饭来,虽然没有两丈长,可是吃过以后满嘴都是清香气味,立

  刻让人精神百倍,一年的时间总也不再想吃饭。

  这话不但林老板您有怀疑,就连我自己当时也不以为然。

  后来听说,古时候有个背阴国来我国南土特产,贡品里边有一

  种‘清肠稻’, 据说每吃一粒,一年不饿,这才明白那回吃的

  大概就是清肠稻了。”

  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小人,骑着一匹小马,一路蹦跳的

  跑着。多九公往那边瞥了一眼,话也不说就飞也似地跑过去。

  林之洋只顾找米,没有注意。唐敖看见了,果断地赶快追

  上前去。

  那个骑马小人朝前跑着。多九公虽腿脚灵活,毕竟年迈体

  力不支,再加山路崎岖不平,好容易小人不远了,一不留神被

  路上的一块石头绊了一个跟头,等他爬起来,腿肚子转筋,再

  也走不了。唐敖见这情形,急忙飞快地超过多九公去,追了有

  半里远,这才追上,立刻把小人小马抓到手上,二话没说吃进

  了肚里。

  多九公扶着林之洋,上气不接下气地走来,看着唐敖不断

  地叹气地说:“ 一饮一酌,莫非前定。(一饮一酌,莫非前定:

  迷信的说法:喝一口水、一口酒,都是前一辈子就定好了的,

  该谁喝谁喝,不该谁喝怎么也喝不着。)更不提这么大的事!这

  是该着唐兄您成神仙,所以一点儿也不费事,就被您得到了。”

  林之洋说:“ 我听九公说,有个小人小马被妹夫追到这边

  来了。离老远,我们就看见您往嘴里放,岂不是连人带马都吃

  了?我实在弄不懂,真要问问您:这跟成神仙有什么关系?”

  唐敖故作玄虚地说:“ 这小人小马,名叫‘肉芝’。 以前

  小弟我也不晓得。今年考试落弟后,偶从古书上看到古人的养

  生之法,其中有一条,说:走在山里,如果看见小人坐车、骑

  马,长五七寸的,名叫‘肉芝’, 人吃了,不仅可以长寿,而

  且还能成神仙。这些话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捉摸也没有害处,

  所以一抓到他,没等你们,就自己吃了。”

  林之洋笑着说:“ 果真如妹夫所说的那样,岂不成活神仙

  了?您现在吃了肉芝,当然饿不着了。只顾游玩,我倒饿了。

  刚才妹夫吃那小人小马的时候,是不是还剩条腿儿呀?也给俺

  解解馋。”

  多九公说:“ 林兄要是真饿了,这里倒有一种充饥的东西。

  “说着随手从草丛中摘了几枝青草说:“ 林兄要是吃了它,不

  仅不再饿了,而且还会觉得头脑清爽,眼睛明亮。”

  林之洋从九公手中把草接过,只见这草就像韭菜似的,中

  间有一根嫩茎,上边缀着几朵浅绿色的小花。他放在口内,不

  由得直点头说:“ 清香好吃。烦问九公,这草叫啥名字?告诉

  我,等我以后游玩感觉饿了的时候,好歹也拿它来充饥。”

  唐敖说:“ 小弟我听说,国外的鹊山上长着一种草,开浅

  绿色的花,形似韭菜,名叫‘祝余’, 可以充饥,大概就是这

  种东西吧?”多九公不住的点头。于是又朝前走。

  林之洋说:“ 太奇妙了!果真觉得饱了!这草太神奇了,

  我要多找一些,要到船上,万一遇到缺粮了,拿它当饭吃,多

  么省事!”

  多九公连忙告诉他:“ 这草在海外非常少,哪里能找那么

  多?况且,这草一离地,叶子就要枯萎。要想充饥,必须吃嫩

  茎,枯萎了就不能吃了。”

  这时,只见唐敖突然在路旁折了一枝青草。那草就像松树

  的叶子,又青又绿,甚是鲜嫩,叶上长着草籽,芥菜籽那么大。

  唐敖把籽摘下来,举着青草说:“ 舅兄刚才吃祝余,小弟我只

  好用这颗青草奉陪了。” 说完话,立刻就把草吃了。接着,又

  把草籽,放在掌中,轻轻一吹,立刻从籽中长出一枝青草来,

  也像松树的叶子那样,约有一尺来长,再吹,又长了一尺;连

  吹三次,就长到三尺长。唐敖随手放到嘴边,又吃下肚去。

  见这情景,林之洋笑了:“ 妹夫要照这吃法,恐怕这里的

  青草都要被您吃光哩。我倒觉好生奇怪,这芥子忽然变成了青

  草,甚是神奇?”

  多九公说:“ 这是‘蹑空草’, 如果把它的籽放在掌心,

  吹一口气,长一尺,再吹又长一尺,一直长到三尺就不长了。

  人要吃了它,就能站在空中,所以叫作‘蹑空草’。 ”

  林之洋说:“ 果如九公所言,俺也吃他几枝,日后回到家

  里,要是碰到房上有贼,我就跳到空中去捉他,岂不省事?”

  于是他就四处寻找,找了半天,连个影子也没找到。

  多九公哭着说:“ 林老兄不必再找了。这草没有气吹它,

  它不长。这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哪有人吹气培植它?刚才唐老

  兄吃的那棵,可能是被鸟雀吃过,被鸟雀呼吸的气吹了,随鸟

  粪掉地上生长的,并不是随便能碰到的。您到哪去找呢?我飘

  泊多年,今天也是第一次碰到?要不是唐兄吹它,老夫我还真

  不知道就是蹑空草呢。”

  林之洋说:“ 吃了这草,就能站在空中。俺听着都觉得稀

  奇。让妹夫试试,真的能在半空站住,俺才相信呢。”

  唐敖说:“ 这草刚吃了不久,不可能马上灵验?但舅兄那

  么心急,小弟我就先来试它一试。” 说着轻轻往上一窜,身轻

  如燕,蹿了上去,五六丈高。整个人悬在空中,就像踏在地上

  一样。

  林之洋高兴地拍起手来:“ 妹夫今天终于‘平步青云’(平

  步青云:比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这里是一语双关。)了。

  吃了这草真能蹿到半空中,倒也挺好玩。妹夫为什么不往前走

  几步?要走舒服,将来走路,您就在空中,两脚不沾土,那岂

  不省鞋袜了吗?”唐敖听了这话,觉得也对就真要在空中行走,

  那知刚一抬腿,就掉下地来。

  林之洋说:“ 恰好,那边有棵枣树,上面结有大枣,妹夫

  既然会腾空,干嘛不去摘它几个?好歹也能解解口渴,岂不妙

  哉。”

  他们来到树下,仔细一看,原来不是枣树。多九公说:“

  这种果子名叫‘刀味核’, 其味不定,用不同的刀切,果子味

  道不同,所以叫‘刀味核’。 吃了它,对人体大有裨益。但这

  果子只长在树梢上,足有十多丈高,唐老兄虽然能蹿五六丈,

  可还差得远呢,如何能吃到它?”

  林之洋说:“ 妹夫就一直往上蹿,说不定能摘到。”

  唐敖说:“ 小弟我蹿空离地不过五六丈,再瞧这树这么高,

  就别再白费功夫了?以免落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林之洋听了,哪肯罢休?只见他低着头考虑了一阵,不禁

  高兴地说:“ 俺刚有个好主意。就是妹夫蹿到空中以后,稍作

  停顿,接着再朝上一蹿,就像登梯子一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往

  上蹿,我不信这核就吃不了。”

  唐敖听了,仍然不愿去做。可是林之洋再三地催逼他,实

  在没法,只好将身一纵,蹿到空中。停了一会儿,心气平静,

  身体站稳当了,再使劲朝上一蹬。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就

  像薄纸一般,悠悠荡荡、飘飘扬扬,不知不觉,一古脑落到了

  地上。

  林之洋失望地跺着脚说:“ 妹夫您怎么不朝上蹿,反而往

  下坠?这是怎么回事?”

  唐敖满是苦水说:“ 小弟我刚才明明是朝上蹿,那料到我

  身不由己。哪里是我想往下落呢!”

  多九公笑着说:“ 您在空中,要朝上蹿,两只脚必定要用

  力蹬。可您的脚又不是蹬在实地上,哪能不掉下来?如果真像

  林老兄说的那样,能慢慢地、一段一段地往上蹿,蹬它个百把

  十次,岂不是要通天了吗?哪里有这个道理!”

  这时,唐敖奇怪地说:“ 我忽然闻到一阵清香,难道这刀

  味核还有香味吗?”多九公说:“ 这股清香,仔细闻一闻,倒

  像是其他地方随风吹来的。我们何不顺着这香味,四处看看?”

  于是,大家分头去找。唐敖穿过树林、走过峭壁,向各处

  搜寻。正走着,忽然发现路旁的石缝里长着一束红草,约莫二

  尺来长,红艳艳的,甚是可爱。他上下揣看,猛然想起来:一

  本古书曾说,有一种叫作“朱草”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棵小桑

  树,草茎像红珊瑚,草汁跟血一般。把金或玉投在上边,立刻

  就变得稀烂如泥。金子投在上边变成“金浆”, 玉投在上边变

  成“玉浆”。 人如果吃了,立刻成神仙。但不幸的是,身边没

  有金子做的事品,这可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 嗯,头巾上

  有个玉制发簪,为什么不用它来试一试呢?”想到这里,他取

  下玉簪,把朱草从根折断,都放在手掌里,连揉带搓,玉簪果

  真变成了稀烂的红泥。他立马放进嘴里,只觉得一阵清香直窜

  脑门。刚咽完,顿时感到精神抖擞,全身充满了力量。唐敖十

  分高兴就想试一试自己的力量增加了多少。恰巧路旁有一截断

  了的石碑,倒在地上,约摸六百来斤重。唐敖便走过去,弯下

  腰,丝毫不费劲,就把碑举过头顶;然后借着吃蹑空草以后的

  本领,将身一纵,蹿在空中,稍是停当,才慢慢落下来。又走

  了两步,把断碑往前一扔放到地上。这时,只见多九公和林之

  洋走了过来,看到唐敖满嘴通红,就问怎么回事。唐敖把吃朱

  草的事说了。他俩也很高兴。看天色不早了,便说说笑笑地一

  齐回到船上来。上船以后,林之洋拿出三寸宽、五寸长的大米

  给船上的人看,大家都很惊讶。

  这时,人已到齐,船便启航了。

继续阅读: 3 君子国风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镜 花 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