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大人,你要知道没有证明,这些百姓那就是我大清的子民,贺大人这样滥用私刑,屈打成招,也不怕是到时候皇帝陛下怪罪么。”因为及时的制止了贺大人的行为,于成龙考虑到今后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这样的情况。所以,便下令‘没有经过证实的,凡是被抓捕的百姓不能用刑逼供。’
好在最后,终于是让那些被冤枉的百姓得到清白,而于青天这个名声,也被大家送给了于成龙。为官者,清廉,为民才是头上青天。
于成龙才福建的那些举动,使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自然也是有人找茬的,不过于成龙还是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被授任“卓异”。而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
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鄂赣交界的新州,在湖北期间,尽管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从最初在罗城开始,不论是后来的合州还是黄州,还是武昌府以及福建,于成龙前四十多年一直都是与一般百姓一样。
所以,即便是做官之后,于成龙也还是过得与一般百姓一样。但是,后来岁奉不多的于成龙还要接济比自己更加请困的百姓。以前有于刑氏在,于成龙还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后来于成龙虽然也是有人伺候,那也是马六这样的大老爷们。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而这些都是因为于成龙时不时接济百姓。随着于成龙官职越大,能够见到的百姓就是越多,知道的贫苦百姓就更加多了。所于成龙的岁奉不但是没有多余的,反而是皇帝赏赐的岁银,也是少了。
到了康熙十九年春,皇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为扼止直隶官员的奢侈腐化,于成龙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在直隶于成龙一直都是以屑糠杂米为粥,与仆共吃。而以前在合州以及黄州时,于成龙就算是住在府衙里,那也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在福建以及直隶两地,于成龙身为“治官之官”,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于成龙认为“国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政之本。”在黄州时,当年于成龙为了除掉黄州的盗贼,便在衣内缝制了布袋以此来保住自己身上的机密。升巡抚后仆人请去掉,他笑道:“此袋昔贮盗,今以贮奸贪不省之官吏,未可去也!”
于成龙新任直隶,即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这件事皇帝是知情的,此时已经是康熙二十年,直隶近在燕京,乃天子脚下。这也是为何,皇帝会将于成龙调任直隶的原因。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皇帝一向都是有所耳闻,但是皇帝身边缺少像于成龙这样一把钢刀。于成龙上任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二十一年春,皇帝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这算是皇帝直接向直隶的官员表示,自己是认同于成龙在直隶的所作所为。于是回到了直隶后,于成龙更是加紧对直隶的整顿。
因为在直隶的表现,深的圣心,皇帝一直将江南视作自己的心腹大患。江浙一带,一直都是汉人出将入仕的主要地方,近百年来江南一带多盐商富豪,也多文人。所以皇帝派于成龙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于成龙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不禁叹曰:“噫!吏治败坏如倒狂澜,何止时乎?”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多积弊,责令江南府县“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皇帝知道于成龙在江南的所做后,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对廉洁有为的人材,于成龙反对论资排辈,他对朝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提出异议,认为不利于吏治建设,造成“问其官则席不暇暖,问其职则整顿无心,势彼然也,”常常使“远大之辞,困于百里,深为可惜!”为此,他屡上疏推荐人材。如直隶通州知府于成龙(小于成龙)、江苏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较有作为的清廉官吏,由于他的举荐而受到皇帝的重用。
江南一带庐州书院从唐朝元贞年间到如今的康熙年间,千年下来庐州书院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的圣地。然而江南富庶所以多余钱,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
于成龙在江南一年,当时监考贡生发现这种陋习,于是下令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拟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毙之杖下”。
而除了江南的贪污案,于成龙还发现了庐州书院虽然是好,但是显然已经是成为了江南士族子弟读书的场所,于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于成龙下令兴办私塾。
即使是像罗城那样条件困难的地区,于成龙奏请皇帝后,他也很快办起学堂,并鼓励徭、壮子弟入学。因为战事结束不久,国库少银钱,于是于成龙他倡导地方绅仕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
而人有生老病死,又怎么真的会有什么万寿无疆呢。就是皇帝自己,只怕也是知道三呼万岁,也不过就是自欺欺人。
“于大人为官二十多年里,没有想到政绩倒是不错,果真不愧是父皇说的,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从清江浦到淮安府这一路上,因为是乘龙舟,所以三个皇子也就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却了解皇帝布置的任务。
大皇子与胤礽这个皇太子因为年长,所以已经是在御前行走了。当年于成龙在直隶惩治贪官这件事,两个人都是知道的。如今再看一遍,也就没有那么惊讶了。反而是三皇子胤祉,对于于成龙是佩服的。正是半成熟,半不知事的孩子对于清廉以及正义,往往是更加看重。
“看了于成龙的政绩,有什么要告诉朕的。”在龙舟上皇帝一面翻阅近日呈上的奏折,一面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三个儿子。结束了三藩之乱后,皇帝再转眼来看,儿子长大了自己也是步入了而立之年了。
再想一想自己早死的皇阿玛,玄烨想要能够好好的,将自己少年没有得到的父爱,也让自己的儿子们得到。虽然,这一份父爱因为各自的身份,君臣之间到底是有别而变得不再纯粹,但是玄烨还是想要做些什么。
“皇阿玛,儿臣以后要做一个像于大人那也的人,整治贪吏,除掉败坏我大清江山的蛀虫。”胤祉如今英雄气节,看着于成龙手起刀落便处置了贪官的方式,只觉得豪情万丈。
“胤祉在南书房,那可是要好好的听从太傅的教导了。”皇帝本意也无非就是想要让自己的儿子们,更多的了解官场罢了。本来自己是册立了皇太子,但是自己总是有那么多其它的儿子,皇位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但是王爷却不知是只有一个。
皇帝想要将自己其它的儿子,都栽培成与裕亲王福全一样的贤王,只有这样大清的江山才能使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六皇子怎么是自己一个人呢。伺候六皇子的奴才呢?”宜妃虽然是没有亲自抚养胤祺,但是也没有人阻拦是宜妃召见五皇子,见上一面。这一次宜妃与五皇子母子之间,因为许久没见面了,所以宜妃难免与五皇子说话时间有些久了。
没有想到宜妃因为五皇子离开,有些心中不顺便出了翊坤宫,结果宜妃没有想到自己会碰见身边没有奴才伺候的六皇子,这还了得。要知道,皇子身边就是奶娘就有四个,更别说伺候的奴才。
“参见宜妃娘娘,给宜妃娘娘请安。胤祚在南书房时,忘记了玉佩。”这算是一个解释了。只是宜妃却是不信的,皇子身边怎么可能就正好是一个奴才都没有了。如今德妃不在,若是六皇子出来事情,只怕到时候又是一番鸡飞狗跳。宜妃觉得,自己还是得做些什么事情。
“六皇子,如今德妃娘娘不在,这身边没有一个奴才伺候,本宫也是不放心的,正好本宫要去坤宁宫,不如六皇子与本宫一道去坤宁宫。”宜妃说的话,口气是不容推辞。“至于这里,本宫留下一个奴才替六皇子传话,六皇子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