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在世包青天
意点星动2017-10-19 17:053,275

  “回于大人,下官其实如今尚且自己都是不知道的。”于成龙此人削瘦,又是不苟言笑的。县令自己本来就是心虚,如今看着于成龙面无表情的样子,更是心中没有一点底气。“既然事已至此,只是在武昌府等待也是没有半点用处,本官就令县令去麻城吧。”

  “马六,四日之后你带着衙役前往麻城,速度要快。”于成龙要先去谈一谈虚实,看看这麻城究竟是有多少的暴乱分子。武昌府与麻城之间算不上是多远的,所以为了能够很好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于成龙要自己亲自上山。于成龙打算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然后让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

  百姓从来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安稳的日子,百姓总是被迫的跟从,被迫的做些自己不知道究竟是有什么意义,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的事情。于成龙这些年为官,实在是见过了太多这样的事情。愚昧无知是王朝掌权人需要百姓的样子,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更多的人反对自己。

  但是也是因为这样,无知的百姓也就成为别人玩弄的对象,然后最是无辜的人还是那群愚昧无知的百姓。兜兜转转,皇帝还是被自己的做法给害了。所以苍天因果,究竟是谁绕过了谁呢。

  “刘君浮是吧,本官是武昌府的知府于世龙。”于世龙穿着属于自己官品的官服,“于大人,就是从黄州到武昌府的那个于大人么。”于成龙这些年算是难得的清官了。宋朝开封府出了一个包青天后,世人最是喜欢向包拯这样的当官者。一心为了百姓,不畏权贵,三个能够先斩后奏的铡刀,更是深得民心。

  “于大人是好官,但是于大人一心忘记了大明王朝,这只怕就是不应该的了。再说,平西王也不过是如今先明白了,这鞑子就是鞑子。与咱们汉人始终是不一样的。”最终与刘君浮父子之间的谈话,还是没有一个最好的结果。但是于成龙去了麻城后,见过了那些所谓的要闹事的人后,很快就有不少人明白了自己这样做事不值得的。最终,事态很快趋于缓和。

  事情没有结果,刘家父子还没有死心,于成龙不甘心。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刘君孚山寨中,“于大人亲自来寒舍拜访,真的是蓬荜生辉啊。”刘君浮本身就是吴三桂手下的一个文官,虽然是不怎么有高官职,但是也是要比普通百姓要好。对于这几年崛起的于成龙,刘君浮是知道的。

  “哪里哪里,本官想,刘大人这一次到麻城,只怕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思吧。只是,刘大人真的就是能够放心,在麻城的七旬老母”。上一次谈判不成后,于成龙就很快的让人调查了刘君浮的身份。作为麻城人,刘君浮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只是除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因为当年吴三桂投降一世,觉得自己的儿子时候对不起刘家列祖列宗,于是从此以后再也不管自己的儿子。

  “于大人这是在威胁本官。”听见于成龙说到自己的老母,刘君浮也是一点不淡定了。“怎么会,本官说的是实话,刘大人本官如今驻守麻城的衙役有五百人,想必昨天刘大人就已经是知道了。那么刘大人真的以为,自己还是有胜算么。”于成龙这一招先礼后兵,用实力说话,刘君浮自己最后还是妥协了。

  十天之内,一场动乱顺利平息。同年八月暴乱又接踵而至,因为黄州形势危急所以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当初于成龙被调派武昌府,所以吴三桂的幕僚认为这些年黄州被于成龙治理的不错。那么粮食自然不少,于是便安排了细作乘黄州府空虚潜入。潜入黄州府的细作,用了三个月来游说黄州的当地豪绅起事。

  “高山大潮,烽火相望”,这一次的起事声势与范围大大超过在麻城的起事。吴三桂来势汹汹很多事情都是商议好的,而于成龙在黄州八年经营好的那些人脉,吴三桂用了三个月用重金将这些全部毁了一个干净。“大人黄州府只怕是保不住了,不如大人还是回武昌府吧。”所有人都觉得,吴三桂是早就准备充分了。黄州府已经是不可能再平静。

  但是于成龙不是这样认为的,“黄州多山林,同时黄州如今虽然是富裕,但是与襄阳以及岳州相比,根本就不算是什么。是,如今平西王是已经将黄州的那些乡绅以及富豪给收买了,但是也不要忘记了,事实上黄州本官呆了八年。”

  于是于成龙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和猎户主动进剿的策略。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于成龙却是是在百姓之间有很高的地位,若是如今的黄州只怕是换了一个人,那么最后黄州也只有丢的结果。

  于成龙能够知道黄州那个县,那个乡有些什么猎户,所以吴三桂那边虽然是数量上有优势,但是那些都是临时凭凑起来的。况且若是命都没有了,那就算是在有钱收买,结果还不是没有丝毫用处。但是于成龙这边不一样,这便是质量上的优势。这一次,谁胜谁劣,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了。

  于成龙担任指挥的同时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这样能够在精神上鼓励百姓,与百姓是真的同甘共苦的父母官,才能团结人心。最后,大获全胜的结局也是自然地。

  平息暴乱时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就像是在麻城一样,这一次的暴乱时间也是不长,二十余天内暴乱结束,这件事自然是上报了皇帝。皇帝下令让湖广总督对于世龙进行嘉奖,湖广总督蔡毓荣将这件事列为了一件大事,让其它的知府向于世龙学习。

  在蔡毓荣的手下做了五年的武昌知府后,因为耿精忠当年叛乱,自然镇守福建这样的大事。需要皇帝的心腹以及信得过的人去做,所以想到于成龙这些年的表现,康熙十七年,皇帝把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因为爆发了三藩之乱,于成龙的三个儿子出仕本身也没有,所有于成龙最后让自己的儿子带着老妻回了山西老家。

  于成龙不知道自己若是将老妻留在身边,是不是能够保住她的性命,当时情况危急,于是这一次上任于成龙就像是顺治年间,第一次上任一样,身边除了师爷就是护送的衙役。于成龙孑然一身,就这样前往福建。

  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福建泉州以及厦门福州一带,因为明末以及三藩之乱,一直都是郑氏的根据地。尤其是泉州,乃郑氏的百年之地。平定了三藩之后,皇帝自然是要准备收复澎湖诸岛。所以朝廷为对付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

  要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郑氏所需要的物资全部都是依靠福建供给的。也是因为这样,所以为了逼迫郑氏投降,就有了海禁这一政策。凡是沿海而居的百姓,全部退行三十里内。只是近年连年兵祸,民不聊生,本来就是靠海吃饭的百姓,离开了海已经没有生存的根本了。

  朝廷的赈灾粮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不少的渔民实在是毫无办法,也只能是偷偷地去海中,找些吃的来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而整个福建因为怕真的是出了事,被皇帝怪罪。但凡是在海边去的,不问缘由全部以“通海”罪名抓起来。

  这个时候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对于福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此时怕是有蹊跷,怎么就连是妇孺这样的,都能是通海呢。”拿着案宗于成龙找到了布政司,于成龙对着布政司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件事你若是真的想要知道真实的情况,于老弟,只怕最后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找答案。”布政司最后,还是只给于成龙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出来,于成龙并没有真的就是得到最好的结果,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于大人,这些都是旧案,若是再次重审,只怕是不怎么好吧。”于成龙才不管自己下属劝阻自己的话,在于成龙看来此事必然是有蹊跷的。“你愁眉苦脸的做什么,就算是于成龙查了旧案又怎么样呢。本来这件事就不是你做的,就算是查了也是查不到你头上。安心就是,况且于成龙这样可使会得罪不少人的。”

  于成龙坚决主张重审,跟随了于成龙十多年的师爷,想着或许这是总督以及皇帝的意思,毕竟禁海令真的就是皇帝亲自下令的。“这件事,于大人要小心谨慎,毕竟这是事关陛下。若是真的是弄虚作假,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与陛下有牵扯不是。”

  ‘若是陛下真的就是知道了,我这也是为民除害,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而不是所谓的,只是奉命行事。’在于世龙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于世龙这一举动,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期间甚至还是差点就导致了不少百姓枉死。

继续阅读:第120章 在世包青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孝昭皇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