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南巡后经过的第一个大的府县,只怕也就是齐鲁之地的济南府了。而因为有皇妃随行,皇帝虽然是南巡为了国家大事,但是此时也是要顾忌后妃的感受。所以在济南府皇帝并没有像以往那般仓促的赶路,而是在济南府休整了五日。
“贵妃娘娘,你说这趵突泉和珍珠泉是不是能够但当的起陛下的题词。”皇帝第一日赏了济南府的名胜趵突泉后,便题词激湍、清漪。当日皇妃们在济南府的驿馆休息,皇帝谈论朝事,后妃自然是要回避的。
因此虽然是几个人都知道了皇帝题词了,却也是没有见过这趵突泉是什么样子的。“陛下既然已经是金口玉言了,自然这两口泉水是能够胜任的。本宫不知道你们为何非要是为了这些琐碎争执不休。”
这些日子,虽然是能够欣赏着沿岸的美景,但是贤贵妃心中是焦急的,这离京也是有半个月了,几个贵人或许是知道贤贵妃是个温柔的人,不会与自己计较那么多,所以便有些得寸进尺了。现在贤贵妃发火,自然是应该要惶恐。
“贵妃娘娘说的是,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小事,因此也不必为了小事耽误了这良辰美景。”惠妃年纪比皇后甚至是还要大一些,在皇宫里也是老资格了。虽然是厌烦了不懂规矩的贵人,但是在贤贵妃面前也是一直收敛忍耐。
此刻看见贵妃不悦,自然是少不得要上前来打圆场。
“臣妾知错,以后定然是不会再犯。”最终这件事还是就这样被揭过去了,“行了,都各自是散开吧。趵突泉既然是济南府的一景,你们也不必在本宫面前拘着。”
皇帝将皇妃们留在了济南府,自己十日到泰山,登泰山极顶。泰山自古就是皇帝祭祀天地所用的,从秦始皇到明朝崇祯皇帝,贤明的仁君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登上泰山顶,拜祭上天祈求国泰民安。
皇帝登上泰山后,亲自到孔子小天下处,书写‘普照乾坤’,又到东岳庙,亲祀泰山之神。之后皇帝便在泰山顶休憩了一晚,第二日下泰山。皇帝下了泰山后,正好是第五日。待在济南府的后妃们等到了皇帝,然后随着皇帝继续南行。
十月十八日皇帝的仪仗就到达当时的治河重镇宿迁,黄河泛滥因为改道之后更加猖獗。三藩之时,因为黄河决堤,皇帝不得不下令工部为了巩固河堤而相处最好的治河办法,但是因为黄河泛滥只能是缓慢着来,最后还是不得不小心谨慎,工部也不敢拿黄河下数万百姓的性命做赌注。
此次南巡皇帝就特意令人,将治河道的重要府县安排成南巡的路线,十月十九日,皇帝自宿迁至桃源县。在宿迁提督的带领下,皇帝视察黄河北岸一百八十里的各处险要工程,驻众兴集。“黄河之患,千百年尚未得到解决,胤礽,这件事是治国的大事。你且要记住,黄河若是泛滥,不利江山社稷。”
皇太子,大皇子以及三皇子全部跟随在皇帝身边,听从皇帝对于河务治理的看法。
“陛下还是避一避吧,上游水患湍急,本来往年黄河的河水涨水是在九月,到了如今已经是不再有水患。可是今年,不但是时间变了,只怕上一次修理好的河堤,还得再加固啊。”
没有人预料到,皇帝亲自视察会遇上黄河大水。“朕乃天子,难得朕还有避让的道理么。既然是如此,正好朕也是应该见见这黄河水究竟是如何。”
众人劝阻不成,十月二十日,皇帝带着三个皇子在侍卫的护卫下幸临清口。在河道总督靳辅的陪同下,步行阅视黄河堤坝十余里,虽然泥泞没膝,亦不辞其艰。
他还登上天妃闸,亲自勘察水情,结果黄河水患湍急。
“若是将堤坝改为草坝,这河水之患又该如何。”
“当初于成龙已经提过,微臣在此地已经是试过,虽然是有效,但是却不是最好。不过,可行。”
“既然如此,便着手安排整改吧。”
于是皇帝命河坝改为草坝,另设七里、太平二闸,以分水势。
皇帝面谕靳辅:“朕向来留心河务,每在宫中细览河防诸书及尔历年所进河图与险工决口诸地名,时加探讨。虽知险工修筑之难,未曾亲历河工,其河势之汹涌泛漫,堤岸之远近高下,不能了然。今详勘地势,相度形势,如肖家渡、九里岗、崔家镇……一带,皆吃紧迎溜之处,甚为危险,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
皇帝手下有两位是治理河务的能臣,一个是如今的河务总督靳辅,另一个是当今的江宁巡抚于成龙。皇帝手下如今有两个叫于成龙的能臣,一个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而小于成龙就是从小随其父治理河务的人。
担任两江总督的于成龙死于任上,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于成龙一生为官清廉,乃当世的张居正不为过。”得知于成龙死,皇帝亲自为其撰写碑文,不但如此皇帝追封于成龙为太子太保。虽然只是一个虚位,但是这是皇帝对于于成龙极高的评价。
两江总督,朝廷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皖赣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可以说,于成龙的官职已经是到成为了众人艳羡的地步。
然而,早些年于成龙却是一个郁郁不得志之辈,于成龙大器晚成。作为家中的次子,于成龙出生不久后,母亲就过世了。虽然是如此,但是于成龙任然是从小就刻苦用过的专研功课,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
于成龙性格耿直,为人是非黑白分明。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只是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会试之后,于成龙也算是榜中有名。但是在看见了官吏贪 污 受 贿风气猖獗之后,就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中。在家中,于成龙自己虽然是有心仕途,但是奈何世道不允许。
于是便娶妻生子,等待时机。顺治四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官学学习了四年,但顺治八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再次名落孙山,这年他已经早早的过了而立之年。
顺治十一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又正逢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时间和精力参加科举。
顺治十五年,于父病故。这一次后,于成龙就真的是成为了无父无母之人。三年之后,出了孝期的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于成龙,对于出仕任然是丝毫不放弃。
“北溟,你想过没有或许你是真的一点都是不适合做官呢。”看着于成龙要反驳自己,张叁示意于成龙听自己把话说完。
“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是,却是由不少的人事大器晚成的,但是北溟你想过没有,如今你已经是这般年纪,人生有几个不惑之年呢。你若是离家了,你让孩子和弟妹怎办?”
“弟妹一介妇人,一直跟着你吃苦也就算了,弟妹也是毫无怨言。为你于家操持家务,教养孩子,孝顺爹娘。可是如今你一走,将自己的寡母和妻儿留在家中受苦,这可是大丈夫所为?”
“兄长你何需劝我,如今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如今的朝野,正是用人的时候,我相信以我的能力,定然是能够得到皇帝的任用。”
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于成龙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要知道罗城县除了荒凉之外,便是风土人情的蛮横。
把罗城县说成是蛮夷之地也是不为过的,此地的百姓不单单是无根无叶之徒,还一贯的喜好打家劫舍。是以罗城县方圆百里,都是荒无人烟。从京师接到皇帝的册令到罗城县,于成龙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哎,我说你就是新来的罗城县县令是吧。知道这儿的规矩不。”一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就在罗城县城门口,拦住了骑着老马的于成龙。于成龙已经是过了不惑之年,自然是也身子不如以前了。本来于家就是贫苦人家,于成龙两袖清风可以说也是一点不差。
“我说,你这个县令怎么这么寒酸呢。当官当成了你这样,倒也是真的没有半点出息。”于成龙以前就是庄稼汉,所以也没有那么多当官的傲气。那大汉看着于成龙消瘦的样子,没有以往的县令那般的肥头大耳,倒也是觉得这个县令或许是还行吧。
最后这个大汉还是歇了要整治于成龙的心思,“罢了罢了看起来你也是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你就随着我进县城吧,我叫罗三,家里行三。不知道县官大人怎么称呼。”凡是落草为寇的人,只怕也是有那么三分的痞气。所以跟着于成龙一起的师爷,心中是一点对于这莽汉的好感也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