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账本
意点星动2017-10-19 17:053,461

  但是,到底张府还是冷清了。再说太原知府心中放心之后,便撤走了在张府四周监视的人,知道几乎是每有一个月,张杨都会与陈廷敬通信后。

  大家是更加放心了,所以作为代州知府的张杨,得到了三千两得白银。实在是不是少数了,这些银子是用来嘉奖,张杨的识时务。

  “看吧,这一次我也是不得不再次叨唠了老弟。”给张杨送银子的,依旧还是萧大人。虽然萧大人不是与大家同流合污,可是到底也是清白不到何处。

  “罢了罢了,我收下便是,怎么能够让大人难做呢。”张杨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虽然不该隐瞒萧大人,但是张杨也实在不愿意多一个人知道这件事。

  张府的奴才到达京师后,终于找大了陈府,已经是康熙二十三年的十二月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是回京了,而因为陈廷敬十分忙碌,所以收到账簿再翻看。

  那是已经是元旦沐休之日了,皇帝已经是罢笔,作为皇帝老师就算是再得皇帝信任,陈廷敬也绝对不会拿着这样的事情去打扰皇帝。

  所以,好不容易是到了新一年,而又有上一年年末工部尚书要求出钱一案。这一次,陈廷敬是有备而来。皇帝就算是想要搁置,都是极其不易的。

  而陈廷敬在上奏之前,也就是收到了账簿的第二日,提笔再次给自己的门生写了一封信。“账簿,为师已经收到,自己在代州要小心谨慎。

  至于直隶的夫人,为师会派人前往,再一次交代好。当务之急,是要看顾好你自己才是,切记切记。”

  因为是用了特定的形式来观看,所以这样一封信,依旧还是看起来与以前的家书是没有什么区别。

  一样的是探讨著书这件事,一样是叮嘱以及老师对于自己弟子的关心,“从来不知道,原来和陈太傅还是一个如此关怀学生的老师。”

  直到,陈廷敬与索额图私下接触之前,崞县受晖案,还是一件真正的秘密。因为处置得当,百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皇帝就算是觉得三十万两白银过多,但是事情没有什么坏处,皇帝也没有追究。直到,第一次上朝之后陈廷敬在百官面前上奏。

  皇帝本来就已经是知道,虽然碍于畅春园依旧还是在修建,想要将这件事压下来。可是皇帝之后翻看了账簿后,当真是十二万两不翼而飞。

  而工部尚书,如今给自己重建畅春园的萨姆哈独得七万两。皇帝不知道这七万两萨穆哈是用来做了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皇帝深思。

  若是修建畅春园,萨穆哈再挪走自己十四万两呢?若是以后更多的白银呢?皇帝甚至到了最后,已经不敢相信,贪污舞弊已经如此严重。

  最后皇帝也只能是默许,默许陈廷敬当着满朝文武,将萨穆哈的陋行给说出来。

  “陛下,工部尚书,如今弃百姓于不顾,这根本就是动摇国之根本啊。大清江山若是被此等败类所容许,那么如何能够不效仿前朝以及洪武年间蓝玉民之案。”

  这一下一旦是牵扯到了洪武年间的旧事,事情就更加严重了。洪武皇帝朱元璋,当初就是借着贪污案,罢黜了丞相。

  此后,历朝历代都是极其的小心,就是怕皇帝会再次演变一次洪武旧案出来。罢黜了丞相后,皇帝设立锦衣卫这在明朝末年,与宦官擅权一样可恶。

  “臣附议,臣愚以为这件事需交给大理寺严查,若是真有此时,当严查不怠。贪污,乃重罪是动摇江山社稷。”

  索额图能看见明珠的党羽被皇帝处置,自然就是心中欢喜的。所以,落井下石这样的事情,索额图早已不是第一次做。

  如今虽然是不怎么用了,但是用起来依旧还是得心应手的。

  “简直是岂有此理,这件事,朕交于大理寺严查,大理寺卿何在。”

  皇帝虽然是没有往大臣头上摔奏折,但是跪在地上的如今工部尚书,实在是吓得不轻。这件事,已经是过去了整整一年,如今被人爆出来。

  如何不让工部尚书震惊,本来以为已经是摆平的事情。可是如今正是皇帝准备修建园林,又准备处置江南之事的时候。

  萨穆哈已经是能够预料到,自己只怕是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而明珠在看见陈廷敬出手后,在观望皇帝的语气已经声音,便知道皇帝是真的动怒了,因此皇帝也就不再打算是与陈廷敬争执、

  最后明珠甚至,不再指示自己的盟友一起出来给萨穆哈洗刷冤屈。因为知道就算是做了,也是无用,最后明珠也就不再浪费时间了。

  皇帝将彻查工部尚书一案交给了大理寺,大理寺临危受命。虽然并不是没处理过这样的事情,可是就是因为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有什么结果。

  大理寺卿如今是一脸皱巴巴的走出了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就跟霜打过的茄子一样。虽然是如此,但是依旧还是只能听从,皇帝的命令。

  不过虽然皇帝是下令大理寺主办,但是一向是遇见像是这样的牵涉朝堂一品要员的案件,都是大理寺与刑部以及都察院一起进行三司会审的。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明洪武十五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以方便其行事。

  因为是考虑到明代都察院职权太过,皇帝担心以后不能加以约束,是以顺治皇帝登基后,摄政王多尔衮听从建议。

  虽然是明制清代,就像是汉承秦制,萧随曹规。只不过,多尔衮依旧还是将大理寺与刑部三司会审这件事给贯彻到底。

  清初仿明制,于崇德元年五月设立都察院。太宗皇帝皇太极下谕:“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

  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待到顺治皇帝,又在初年规定。

  “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百官有奸贪污绩,亦得据实纠弹。”

  之后建立的都察院初设承政一人,左右参政各两人。顺治元年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到了顺治三年规定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两人人。

  顺治五年再改后,则定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右都御史,为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都不设专员。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

  都察院除监察政治得失外,具体担负的职责乃,参预九卿一起议奏折。凡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公同审断。

  稽察各级衙门、官吏办事的优劣,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及封驳事,监察乡试、会试、殿试,巡视各营等事务。

  都察院的内部机构,设有直接为堂官办事的九房一库,各房库共设经承二十余人。

  其中印房一人,吏房三人,户房三人,礼房两人人,兵房三人,刑房四人,工房三人,火房两人,本房两人,以及架阁库一人。

  分理堂官交办的各有关事务及管理伙食、保管档案等事。其下办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

  司务厅,顺治元年设满司务一人,之后改革便满、汉各一人为正六品。承办科道差事、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

  都事厅:顺治元年设满都事2人,汉都事1人,负责承办缮本及满官册籍。

  设立督查这样已经是延续了好些年,历朝历代都是明白,监察是多么的重要。只不过,这样的监察不比以前,皇帝尚且没有将御史台取缔时。

  御史台位列三公,而不是如今的大理寺位列九卿。位列三公的御史台,是以监督皇帝,规劝皇帝为主要职责。只不过,虽然皇权的集中。

  御史台已经是渐渐失去以往,规劝帝王,甚至是左右帝王的能力。如今的一切,若是要说还有什么事真的能够左右皇帝的。

  要数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吧,这是满洲皇族内能够世袭罔替的亲王们,对于皇帝决策进行商议或者是反对的,拥有制衡皇帝的会议。

  “哎,这陈大人早不说,晚不说,如今眼看着是畅春园已经是快要竣工了,如何可好弹劾上了。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么。”

  都察院乃监督各省的贪墨之事,如今虽然是没有说涉及何地,但是在京师的都察院御史,一样是呜呼哀哉。

  “行了,这件事小心行事吧。工部尚书与明珠走的近,只怕明日我的大理寺,就会被明珠的人走一遭。”

  如今吏部尚书就是纳兰明珠,皇帝也是分明知道一旦是要审问萨穆哈,就会必定与吏部协调。这样一来,不知道这结果要猴年马月,才能得到。

  “罢了,我看陈廷敬的架势,似乎是真的抓到把柄了。你没瞧见,国舅爷已经是附议了。”在朝堂上,若是能够专心的观察文官以及武将。

  在很多时候,是能够得到不少的,自己以前是从来不知的消息。况且,如今还没有一个皇子牵扯到前朝之中,就已经是如此混乱。

  “就算是吏部尚书想要插一手,只怕国舅爷也是不会甘心的。既然是这样,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要刻意去关心吏部,就这样吧。”

继续阅读:第141章 共同审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孝昭皇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