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看来果真富庶京师不如江南啊。”玄烨以为自己三年前处置了一批人,怎么着也该是让自己安静五六年。
如今才不过三年,江南科场舞弊居然再一次发生。
康熙二十三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这本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徐乾学在玄烨身边还算是有本事。
不过玄烨一看会试及第,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
毕竟,会试之后那就是殿试了。能够会试中榜的,怎么说也应该是文采不错的。可是,结果却令皇帝大失所望。
既然是胡乱平凑的文章,自然是毫无逻辑可言,更不要说申论策论这些东西。
玄烨觉得这一次的科举,里面大有文章。于是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自然是能够查出买卖舞弊之事。
不查也就罢了,这一查看,整个江南的科场已经是乌烟瘴气,三省考官沆瀣一气。买卖试题已经是小事,买官鬻爵才是最终结果。
“呵,当真是好的不能再好啊。朕远居京师,于是尔等便以为朕是有眼无珠的瞎子是吧。”皇帝再乾清宫大动肝火,吏部尚书明珠首当其冲被皇帝责骂。
也是因为江南实在是不成样子,皇帝决心南巡江南。
“这三省的监考,一并由都察院与大理寺彻查。”本来都察院在各省都是设置了御史,就是为了监察贪污舞弊。
结果事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是更加的嚣张。
皇帝对于三省的都察院信不过,于是大理寺便连夜前往江南科场。
先是携带皇帝圣旨,将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最后大理寺在江南查出,徐家子弟名不副实,最后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
作为玄烨将之与明珠索额图一并当作是心腹的徐乾学,皇帝心中是寄予厚望的。
作为与前朝大儒顾炎武,有着深厚渊源于亲缘的徐乾学,实在是皇帝安抚文人最好的棋子。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自幼聪明,八岁能文。顺治七年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年二十。
顺治十一年徐乾学进入太学,这就是为进入官场打下基础。康熙九年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作为顾炎武的外甥,在顾炎武久居江南苏州府不愿意致仕为大清效力。如今能够有徐乾学成为皇帝身旁的红人,这对于大清在百姓之间尤其是士子之间的名望,是极其有帮助的。
虽然徐乾学算得上是大器晚成,毕竟康熙九年才参加科举被皇帝选为进士三甲,实在是算不上一个多才的。
不过,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
徐乾学与顾炎武都是苏州府昆山的人才,再加上徐家两门进士。于是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
而得到两朝皇帝看重的徐三兄弟,三兄弟在初初入仕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毕竟徐家当真是不如,作为舅父的顾炎武有资本。
相比较于晚期入职的徐乾学以及徐秉义,作为徐家老二的徐元文,才是清宫大内令徐乾学这个大哥,能够在皇帝跟前步步高升的原因。
康熙十一年,徐乾学作为会试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这样的事情,对于别人来说,一定是不能实现的。
但是徐乾学不一样,此时作为顺治皇帝时期状元的徐元文,已经是内阁学士,任职礼部。得到皇帝信任的徐元文,能够为哥哥的仕途保驾护航,也没有什么。
更何况,顾炎武一心想着南明,皇帝为了江南士族,以及江南的科场。就算是多征调些徐家人,也是没有什么。
“如今,大清能够任用的人才不多,尤其是江南一带。作为昆山人,徐家能够为朕所用,那就算是国子监祭酒,朕也是给得起。”
有顾炎武这个前朝名仕,以及徐元文这个,顺治皇帝亲赐蟒袍穿花翎打马御街的兄弟,徐乾学能够得到皇帝重视不意外。
而徐乾学也并非是真的无用之辈,至少徐乾学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徐乾学的慧眼识才,最终让韩菼夺魁,成为状元。
而也是因为这些,对于韩菼有知遇之恩的徐乾学,更是能够令其成为自己的嫡系。
韩菼中状元,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康熙十三年起,朝堂上对于是否撤三藩,一直都是议论纷纷。
“这韩菼,倒是策论深的朕心。可见,徐家倒也算是知趣的。只不过,不知道徐家所求又是什么。”
作为皇帝,玄烨是要打定主意将吴三桂这个平西王撤藩的。可是以索额图等人为首的大臣,觉得撤藩就是逼吴三桂造反。
大清安定不足二十年,如今正是应该修生养息的时候。国库空虚,无可用之兵以及将帅之才,皇帝的决定朝中是反对居多。
反而是作为殿试的韩菼因为一篇策论,得到了皇帝的注意,于是状元郎就这样来了。
皇帝需要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这边,支持自己的决定。而韩菼正好就是,皇帝联系徐家的一个媒介。
皇帝需要有人能够将江南一带的氏族,拉拢到大清这边。而徐家,不论是徐乾学还是徐元文,都是态度暧昧。
而也是因为徐乾学提拔韩菼的此举,使科举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不过是科场上,士子为了讨好考官的讯息。
因为有了徐家的作用,皇帝能够得以从江南的泥潭之中挣扎出来。也是因此,三藩之乱在康熙十五年有了转机。在康熙十六年,形式彻底的逆袭。
故而在徐乾学监考,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对于这件事,皇帝都是宽大处理。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仅仅被降一级调用。
玄烨对于徐家宽容,康熙十四年,徐乾学捐复原官。不但是官复原职,三个月后玄烨将其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不过,因为皇帝需要徐家人能够亲自前往江南,将皇室与江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正好不久,徐乾学的双亲先后去世,其上奏皇帝请求丁忧回昆山。
“百善孝为先,如今我回老家,向陛下请辞,圣上一向孝顺太皇太后,我的把握是很大的。”
皇帝希望徐家能够安抚江南的氏族,而作为江南士族的一员,徐乾学以及徐元文,都是向着如何联合其它人,从皇帝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
而这一次,回到昆山说是守孝。但是徐乾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替皇帝拉拢江南商贩以及乡绅。但是,暗中徐乾学还有自己的盘算。
从江南丁忧开始,来往于江南与京师的商道马贩,总是能够将徐府在两地的消息传递开。
“江南士子入仕,陛下答应了。但是,每年的粮食从五十万石,增加到八十万。”得到这消息,徐乾学知道,自己应该准备回京师了。
康熙十五年,徐乾学在翰林院的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
毕竟是要丁忧父丧,自然就要有个样子。而皇帝不希望,京师的消息,流传出去太多。
于是其著书理学,徐乾学闭门不出。为了《读礼通考》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
“如今吴三桂已死,耿精忠投降,尚之信虽然是在广西想要称王称霸。可是也是穷途末路。江南之地,陛下只怕是不能容忍了。”
徐元文与自己的大哥商量着,“徐家需要表个态,这是南边的要求。”
“这个是自然,只是要如何表态,才能不让帝王忌惮,实在是难啊。”徐秉义想着对策,可是却束手无策。
“韩菼之母乐丧,按礼应该是回乡丁忧六年不是。毕竟如今算是失双亲。”想到这一点,徐乾学觉得自己看见了希望。
当年徐家丧亲,徐乾学因为皇帝的缘故,所以回京师之后,便以著书守孝。可是如今皇帝眼看着三藩就要结束,徐家与江南士族算计这件事
皇帝还是要打算清算了,虽然徐元文已经十分识趣的,为父母守孝三年。
“只是,若是这般,陛下会不会觉得这是徐家在威胁他。”对于皇帝,如今跟随在皇帝身边越久,徐秉义就知道当今圣上可不浅龙。
“不会,皇帝只怕也是乐意的。”徐元文赞同自己大哥的提议,皇帝如今有心要提拔非江南以外的人入仕。
如今,乞官回家,算是给皇帝腾位置。
“韩兄,为了共同的利益,实在是委屈韩兄了。”韩菼的让步,是几家人共同希望的结果。
“哪里,能够如此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韩菼丁忧回乡,而徐元文也到了该归京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十八年二月,徐元文丧服尚未满,康熙皇帝的圣旨就到了。皇帝诏令他出任《明史》监修总裁官。
作为编修《明史》之人,徐元文虽然是著书期间不能结交同僚。这已经皇帝对于韩菼归乡的一种表示,对于徐家三兄弟的识趣,皇帝很满意。
从江南启程到京师,徐元文他到任后,上书皇帝请求征购民间遗书文献,同时推荐李清、黄宗羲、曹溶、汪懋麟、万言等共同编纂。
只是考虑到黄宗羲的身份,吏部没有批准。最后,是康熙皇帝下诏批准了他的建议,但因李清、黄宗羲、曹溶三人年事已高,没能参编。
编书理学不满一年,皇帝提拔了自己想要提拔的人后。
康熙十九年,徐元文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经筵讲官。
受命任职那天,他到乾清门谢恩,康熙皇帝降旨嘉奖他从前的筵席讲解之功,赐给他手迹三幅,其中一幅写的是“鸢飞鱼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