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任知悦回到宾馆。
以色列之行的最后两天,将留给耶路撒冷。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赶路,所以任知悦连夜收拾行李。直忙到筋疲力尽,洗了澡,这才惬意地躺到床上。
她翻看完白天拍的照片,看看时间,已快深夜十一点,她仍无睡意,于是又借着酒店wifi,随意在网上冲冲浪。
不经意间,一条新闻标题映入眼帘——滨城率团赴以色列开展科技交流与经贸考察。
滨城!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亲切的字眼,她不禁一骨碌爬起来,点开标题细读,简讯内容是这样的:
12号到18号,滨城省委书记路建华率领省党政及企业代表团,在以色列进行了科技交流与经贸考察。代表团拜访了Better Place电动汽车公司、伊斯卡金属切削集团、曼腾高科技园,考察了欧法拉水处理公司的环保示范项目,并会见了以色列工业经贸和劳动部部长。
参加此次调研考察的除了省领导、企业代表,还有滨城科技大学等学府的中科院院士和青年科学家,访问期间,他们将与希伯来大学的著名学者进行交流。
滨城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家。
知悦读到这两组字,心中一动。
她邱听珞诗说过,文嘉诚因为在本专业的突出成绩,获得过滨城省青年科学家奖及省青年科技奖。
会不会,他也在考察团中?看看他们访问的时间,也正是她在以色列旅游的时间。但,哪有那么巧的事儿呢?
任知悦想着,下意识地摸了摸项链,那小手掌在她白皙的颈项间晃动起来,发出幽蓝深邃的光。
终于来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土地是贫瘠的,景色也显得苍凉。
但是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让她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圣城,连阳光,似乎都有净化心灵的力量。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有多少人为物质你死我活,而耶路撒冷,却因精神之战几度被血洗毁灭。而今,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里共处,不计其数的人们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赶来,寻求精神的家园。
耶路撒冷的橄榄山,海拔808米,周围橄榄木茂密葱绿。
任知悦在山顶迎风而立,眺望耶路撒冷城。
人是多么奇怪的生物!人世间充满不可思议的矛盾、荒唐,却又相依相存,平衡融合。
矛盾冲突,源于个体与外部世界不能和解;而要与外部世界和解,则要在内心先和自己达成和解。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人们常常忽视,在个性之外,他们有更多的共性。所以,常怀悲悯之心,理解才能宽容,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
任知悦这样想着,信步走下山来。
最后一站,她们去了哭墙。
哭墙,是古代犹太国圣殿护墙的一段遗址,长五十多米,高近二十米,全由大石块垒成。这座墙是犹太人心中的第一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只要回到耶路撒冷,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祈祷,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任知悦一行人来到哭墙时,只见广场上人流涌动。哭墙前,挤满了朝圣的人群。其中大多是穿戴着传统黑衣黑礼帽的犹太人,肃立在哭墙前,双手抚墙,默默祈祷,有的甚至长跪在地哀哀啜泣。
历经千年风雨和无数次抚摸,哭墙的石头光滑泛光,而墙壁的大大小小的石缝间,早已被无数写着祈祷、祝愿字句的纸条塞得满满。
入乡随俗。更何况,这样虔诚的气氛中,谁能不受感染、无动于衷?
任知悦取出纸笔,想了想,写下一句:愿我所爱的人,平安幸福。
她将纸条折成一只小小千纸鹤,费力地找到一个石缝,塞了进去。然后,双手合十,闭上双眼,默默祈祷。
愿我所爱的人,平安幸福。
祈祷的那一刻,一张张面容在她脑海闪过:父亲、母亲、邱珞诗、宋映可,还有,文嘉诚。
做完这一切,她又在哭墙前了流连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任知悦看看表,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她最后看一眼这个神圣的地方,便折回身,往外走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哭墙的四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此时又像潮水一样渐渐退去,他们都将踏上各自的归程,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任知悦顺着人流,慢慢往外走。
在不远处的广场一隅,她看到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有传统着装的犹太人,也有不少是中国人,他们谈笑风生,十分引人注目。
在这里遇见同胞,任知悦自然多留意了几眼。
忽然,一个身影,一个在她心中千万遍浮现过的身影,凸显在那一群人中。
她蓦地停下脚步,凝神定睛去看。
如果人的一生都会有那么一两次奇迹发生,那么任知悦相信,她一生的奇迹,已经用光了。
那身影正是文嘉诚,他站在一群人中,挺拔潇洒,卓尔不群。
而此时,文嘉诚似乎也看到了她,他楞了一下,随即向她挥了挥手,又和身边人打了个招呼,便微笑着、大踏步朝她走来。
天旋地转。
任知悦已不能呼吸,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下来,只留她独自伫立在广场的中心。
几秒种后,邱珞诗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
“知悦,告诉他,你爱他,很爱他,永远也别错过,一个值得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