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和发掘这种潜能。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人40岁之后得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套用这句名言,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在35岁之前要对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负责!”人的智慧需要不断培养,才会成熟;人的思维,需要不断锻炼,才会灵活。尤其是在35岁之前,多动脑筋和勤于思考,绝对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天资并没有大的差别,如同马克思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用脑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一样,勤于用脑可以使大脑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得好:“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因此,我们要注意养成凡事都要用脑筋想一想、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满足于接受与记诵现成的结论。只有这样,脑子才能越用越灵。
人类的大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连接它们的间脑、中脑和延髓构成。大脑还特别区分出旧皮质和新皮质。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身上没有的高度的智慧,正是靠大脑表面非常发达的新皮质控制的。人的智力之所以越来越发达,正是长期实践,不断用脑思索的结果。
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比如学外语,人们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第四门就容易多了。头脑的好坏,决非是天生的,主要看你后天如何利用它。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长期善于用脑思索的人。
我们要开发潜在的智力,利用更多的脑细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用新的知识和信息去刺激脑细胞。例如读书、看报或注意听别人的谈话,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勤于思索,多问“为什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保持灵活的头脑大有裨益。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指出:生命在于脑运动。研究表明,一个人从10岁开始,每10年大约有10%控制高级思维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但这不要紧,如果坚持用脑和注意脑营养的补充,每天又有新的细胞产生,而且新生的细胞比死亡的细胞还要多。
日本科学家曾对200名20~80岁的健康人进行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用脑的人到60岁时,思维能力仍然像30岁那样敏捷;而那些三四十岁就不愿动脑的人,脑力便加速退化。美国科学家做了另一项实验,把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组:自觉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初期结果是: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三年后,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还健在;思维迟钝组的死亡率是125%;而受人监督组有375%已经死亡。
由此可见,勤于思考不仅是保持头脑灵活的有效方法,也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
头脑只有处于时刻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才能克服思维的阻塞,保持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构想某一物体尽可能多的用途来训练自己的开阔思路。比如,在两分钟内写出尽量多的纸的用途、汽车的用途、煤的用途、土的用途……。当你在思考每一种东西的多种用途时,就是在尽力扩展你的思维,不断增加思考的角度和思路的数量,长此以往,你就会形成从多方面、开阔的视野上去把握对象的思维能力。而且当你了解到别人列举出了你所未曾想到的用途时,无疑会给你某种开阔性的启示。于是,不知不觉中,你便掌握了开阔思路的新技法。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想保持头脑灵活,必须掌握一定的诀窍,主要包括:
1经常用脑
思考对大脑来说,如机器运转,不思考的大脑就会像久停的机器一样锈蚀。研究证明,人脑智能远未完全被开发出来。经常用脑无疑是开发智能的良方,多阅读多提问,能促进脑细胞更好地新陈代谢,提高思考和记忆力。
2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
灵感活跃于知识的“联系网”中,开拓知识领域能够产生灵感的机遇。
实践证明: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知识面窄和缺乏实际经验的人,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见解。这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素材。
3学会信息筛选
人脑可贮存上亿条信息。如此多的信息如不加以筛选,必将互相干扰,影响思考效率。每天都应该对进入脑中的信息做一次回忆整理,分清主次,对主要信息可用脑力去思考并进行记忆,对次要信息则可以不做强化记忆。
4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各细胞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当思考研究每一问题时间过长时,人往往会感到疲劳,效率会下降。这时可转换一下思考内容,或者去阅读一下图书资料。这样有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当脑力工作疲劳时,可换成一些体力劳动和娱乐活动,这样可使紧张的脑神经松弛下来。
5进行体质投资
高效率的脑力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身体作保证。思考中脑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高,体质差的人吸收氧的能力低,常常大脑供氧不足。因此思考时间长了就会头晕。如此说来,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对健脑补神都是很重要的。在主食中增加蛋白质、葡萄糖、卵磷脂类食品对大脑很有益处。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补养大脑的方法。
6努力使自己经常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灵感喜欢在清醒轻松时光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是获得灵感的妙方。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月夜的乡间小路散步时,耳闻农家女的琴声,顿发乐思,写成有名的《月光曲》。因为精神饱满,情绪良好,心情愉快,能使脑细胞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易于趋向集中,从而出现思路贯通的佳境;反之,只能使思路堵塞。为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关键的一点就是切实搞好“劳逸结合”。当大脑疲惫时,决不要搞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法。勤奋,是指意志力的坚强和韧性精神,决不等于搞加班加点的疲劳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