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在梦中不知过了多久,只见二子栖息、留止山谷之中,采取日精月粹,自能洞晓天地阴阳的道理。久而久之,男女互交,胚胎始成:十月之后,生有两男,姹女以乳峰玉液抚育他们。未过几年,又生育两个女儿。婴儿令二男二女呼自己为父,呼姹女为母,父母之称,由此而来。
时光流逝,四个儿女渐渐都长大,婴、姹乃隐而不出。四男女秉承天地,生儿育女,又生了八个子女,男女各四个。这八子女长大成人后,又结为四对夫妻。他们的父母亦是入深谷之中,与婴儿、姹女同处修身。八子或单生,或双生,甚至有三子同胞者,总共生了五十六人。如此以来,阴阳相合,自此生生不息,渐渐繁衍开来。但有生必有死,如草木的繁荣、枯萎,随着时气节令的寒暑变化。然而生多死少,故在大地的生物群中,时常可以见到摩肩相交的男女身影。
又过若干年后,原始在须弥山顶,视察下方众生,蒸气成云,呱声于耳。人流熙熙攘攘,已成人的世界。适逢四老来山间访看原始,并查看众人发育生长状况。
四老因言道:“此间大地有了人类,然而四洲仍然寂寞。初开炉鼎时,真元之气布塞之处,凡是山林川泽间,都生有鸟兽虫鱼,唯独人不曾涉及。我们如今想让此间的人,散处四方。可惜有海水阻隔,难以渡过。”
原始说:“山后竹木参天,可用来做成筏子漂浮过海。”五老于是分别到人迹稠密的地方,演讲四大洲的景致,问他们可愿去居住?众人大都鼓掌欢呼。愿意往去:也有安于故居的,宁愿守着中土,不愿离开。由此,五老就教导愿去四洲定居的人,砍伐竹木.做成数千艘大木筏,众人彼此各扶老携幼,向四方分散而去,随着风向所往而定。又因为地形斜陷,西北方的水都从高处泻下.大筏子顺流去得多;逆行到西北方的没有多少。海中的岛屿很多,竹筏容易留滞岛边。遇此情形,就散居其上,后来成为岛上边夷诸类人群。唯独南洲污浊低下,为众江流汇聚的地方。于是到达这里的人,都爬上崖顶择地而居。
然而,本来是仰慕他乡的风景而来,等到达时,反觉得卑下简陋;欲要回去又不易往返,姑且耐着性子住下。以后又生子繁衍了后代,渐渐就习惯了那里的水土。但是最初在中土,气候中和,虽然有细雨轻风,但并无太大的寒风酷暑,即便露宿在野外也无妨。如今迁到南土,一遇到炎天烈日、雨雪严寒.就无处躲藏。最后只好选择可避风雨的地方,掘土成窟穴,晚上则休息在其中,寒冷时则深藏洞中不出?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
再过了若干年后,大荒的原野上,出一巨人,身材四倍于常人。他头角峥嵘.面目奇异.肢体上长满浓密的深青带红的长毛,巨齿獠牙露出口外。他明晓天地的法则,通达阴阳的变化。当时的人称他为盘古氏,又名浑敦氏,亦称混沌氏。他见山岭崎岖难行,川水河流浩荡,彼此却阻隔不能相通,于是就教导众人在济渡津头搭起浮桥,填平冲击过的沟渠。又亲自审查山石的软硬状况,对较硬的山石,用锥凿击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凿开了一条险峻的山路,使闭塞的天地得以开阔(华山北峰下有混元石,相传盘古开天辟地时。此石即屹立于此)。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往来。
众人都敬服他的神勇.相互传颂,并尊他为众人之主,于是盘古就应众人之请,做了三才始立时的第一代君主。盘古经常坐在高处,向众人讲述天地回旋、阴阳消长的道理。内容包括天上的日、月、星三光,地下的东、西、南、北四海。听他讲述的人,忘记了疲倦:由此而来,天、地、人三才混沌的局面被打开了。
继盘古氏以后,西北隅熊耳、龙门二山之间,有一上元夫人,不知她生于何时。她生十三子,皆以天为姓。长子天穹,不专于劳作的过分苛求,只求淡泊自然.而民众也顺应自然而为,人民尊崇他的做事方法和道学,奉他为主,是为天皇氏。他以木纪德,定君臣之位,用三辅九翼做佐臣,负责记录天、地、人三界之事,用的都是龙凤云篆、图形之文。从此时起,“五运”开始推广应用,人类文明得到进一步开化(道家符篆,用的就是龙风云篆、图形之文)。
天皇既老,闻西北岷山有后土夫人,生子十一人,以地为姓.天皇乃以己之小弟阉茂、大渊献配于地氏下,日“十二地支”;以髑逢以下诸弟日“十天干”(“干、支”如树之干支),地铿为长,兄弟俱少有圣德,于是天皇把他们兄弟也留在身边辅佐自己。地铿聪慧绝顶,他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众星循日月躔度而运行在空间。在东方有一星。十二个月方运行一次,而其间要经历寒、温、暑、凉四个时期,故此称此星的名字为岁星。由此,以日、月、星为准,有了年、月、日、时和节令气候的记载。
天皇在世一万八千岁而终,天氏弟兄共推地铿为君。铿辞不允.地氏十弟都来赞劝,地铿才答应,这就是地皇氏。以火德为行为准则,对上顺应天德,对下依凭地利,他的寿限也和天皇相同。.
地皇过世后,兄弟不能胜任,互相推矮。此时,在指修山中有九位“异人”,乘云祗车,能御空驾气.是北洲郁单越周御国王的儿子。其母摩利支。西洲天竺国人,有大神通(摩利支,道家称她为“先天斗母元君”.佛家称她为“干手千眼观世音”。其九子,道家称为“北斗九星”。其中七星较亮,另二星较暗)。她出门则如炎阳高照,且能游行四海,往来印度。知周御国王辰祭.向来好善,因与他生了九个儿子?摩利支以万为姓,号泰阳。九子中.长子叫天英。以下依次叫天任、天拄、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天姥(摩利支)教他们练各种法术,又见本土人民稀少,就对她的儿子们说:“你们虽然生在北方的最高处,但制化功业却在南方,可到阎浮提洲去设教化民。”
九子于是辞别天姥,驾云车向南而来,最后在指修山的南面立足。那里的乡民,见他们的云车和服饰华丽奇异,其神智难以察觉和捉摸。因此便推举天英为众人的君主,继天皇、地皇而治理天下。他以土纪德.初称九头氏,又号为人皇,以应三才之数,,
人皇心想:天下这么大,不是他一人所能治理的了的,于是就和他的兄弟,乘车周游八方。他们依据土地山川高、矮、低、洼的不同。因循而治。最后把中原大地分为九州、九山、九泽、九水,
人皇既定九区,兄弟各居一方而治世化民,所以时人又称为居方氏。人衣傲王侯
皇在中区设教,宣扬文化于八方,并号令民间贤能之材,可招来身边为辅,名叫臣民,使他们各管其事。他教导万民:应尊敬君主和家族中的长辈,在上位者,也必当爱护在下的臣民;并提倡养老扶弱的德行。他还教导人们:入夜则安寝修养,白天则劳作、养生;一日的饮食,也分早、中、晚三餐,不可过饱,而导致疾病。他还说:男、女不可没有分别,应让男女自相择偶,一男配一女,不许淫乱苟合。九区遵行如一:当时万物群生,淳朴之风遍及字内。做君主的不负王的威名,做臣民的不负臣民的尊贵。政教方面,君臣自我督促教化。男、女民众,饮食也能全部自足。人皇兄弟都以教化民众为习俗,因又称九皇氏。九皇兄弟南来治世化民,他们的天寿和及天、地二皇的年龄。
继人皇后,相继治世的是五龙氏,有摄提氏、合洛氏、连通氏、句疆氏、谯明氏、钩阵氏、黄神氏、钜神氏、鬼隗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泰一氏(是为“皇人”)、神民氏、猗帝氏、辰放氏(是为“元皇”)。自辰放氏后,子孙历传四世,世人也开始学会制作器物,后人因此得利不少,所以又称因提纪,共历十三世。
因提纪后,又有蜀山氏、魅傀氏、离光氏、皇覃氏、启统氏相继治世。他们治天下,管天地,府万物,所采取的方法都是顺应天、地法则,而不去过分干预.所以万民自觉遵守宇宙法则,万物也如同在和气之中涵游,一派大同景象。
又过几百年,几蘧氏出而为王。他不专于治世,也不乱徇私情,只是存心内守,怡养自身;而对外界之事,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当时天下的民众,已经将人皇所设定的男女婚配的法则废弛,民众白天忙于奔走采食,晚上则杂居一处.所以所生的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几蘧氏过世后,稀韦氏做了君主。他自以为自己有“道”,可以“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他让民众自己游乐.以适己意;他还教民众挖泉水,通沼泽;堆阜山成土台,随地种植树木花草,吓得禽鸟啼叫,野兽奔走。有时他还与民同乐, 游无度,天晚也忘归宿。与前几世的太古先民穴居野处,晚隐朝游、传生咀华,与物相友、并无丝毫杀伐之心完全不同。他们各施机智狡诈,欺凌禽兽为异类;并试着将驯善的小畜类扑杀掉,以食其血肉,甚则还想凌辱猛悍的动物:而动物也不甘就范,于是就张牙舞爪,抵角喷毒,与人为敌,人不能胜,反遭它们伤害。
韦氏传至四世,东海有圣人出而为主.他常驾天龙,可遮日月,常常栖身在石娄山顶(据考证即现今的楼观台)?他不忍心见民众受野兽侵害,于是就教人们用树木做巢穴,取薪草为褥。炎热酷暑时,则睡在树上的巢穴中;寒冷的时候,乃居住在洞穴中,并教民众用石块和横木掩塞洞口。要是在路上遇到猛兽,就可以攀爬到树上的巢穴中,以避凶险.如此以来,民众大为喜悦,因呼他为有巢氏。当时,随着人口的增多,草木果实日渐减少,人们只能半饱度日.甚至有因饿死的。
有巢君于是又教导民众说:“人聚的多了就可以战胜猛兽,你们为何不多聚些人进山,共同搏杀禽兽而为食呢?所猎取的禽兽,可喝它们的血,食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毛,遮住前后二阴:”众人听了,于是集合有力者在前,老弱随后,各拿挺杖巨石,或徒手与禽兽相搏,或设置陷阱机关扑捉禽兽。果然觉得肥甜适口。又用禽兽的羽毛、革皮缝补成衣帽而遮体。从此以后,便多食血肉.生起雄悍、强暴的习性:有时多人为争夺禽兽,便在旷野中相互殴打,更甚者还手持杖藜相互格斗击杀?败者不服,便拉扯扭结到公道的老者处质问、论理.听老者分析、评判?那老人是有巢君所选的公正慈善者,他除了处理内部纷争外,还负责刻木结绳而记事。由于公正廉明,不许争议,如是斗殴就少得多了:此即为断讼的开始:
上古人民死后.就被举起扔人沟壑之中.而被禽兽、蝇蚋所食.人们见此惨状,常会惊得额头出汗,不忍观看,于是就用取土的器物。取土遮盖;而有功于民众的。就为他穿上厚厚的衣饰,并用薪草盖好再掩埋,此即为葬埋礼仪的开始。
有巢氏治世三百多岁后而隐,传有二世?日后又有燧人氏出生于天水。他观看天上的星辰,排列成二十八宿,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每节气各九十日,分孟、仲、季三个月.一次他到有“日月之都”之称的不周山远游,黎明时见到一只身披乌金羽毛、长着三足、长嘴红睛的大鸟。只见它在南山大木枝上,丁丁而啄.树木被它啄得磷然有光,将要起火,复又投奔南方而去。
燧人氏观察到空中有火.阳光照到枯木上,可以起火,于是就区别五木的特性.顺应四时的改变,以遂天之意,称为五燧。春天取榆柳,夏天取枣杏,季夏取桑柘,秋天取柞,冬天取槐檀,效法鸟嘴啄木的方法,用削尖的器物钻木,开始烟冒起,接着起火。
自从有巢氏教民巢居,还不知道吃火烧的食品;燧人氏教人用钻木取火的方法,方得以烧烤食品制成熟食,民众大为得利。又因木制器皿用起来容易渗液,便又教民众用泥土,陶冶器皿,制成瓦甑瓯瓿。从此,火的使用,逐渐广泛推广。
他还教民众在夏秋多多积柴草,冬天则烧柴草而取暖。夏天气候暖和,则教民众下池塘中,捕鱼鳖煮食。如此食物的来源更为广泛,人民更加可以度日。他还教民修结绳之政事,民众有大事,则系大结在绳上;小事则系小结,以免遗忘。并选择民间比较聪明、容易通晓事理者,先教他们建立占算时令的方法,以校正四时的顺序;指导布设天文观察台,以观天象,辅佐人间政事:指导识别禽兽、草木等万物的名称和色泽,以备民众选择使用。然后设立一处传教台,让传教者坐在台上,民众称他为师长,若有事物不明确的,便可以向师长请教。师长“传道、授业、解惑”的文明自此而始。又教导民众,在中午时分,各以所持之货、食、器物,齐集市上,以货物食晶的重要程度,而互相交易。由此,交易之风始兴。
他还选用贤士,以佐政教民:其治之始,先是人民素食、露饮,欲心浅薄;后得活食血肉,欲火渐渐加炽,使男女交接无度,恣情欢乐。多致精血伤枯,形体骨髓消瘦脆弱,甚至导致痨瘵之类疾病,与之交接的人,也往往受到传染。燧皇发现这种状况,于是又再次设立法度,与先圣人皇法律合并,重兴男女嫁娶的年龄,以使民众的性情得以休息。
他规定:凡男子三十岁,可娶一女为妻;女二十岁,始嫁一男为夫,白天同食,晚间同眠。此规定,是参照天地之数而定(作者注:古时有“天地之数”为五十之说。其中,男子三十二岁而壮极.去二而不用;女子二十一岁而长极.去一而不用.如此男女岁数相加正好是五十)。法令还规定:男女非夫妻,不得淫荡。自此方有父母、兄妹、夫妻、家庭六亲观念。
这时开始的那个声音又对李耳说:刚才你看到的是天地万物人类之演化过程,人类起始无情无欲,食的活食之后欲望渐长,所以人类不断的迷失本性,为了减少杀戮,人们用礼法来约束人,但礼法是人所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要用另一种方法使人去欲还本,回归原始之性。
这个法就是弘道布德,老子,你肩负着这个使命,如果人人尊道贵德,你家中也不会遇此之难,混厚的声音渐渐消失了。
李耳在茅草屋的石床上睡了一天一夜,冥冥中听到有人在叫他李耳哥,李耳哥醒醒。
叫李耳的人原来是辰一,辰一和父亲将李宗送到魏国婷阳的舅舅家,赶回了曲仁里,到曲仁里方知李耳家发生的事情,马童和她说“李耳不见了”,辰一和马童全村到处找也没找到李耳,突然辰一想,他是不是去无名山了,对一定是去那里了,李耳哥与无名山有不解的缘分。
于是,辰一和马童急忙向无名山赶去,到了茅草屋,果然见李耳在那里昏睡,辰一上前叫李耳哥,李耳哥,李耳在昏睡中被辰一的喊叫声惊醒,刚才的梦境清清楚楚似乎就在眼前发生的事,李耳坐起,愣愣地发呆,辰一吓坏了,说李耳哥你怎么了,只听李耳自言自语说:对,到时候了,我要把我所学,所悟的大道真谛传于世间,说完李耳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