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皈本还元
王学新/王迪2017-07-11 17:5610,915

  楼台观上空浓浓紫气,金光回射瑞相天然

  清晨,尹喜这时已经起床了.他发现老子手里拿着一卷书稿;台上还有一卷。正背对着屋子远眺。于是他放轻脚步走了过去。站在他旁边,不敢说话。老子许久回过头来,看见尹喜,就说:“徒儿,为师昨晚已经写好书稿。此书分上下卷,一卷是<德经》,一卷是《道经》 共八十一章,你先看看,稍后,我再为你讲解一番,希望有助于你融会贯通。”尹喜看着老子满头银发,感受老子关切的目光,心想:“明师难遇今已遇,真道难闻今已闻,快哉!”他恭恭敬敬地接过书稿,细心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刻大道之本与修身养性法门。不禁热泪盈眶,这热泪既是为师父的慈心救世的情怀所感动而流,也是为自己有幸得遇明师激动万分而流。他暗暗发誓:定不负师父一片苦心.将道德之学发扬光大。

  早饭过后,稍作休息,师徒像往常一样,来到了讲经台。此时,尹喜已经看完书稿。老子就择其要点,本着观天道以推人事的思路。以道法自然为主旨,以身、家、邦、天下为框架和要领,介绍起这本后 人称作《道德经》的不朽经典:

  “徒儿,我这本书分上下卷,有《德》篇和《道》篇,顾名思义,依我的修炼体验来说,道与德是总纲,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循环往复依据。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德是表征得道而生和行道而有的总称,道是隐藏着的,而德则是显现着的,德虽然根于道,但道也离不开德,因为无德就无以显道,道的作用就不可以发挥。也就是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体虚无,而德用实有。而书中的玄德、上德就是道的直接体现,也就是道的入口处,因此,修行者未有不积德以进道。

  故有‘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的说法。书你已看了,所以我就不 一章一章地讲解,而是串讲,希望你能从中把握大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修炼路径。既然一切的根源是道,那我们就从道的本性和特征说起。”

  (一)道法自然天长地久

  道到底是什幺呢?我在第第14章中写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道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声,无形,无法用语言道出。色,声,形混为一体,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明无暗,连绵不断,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大道实际存在,而又不是一个具体之物。它空而不空。无形,无体,无象,无状,恍恍惚惚,变化莫测,在恍惚之间又具备一切的形象,在变幻之中涵盖了宇宙天地万物。

  九天之上不见其首,九地之下难寻其尾。三界十方无处不在,无刻不在驾驭着有形有象之万物,以规范其行为。只有合道之人才能体悟"道"的真谛。

  那“道”会是怎样的一种“物”呢?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日远,远日反”(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法之法 无法之法)

  千法万法归一法,法无定法非法法。

  法法相通本无法,自然之法为正法。

  大道一气萌动而生无极,无极者道之性也。阴阳未判,天地未分之前即存。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动之而生天地万物。万物皆有阴阳二气,惟无极无二,独处一气,生力不尽,化力无穷。周通法界,开阖自如,循环不止,天地万物皆由道之无极所化生。

  其名无人所知,只强加以名为“道”。

  道无边无际化育众生,浩浩渊渊,可强名为大。大无边际,难以巡迹,名为逝。九天之上难巡其首,九地之下难见其尾,名之为远。

  虽大而远,但又是化生万物之本。其性涵于天地万物之内,即曰之反。道化育天地万物,无物能与之比大。道外之大惟天、地、王也。王统辖山河、众生,可与天地并称之为大。而王为地载,王法有欲,地法无私,王之法应取于地之法。地为天覆,其法取天,天为道化,其法取于道。道性自然,其法亦自然,道法自然。

  这个“道”既是万物之母,这只是它的身份和地位,它自身又是什么呢?能不能给它下个定义呢?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l章)(注:《老子》通行本中“恒”作“常”)。

  道:道虚无自然,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天地未判之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开辟以后,此道贯入万物。其无形无体,无情无欲,无名无象,永恒常存。是化生天地万物之前的原始状态及先天本性。亦是天地万物之原始状态及先天本性,即宇宙天地万物之根本。

  可道,非常道:道之原始状态产生变化,化生阴阳而生有形之体——万物。化生后的万物有生有灭。因道所化生之万物,处于阴阳消长的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不可久存,故曰:非常道。

  名:"名"为无形无象的道之命名。道本无名,难以用言语表述,凡以言语表达者皆非道本。太上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可名,非常名:"可名"为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可道”命名。由于可名之物有生有灭不断变化不可久存,故曰: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道本无名,先于天地而生,天地万物皆含于道中,由道而始生。故曰: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可道之名。“道”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之前之虚无太和之气。一气萌动,混元无极而生,无极动,而分阴阳,生太极。天地即判,名即而有。天地阴阳在中和之气作用下而化生万物众生,为万物众生之母体。

  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化天地万物之前的原始状态及先天本性没有产生变化,一切处于自然无欲的清静状态时,可洞观天地自然万物的本质。

  常有欲以观其缴:道之原始状态先天之性已动,一切处于变化有欲状态时,难以洞观天地自然万物的本质,只可洞观万物之边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欲之无与有欲之有名虽不同,但皆由道而出。‘无’静久而动,动则生‘有’,‘有’动极复静,‘有’又回‘无’。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无’即道,‘有’即可道,其至深至远,深不可测。"玄"指可道之深奥。"又玄"指道之深奥。‘道’比‘可道’更深奥。

  众妙之门:道是化生天地阴阳万物之根本。

  道到底凭借什么可以生成并支配万物呢?“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了也,象帝之先”(第4章)。原来,它不停地涌动,虽然“冲虚”却永恒地发挥作用,把内在的因子不断地生成、组合、分解,从而赋予万物,这样的过程是不会因盈满而终结。它是那么的渊深,不见其首尾,好像是万物的始祖;它是那么的湛寂,好像它一直都是这样存在着;我实在是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女,好像是上帝的先祖。思来想去,“道”,只有“道”才是一切的根源。

  何谓“道法自然”道自本自根

  这是因为道本性就是自然 。用道的方式来处理人

  在天地间的一切关系,那么人就会做到如天地一样长久。

  “道法自然”就是要人们按“道”来为人处世,这样才能和“道”保持一致。如此,“道”就自然而然地成全他。同样的,如果整个社会都能按“道”行事,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社会就可以是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39章) 一者化生天地万物之根本,天地未判之混元一气,混沌未开之无极,天地万物之原始状态、先天之本性即为道性。

  天地万物先天之本性,守一未动,其性仍为其性。

  天性为清:清清明明,润育万物,无混无浊,一切自然。

  地性为宁:平稳安宁,承载万物,一切平衡。

  神性为灵:人之灵魂,精神、原神。

  谷性为盈:充足、饱满、饮食,民之本也。

  万物之性为生:自然生存,自然生长。

  君王之性为正:正己化民,无为而治,天下自正。

  天、地、神、谷、万物、君王各守其性。其清、宁、灵、盈、生、正之性,自然无变。若为后天之欲所动,不守其性,结果自反。

  天不守性:清明世界变为污浊,万物不育,自然皆无。

  地不守性:山崩地裂,河海泛烂,万物不载,不得安宁。

  神不守性:人无灵魂,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

  谷不守性:庄稼枯竭,粮食无收,人将无食。

  万物不守性:万物不生,万物不长,自将灭绝。

  侯王不守其性:万民欲生,天下大乱,国之将灭。

  天下之高,高莫高于道;天下之贵,贵莫贵于一。道化万物,自然平等,无高无低,无贵无贱,一者虽贵,其性谦卑,以贱为本,贱即为贵。道虽处高,其性处下,以下为基,下即为高。

  孤、寡、不谷为君之自称,君王所处其位虽高,其身虽贵,但无民难显其高,无民难显其贵。民为君之本,民高则君高,民贵则君贵,不应有分。故君王以孤、寡、不谷贬义之词自称,以达平衡。与民同高同贵。

  亦如造车之事,车由各个零件组成,造车时零件有长短、粗细之别,车造成后每个零件都在发挥作用,缺一不可,无长短高低之别。否则车将无用。

  美玉虽为珍贵,但其由石而出,石为其本,无石之本难得玉之体。

  天地自然万物皆赖先天之本性“一”为主宰,不可失本,失本即失一,失一而失一切。

  (二)修身积德保长生

  如上所述,“道”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那接下来,我们就从修身谈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修道碾积德,积德方进道。这个德不只是通常思想品德意义上的“德”,而首先应该是道之德,此种道德是衣天然,是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不是刻意为之。就好比赤子之心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诚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51章)。德的珍贵来自于道的尊严,因为万物的德,乃生于道。可见,“德”是决定万物能否产生和生存下去的条件,这不是谁有意识安排,而是自然而然。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更应自觉地修身积德,这才是根本的养生之道。

  尊道贵德是养生之本,而养生首要在于“啬”。具体来说是:“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59章)“啬”在养护生命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何故?因为“啬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啬本身的思想精粹在于如同农夫(“啬”通“穑”)那样不但善于播种耕耘,而且善于敛藏俭用,内含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20章)的意蕴。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侍从大道,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啬”了,就可以早日服于道,有了道作为依据,就能积德;积德醇厚了,就能无所不克,无法测知它的妙用,这样就可以保身护身了(注:国犹身也)。可见,有道护身,可以长久,在这个意义上,称“道”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故而,“治人事天,莫若啬”(第59章)。

  如何积德呢?积什么样的德呢?其一,“上德 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41章)。上等的德就好像谦卑的溪谷,不择细流,不因善小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广大的德就好像贫乏不足,绝不以德为德,积了德,而不自居,施恩不图报,为所当为,永不满足;建树功德,好像偷窃,不想为人所知,因为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只有这样积德,才符台“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的规则(第4l章)即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德性 其二.“报怨以德”第63章)。别人对你不好,心有怨恨,我却对他依然如故,因为道的德性是永不改变。不会因为对方:埋怨了.我就可以以牙还牙了:其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之德“玄德”之德,就是生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于万物,而不恃为己能;成长了万物,而不自居主宰。德性只有不居,才会不断地积,才会不断地丰富,最终才会泽被天下。其四,“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德既体现为内在的自足,又表现为外在的交互增益。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不要等大的怨恨产生了才要去和解,那必定会留下余怨,这怎么能称为善呢?因此,道之德的要求是化怨于无形,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之真以修身。修身是修道的根基,修身的主要内容是积德,通过积德来牢固根基.这样自然长生。因此,长生不要在枝节上做文章,也就是“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不执著于养生,而是抱道不失,含德以至于雄厚,这样才算是最上乘的养生之道。

  如其不然,“动之死地,……以其生生之厚也”(第50章)。相反。善养道养生的人,却“无死地”(第50章),也就是不会出现危害生命的情况。

  (三)持家有道永祭祀

  紧接着。我们持家与道的关系,“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第54章)一个家最根本的传家宝就是道德:善建者不拔。善抱着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第54章)。善于持家的人,把家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这个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道德。只有这样,才永远不会拔动;善于维系一个家,是不会有一个人会脱离家庭的,那是因为家庭成员以道德相互吸引,故而没有什么使他们分离。这样家庭就会一团和气,家和万事兴。家庭就会人丁兴旺,所以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道德相传,祭祀就不会断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所固然。神仙之道,首先就是要做个善人,有德之人。推而扩之,一个家庭如果也能褒道不失,就会得到天道护佑,有灾难可以得到避免,吉庆之事会不断来临!持家要坚持“以家观家”,善于向好的家庭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也要从不好的家庭中汲取教训,使自己的家庭始终走在正道上。

  居家要切忌“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正臣”(第18章)。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子女尊重长辈,长辈慈爱子孙,自自然然。一旦你自己感到自己要孝顺父母,或者父母感到应该慈爱自己的儿女,那么这个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一定是出现了“不和”的情况,也正是“和”的丧失,使家庭成员感到“和”的可贵,从而想去寻找那失去的“和”,我们说此时此刻就不是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六亲之间都按着道德这一本性来做事,既无“不和”。也不觉和”。

  安家需要有运样的洞察力,“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第57章)。一个家庭如果不是尊道贵德。崇尚武功,那必然会滋生混乱,给家庭带来破坏,因为“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第33章)能够胜人是力量的表现: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善胜敌者,不与”(第68章),能够战胜(或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并不一定要孤注一掷,相反是退避三舍,柔弱可以胜刚强。化解矛盾冲突,不要直接动用自己的根基,贸然行事。所以要使一个家安定平稳,不可过于显露。

  推家及乡,睦邻友好。“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第54章)。道德随着修家及乡,不断地成长。一个重要原因是修炼大道,要“犹兮!其若畏四邻”(第15章)。因为修炼并不希望人知。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庚桑楚在畏垒之山修道,那地方在他去之前是十分贫瘠的,居住三年后,那里却五谷丰登。那里的人把他当成圣人,庚桑楚却并不高兴。他的弟子十分不解。庚桑楚告诉他们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大概因为一旦人们感觉到了,那修炼的气氛就受到了破坏。只好另寻他处。

  (四)治国无为安平泰

  再者.我们聊聊治国于道的关系,修之于邦,其德用乃丰,(第54章)人处世间会存在身份的差异。我们此处说的治国是指本然与应然集于一体,是圣人的修道以治国的方略,在圣人看来,“治大邦”,若烹小鲜”(第60章)。国虽大,鱼虽小,其道却是一致的。爱民治邦.,须无为,才能朴散为器,而避免落人纷争之中(十章)。烹鱼做菜须顺物性,才能保护其真味。可见,圣人治国尚无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圣人治国实际上相对于世人修身而言,两者是一外一内,他只不过把修身的道理加以发挥,用在治国上。当然也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辅助修身以自然。比如:不去尊尚贤能之士,人民就不会去争名逐利,因为不是不存在贤能之士,而是贤能之士尽其本分,服务于社会,本不稀奇,但如果去歌颂贤能之±.人们就会争先效法,这样“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本来纯朴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就会被改变,沾染上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离道越远了,同样地,人们不去贵重难得的货物,就不会声生贪欲,而以身犯险.甚至败坏道德,干起盗窃的勾当:再者,不以稀有之物来诱惑人。如此你就应该明白,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无为”(第63章),即作为于无为,才是真作为,也就是“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善闭者无关建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第27章)。善为道者,并不是不行、不言、不数、不闭、不结,而是顺势而趋,心至功成,毫不费力,也不劳心。

  我为什么在书中十分针锐地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不以智治邦,邦之福也。”(第65章)这里的“愚”实际跟“朴”、“素”意义上是相近的。而智恰恰是破坏“朴”的罪魁祸首也正因如此,我说“绝圣弃智”(第19章)这两章提到的“智”就不是“智慧”意义上的智,而是指有机心,投机取巧,妄图通过有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坠入“躁则失根”的困境.我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智”这个词汇的。我不是要人们都变成傻瓜,恰恰相反,我希望人们都能“明白四达”,但要谦虚自守,这样社会才不会以智斗造成天下大乱,

  总之,治理国家,难也不难,就是应该把握一点。“以正治邦”(第57章“正善治”。以正来治国.就是“以百姓之心为 心”,在百姓面前要无我’。如果出现民难治的局面,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有心作为”,而破坏了人们的纯真的心灵。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有道的统治者以道为治才能保国安民。

  (五)天下无事万邦朝

  最后,我们说说天下与道的关系。“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54章)。修炼大道,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居于一家、一乡、一邦(或国)都是私,要 有超越、超脱、超然的心态。本书中有32章都提到“天下”两字,足见天下在我心中,字里行间就自然洋溢出来。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者,道心也。人心思道,人心思安,顺天应人,方能以无事取天下。该章还说:“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48章)这句话,我们可以结合第29章理解,“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非可为者也。为着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己之天下,任何人想以天下为己有,刻意作为,没有不失败的。然天下之性即大道之性也。你可以修道德以来之,.天下是由许多邦组合而成的,对邦来说。民为邦本;邦和而后天下安.邦交之道.既天下之道,我们一起看第6l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化,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故宜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实际上,邦交之道好比牝牡之道一样,雄以阳刚为动处上,雌以阴柔为静处下,动静上下皆得其宜,得彼此相交相安。大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综合国力均处强势,小邦则处于劣势,但天道有好生之德,有道的大邦不是欺凌小邦而是主动为小邦之下,所以小邦自愿归附,如此它们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天下大治。

  如何做到无事呢?

  我们先看如果有事,情景又当如何?“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第57章)。有事就是有为,有为就会出事,那“无为”又当如何呢?第17章所说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宣然…理想的社会,就是天下百姓没有感到任何的不皇然。否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若民恒巨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第74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72章)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大概了解一下,如何拥有天下。

  首先,要坚持“清静”原则。“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45章)。清静是天下的正道。可是为什有些万乘之主,却以身轻于天下呢?(第26章)这个根源在于他们轻视了自身,就失去根本,他们心态一烦躁,就会失去主宰。无法把持自己的君主(心),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因此,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做到“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37章)。这里的关节点是以无名之朴镇住自己心中的“欲”,高明的统治者,并不是没有“欲”,而是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然后让它们化解于无形,真可谓“治之于其未乱”。况且,“我好静,而民自正”。只要统治者不以所谓有所作为来扰民,人民就会自己端正自己。

  其次,要注意“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之矣”(第43章)。因为柔弱是大道发挥作用的最佳方式一,“柔之生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第78章)要成为“天下王”必须柔弱自守。而要柔弱自守就应该如圣人那样:“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也”(第66章)。这就是不争而善胜的柔弱之道。

  再次,要保持“见素抱朴”的原则。“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第32章),要做个成功的“天下王”应该“见素抱朴”(第19章),朴虽只是表明事物的原始状态,“朴,散则为器”(第28章)。然而,它却是成就一切的根源,因此,有道的“天下王”定会抓住这个根本。这样,就能成百姓的主宰。要做到守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无极。知其荣,守其黑,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

  最后,要培养“不争”的品格。“不争”是大道可贵的品德。不争是柔弱的合理延伸。但不争并不是软弱无力,恰怡栩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圣人法于天道,所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总之,“夫唯不争,故无尤”。一切的忧患源于“争”。如能以不争而守,一切忧患自然消除于无形。

  徒儿.师父至此把这本道德真经的要领讲了一遍。也许你已悟到。这本仅仅五千言的小册子,实际上是揭示了人立足天地、立足社会、成家立业、修身养生处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道。用于养生,健康长寿;用于治世,国泰民安;用于修行,可以成仙。我可以想像得到将来世人读我的书,甚至学道的人也可能各取所需,把它理解得支离破碎。本欲求道,但真经歪读歪用,祸害无穷。你有幸闻此真道,望多加珍惜。因此我在书中多次表达我的这种顾虑。比如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的话再明白不过了,而且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所讲的事都是真实的。然而世人无知,不知道我的真义。而妄加揣测。因为知道我的人少,才显得我尊贵。因此有道的圣人深藏不露。还有第67章.我详尽地介绍了 “三宝”,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若慈卫之。

  道是唯一的,没有什么相似的,没有什么可以比拟。其无大无细,即大即细。大则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细则至隐至微,无所不入。天下皆尊其为大。

  然其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实难体其本。如此大道即无形亦无象。如何去修?如何去行?实为难矣。若有形有象,是一个具体事物岂不好修?岂不好行?

  然道有三性,即为三宝,若晓此三性,执此三宝,道不难修矣。

  一性为慈:以慈悲之心,仁慈之性,善待万物众生,万物众生在道之仁爱下繁衍生长。

  二性为俭:清清静静,无为无作,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不扰众生,不言之教,教化众生,正已化人。

  三性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已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

  慈性自然,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以己之慈使万物立命,众生皆安,慈焉不勇?

  俭性无为,利益万物,教化众生,物物受利,人人得益,俭焉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与物无争。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执此三宝,事无不成。修道之人保此三性,有此三宝,道无不就。

  然舍此三性,贪心即生,争勇好胜,争名夺利,争先争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仁慈之性,万物皆归,不战则胜,无守则固。天道运行,慈悲为先。合于天道,天自护之。自有慈性,慈自卫之,因果之理。

  总之道有十大特性:清静/无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不争/处下/柔弱/

  大道之总纲:去欲还本 回归自性

  老子择日告辞西行,尹喜率函谷关军民跪送老子,看着老子骑着青牛的背影,尹喜大喊:“我代表函谷关的军民,代表天下的百姓,感谢您了,感谢您留下了一部人类的巨著,这部巨著将是人类的指路明灯……”。

  老子的背影远去了,但是越来越大,大的充盈于天地之间……

  老子回头一望。不知为何,此时老子的相貌与骑青牛的身影与本元真人完全一样……

  此时天语之声;

  太上五千鸿文现,阐道论德苦良言。

  字字至真亦至信,垂赐众生回家园。

  体悟全文明道本,万事万物得其准。

  如此大道人若得,天下尊为圣人模。

  圣人为道物无争,天道运行无害平。

  全剧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老子传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