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预科由一名外籍教授总负责,作为医学预科生的导师,他要在学生们预科三年级毕业的时候给医学院写推荐信,这封信,要对学生三年的学业情况、性格养成、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等进行全面和中肯的评价。
这封信,比优异的学业成绩更加的重要,它决定了学生们能否继续自己的医学学业,可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封信。
这一届医学预科生的导师,是费雷德。杜德,他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美国人,物理学教授,在师生们的心中,他掌握着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权利,却是一位正直而善良的人,没有人认为,他会故意去为难一名优秀的学生。
所以,当李时亲自拜访弗雷德。杜德教授和校长的时候,他心中是充满着疑问的,但是对人才的爱惜,使得他不得不去搞清楚原由。
“梅唯之同学,是的,我给她写了推荐信,信中用朴实的、诚恳的措辞,描述了我对这位女学生的有限的了解,但是,发生了一些事,使得我不得不把这封已经封好的推荐信又抽了出来,我十分遗憾这么做,但是,我所受到的教育,迫使我不得不这么做。”
杜德教授坐在校长办公室的沙发上,摊开了自己的双手,为自己阻止了一名学生的学业而表示遗憾,然而,他的眼睛告诉李时,他并不打算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定。
李时没料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况,杜德的专业能力和人品,他是有所了解的,于是,他有些艰难的开口问道,“据我所知,这位梅唯之同学,不但有优异的成绩,还有可贵的品质,你能告诉我这么做的理由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我们不能这么武断的去决定如此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未来?”
说完,李时目光炯炯的看着杜德,同时也看着校长,希望能搞清楚他们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
校长坐在李时和杜德的对面,他对李时摇了摇头,“李时教授,虽然我是校长,但是,这件事我本人是无权干涉的,杜德教授全权负责医学预科生的评价和推荐,我会尊重他做出的决定。”
“当然,我认为我这么做的理由是充分的。”杜德拿出一封信,交到李时的手中,“李教授,你可以看看这封信中的内容,再来判断我所做的决定是否恰当。”
李时怀疑的的看了看这个黄色的信封,抽出了里面的信纸,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这是一封匿名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它叙述了梅唯之,在医学预科的这三年里,都在为一间北平城著名的中医馆工作,而该医馆的主人,就是当前在报纸上,与“废除中医”派,进行激烈的争辩的中医,谢华麟。
当李时看到“谢华麟”这三个字的时候,他是有些吃惊的,虽然没有见过这个人,但是这个名字却如雷贯耳。
作为著名的西医外科专家,李时在当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这场中西医之争中,无疑是偏向西医的,至少,在中医的科学性上,他抱有很大的疑问,甚至他本人就曾经撰写过文章,质疑过社会上中医的种种弊端,而这个“谢华麟”,正是他们这些人的对手,一位为中医辩驳的中医界代表。
而且,这谢华麟不单单是在报纸上发发言这么的简单,在北平的中医界,他不但是少壮派的代表,并与各地中医界联系紧密,北平和上海的中医界的几次请愿运动,都有谢华麟的组织和参与。这人好像在政府上层有不少的关系,据李时所知,西医界的人几次想找他的麻烦都没有抓住他的辫子。
“怎么样,李时教授,看了这封信,你对这位梅唯之同学的行为是何感想?作为一名医学生,她竟然去参与这些充满了愚昧、落后甚至是与迷信几乎等同的活动,这样你还会认为我是小题大做吗?”
李时拿着这封信,一时无言。
确实,梅唯之这样的做法,看似是个人的行为,然而,她的身份,是一名医学生,她的身份无疑就注定了她本该持有的立场,如果她真的这么做了,难道不是背叛了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科学的精神?
李时决计没有想到,在他的课堂上,求知欲那样强烈的梅唯之同学,会与基本没有实验验证、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医疗活动几乎全凭经验,甚至是庸医充斥的旧医产生这样的瓜葛。
在李时这类知识界人士看来,民众中落后的观念与愚昧的认识已经够多的了,这几乎就是国家如此贫困、落后的根源,他们中很多激进的人士甚至认为只有全盘的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厚今薄古、维新是举”,才能改变这种脱离于世界之外的状态。
此时的中西医之争,已经不单纯的是两个同一领域的不同体系的学理上的争端,它已经夹杂了许多更加深层次的意义,社会上的一些名人,不论是否了解医学,为了捍卫“新思想”,纷纷表态“终生不用中医”。
在这股风吹得如此猛烈的时期,京城大学医学预科竟然出了一名中医的追随者,这无疑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件事。
杜德是位物理学家,而物理学是重视实验验证与理论系统研究的科学,他所受的教育,为他的思想注入了怀疑一切的种子,他的观念中,能被目前的实验室所验证的才是科学,他理解不了中医,在他的心里中医就等同于不科学。
如果这封信中所述都是真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德教授取消对梅唯之的推荐,就在情理之中。
然而,李时慎重的想了又想,本着爱才惜才之心,最后还是提议道,“这封信是匿名的,不管它出于何种目的,我个人都认为这种做法算不得光明磊落。而且,信的内容的可信性也有待查证,即使它所说的都是真实的,我也觉得应该给梅同学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我们当然不能违背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科学的精神,但是,同样,也不能漠视个人权益,过于武断的决定一个年轻人的命运!”
“李时教授,我当然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事实上在我决定取消我的这封推荐信的之前,对事件的真实性,我已经做过了一些调查,这封信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我不认为,我们还有必要请这位梅同学来当面对质,那将毫无意义。”
“我本人并不参与中西医之间的这场争论,我之所以收回对梅唯之同学的推荐信,并不是梅唯之参与中医界活动的本身,我所不能理解的是,医学预科的教育,居然没有在这位同学心中树立起坚定的捍卫科学的精神,和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事物的思想,这比站在什么立场更为重要。”
杜德教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展现了他美式的固执,只要事实是清楚的,他不想听任何精心编造的借口。
李时的这一提议,却得到了校长的支持,“说实话,我对你们所说的中医不太了解,但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持有我们所认为的某种立场吗?我想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想必也包括了在学术研究上站在自己的老师对立面的权利。梅唯之同学的学业成绩是优异的,那么显然她这种私底下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至于她是否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具备成为一名医学生的基本的科学素养,我们是无法从这封匿名信来加以判断的,我同意李时教授的建议,我们应该见一见这位梅唯之同学,听听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