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金维新来见李定国,跟李定国详细介绍他的诈降计划。他的计划比较简单,那就是他带一千人马去小吴关,去向清军守将固山额真沙里布投降。这些天不断有各地明军向清军投降,吴三桂极其精明,假投降很难瞒过他的眼睛,但是这个固山额真沙里布是个粗汉,应该没有问题。
投降成功之后,金维新带的人会暗中控制关卡紧要地带,然后金维新会设法发出暗号,李定国则派人偷袭,双方理应外合,拿下地势险要的小吴关,同时歼灭以满八旗为主力的固山额真沙里布,杀敌立威。
李定国觉得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真能拿下小吴关,灭了固山额真沙里布,对于正处于危急关头的明军来说,是个重新振兴的好机会。
但是,李定国却也隐隐地感到,此事恐怕不是这么简单。金维新是他心腹不错,但是此人有一个缺点,胆小。而诈降一事最需要的就是胆量。这个金维新为何突然胆量这么大了呢?纵然是最容易相信人的李定国,此时也有些警觉了。
金维新这类人物最大的本事就是察言观色,他超级敏感的神经马上感觉到了李定国的怀疑,金维新-噗通就跪下了,非常动情地说:“王爷,金维新陪伴王爷这么多年,您是最了解微臣的了。微臣才疏学浅,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抵御外侮,故此,微臣受王爷恩宠至此,常常感怀对王爷无以回报。现在国家危急,万斤重担系于王爷一身,各处兵马纷纷溃退,不瞒王爷,微臣是急在心里,疼在心头。后汉人救黄雀,黄雀尚知衔环相报,何况微臣?王爷,您不过三十多岁,头上已经是白发丛生,其忧国忧民之心诸人谁懂?臣无德无能,苦思冥想,觉得惟有此计或可为王分忧。臣当年不过是街上一落魄书生,投靠王爷以来,深受王爷器重,成为王爷心腹,受皇上天恩,官至宰相,现在形势如此,君臣危急,臣即便胆小如鼠,也不可再做缩头乌龟,纵然一死,也难报皇上和王爷对微臣的恩典!”
金维新的话慷慨激昂,说到最后,竟然噼啪落下了几滴眼泪。李定国大受感动,站起身来,亲自把金维新扶了起来,说:“金大人算是大明重臣了,能如此舍生效忠,天下少有。此计甚妙,只是……太危险了。”
金维新擦了下双眼,慷慨地说:“莫说此去微臣有八成把握,即便是真有一死,如果能拿下小吴关,杀了这些满八旗恶狗,微臣也满足了。试问将军,众将那次出征不是出生入死呢?”
李定国说:“武将上马杀敌,文官出谋划策,这是治军之根本,金大人此举……我还是觉得不妥。”
金维新又用了他的恶招,再次噗通跪下,说:“此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微臣心意一决,求王爷恩准!”
李定国跟众将商量这金维新的计策,大家都说计策确实不错,就是觉得这金维新怎么看都不是能做出此等大事的人。
当然,同白文选一样,有人提出了对金维新的怀疑。李定国虽然还是相信金维新,经过众人劝解,也同意在他所带的人马中,让白文选安排几个心腹,以防万一。
两天后的一个深夜,金维新就带着两千人马,直奔小吴关。一行人行色匆匆,天明时分,到达小吴关的外围,被清兵拦住。
因为前面一行人打着白旗,加上最近明军投降的太多,清兵也就放松警惕,松松垮垮的带着武器把这些人围了起来。
其中一个骑在马上的小头领摸样的打量了这些低眉顺眼的明军几眼,很不屑地问:“你们的头领是谁?见到本将怎么不跪?”
金维新忙下马,朝前走几步,躬身抱拳:“金维新见过将军。”
那人看了看金维新,哼了一声,说:“既然是来投降的,为何不跪?”
金维新瞪起小眼,看了看这个坐在马上用刀尖指着他的所谓将军,腿稍稍弯了一下,又直了,说:“禀告将军,我是大明内阁中书金维新,今特来投降,希望将军给个方便。”
金维新那意思比较含蓄,我是堂堂大明内阁宰相,还需要给你这个小官下跪吗?再说了,我投降是找你们的大将军的,不是找你这种小虫子,你给让个路吧。
这话说完,金维新不知道这个小头目会有什么反应,因此忐忑不安地看着他。明朝无数官员降清,大清从上至下,都已经有些麻木了。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影响的小文官,已经人满为患,清廷不接收他们,显得没有如天地一般广大的胸怀,接受这些只能随波逐流的垃圾,清廷实在是痛苦不堪。因此,在很多时候,如果是官职过于太小,人也没有什么名气,清廷默许将士可以一杀了之,小官随身财宝,如果数量不是过大,谁杀了人财宝归谁。
当然,为了遏制滥杀,对于接受了一定级别和影响力官员的将领,清廷也有奖赏。
金维新自然听一些官员说,有投降官员被杀之事。故此,他先报出了自己的官职,一个意思是我贵为内阁中书,也得给你这个小头目下跪吗?第二个意思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官职引起对方重视,别把自己当成小人物给咔嚓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小头目竟然不买他的帐。金维新刚刚一抬眼,发现这个小头目一脸凶悍,带着非常明显的满八旗的傲气,他的心就是一沉。
这些满人最瞧不起明朝的官儿,那怕你是皇帝,他们也敢让你跪在他的面前,让你给他来个三叩九拜。
果然,这个满八旗小头目非常恶劣地朝金维新吐了一口唾沫,喝道:“呸!内阁中书算个屁?在老子眼里,来投降的都是一群没有血性的狗!官越大,你他妈的就越不该投降!跪下!否则,老子先砍了你这个中书的狗头!”
小头目话糙理不糙,除了白文选安插的心腹,随着金维新来的士兵都不知道金维新是假投降,因此都低下了头。但是,他们都看着金维新,没人跪下。
金维新长叹一声,只得跪下,拱手说:“大明旧臣金维新率部弃暗投明,望将军给个方便!”
金维新后面众人也相跟着跪下,都低着头,犹如霜打的茄子。
小头目打马在金维新面前来回跑了两圈。马蹄带起的尘土直扑金维新,金维新也忍耐着,一动不动。
小头目最后稳住马,对跟着他的几十个手下喊:“列队让大明降卒过去!”
几十人分成两行站立。
小头目又对金维新等人喊道:“明朝降卒听着!放下武器,脱下靴子两手倒提,从队列中间过去!不许抬头不许说话,前后保持两步距离,违令者斩!”
金维新带头爬起来,把刀放下。众人尾随其后,二人一队,前后保持大约两步远,放下刀后,朝着排成两列的清兵走过去。两个清兵离队列有几步远,专事搜身,被搜过的,就可以穿上靴子,穿过队列。
金维新先穿过队列,站在有几个清兵守着的地方。后面的明军陆陆续续过来你,排在金维新的后面。
金维新后面的队伍越来越多。金维新也就随着前面的清兵逐步朝前走。走了一会儿,他突然听到后面后面一阵轻微的喧哗,然后,听到一声惨叫。随即,有人喊道:“兄弟们,咱是堂堂汉人,不能去给满清当狗啊!”
金维新大惊,忙转头。他看到在那两个搜身的清兵旁边,一个举着短刀的明军浑身鲜血,缓缓地倒下。从还未检查的明军队伍里,跑过两个举着武器的士兵,他们在砍倒两个清兵后,被几个清兵围住,几声惨叫,一切又归于沉寂。
此时,那些列队的清兵自觉分成两帮,一帮拦在缴了武器的明军和未交武器的明军之间,一帮围住了没交武器的明军。
那几个正举着武器,却犹豫不决。
他们的前面,躺着三个不甘做清奴的士兵的尸体。鲜血还在汩汩流淌,泉水似的。
几个清兵冲过去,把举着武器的几个逼着放下武器,然后,把他们拖到一边,捆绑了起来。
经此变故,清军小头目加快了进程,撤销了搜身一项。明军全部放下武器之后,被小头目押着,一直进了小吴关。
那几个被捆起来的明军士兵,没有随他们一起行动,下落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因此,这帮失去了武器的明军皆是小心翼翼,恐怕惹恼了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