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维新的话,让李定国彻夜未眠。不过李定国这人虽然虑事有些简单,却一心想找一条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最有利的路线。他因此特意去拜访了大学士扶钢。扶钢极力赞同北上四川。他对李定国说,文安之文武双全,对大明之忠心,堪比将军。去了四川之后,你们两个联手抗清,必事半功倍。
李定国虽然对这些把主要精力用在内斗上的原大明官员印象并不好,但是扶钢的话还是让他觉到了一些希望。以他一人之力,辅助这个小朝廷,实在是太累了。闲暇的时候,李定国看着眼前的大明地图,常常感到后怕。他害怕自己一人挽救不了大明的衰亡,他怕大明最后的这点江山断送在自己手里。有时候,他甚至怀念起了孙可望。孙这个人虽然专横残暴,却能独挡一面。自己当年听孙调遣的时候,何曾有现在这么忧虑,危机重重的感觉?
有个能力相当的联手,就是替自己分了一半的负担啊。
但是扶钢后面的几句话,让李定国更加忧心忡忡了。扶钢有些得意洋洋,说文安之深得民心,朝中臣工听说要去四川,也是非常高兴,大明有了晋王,再有了文安之,可是复兴之兆啊。
扶钢虽然先夸了李定国,但是他的话充分暴露了朝廷官员的态度。官员们一致推崇文安之,这让李定国又想到了金维新的话。他的态度马上转了。李定国清楚,因为自己专宠马吉翔和金维新,朝廷官员对自己并不都是好印象。如果到了四川,他们一齐推崇文安之,自己在永历皇帝心里的位置就会从第一滑落。滑落到什么程度,真是不可预料。
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点。李定国对大明忠心耿耿,但是他的盲点就是看不出金维新和马吉翔是两个佞臣。在他的眼里,这两人虽然有些过于讨好自己,但是,他觉得他们一心为自己考虑,并没有什么过错。
当然,他也偶尔能看出这两人嘴里说是为晋王着想,其实也有他们的小九九。不过,谁不是为了自己呢?即便是扶钢这样的朝廷重臣,在朝廷里不也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吗?
李定国在心里否定了扶钢之后,又去找他觉得跟自己比较疏离,人却忠厚磊落的黔国公沐天波。
出乎他意料的是,沐天波坚决支持进入云缅边境。他的看法除了马吉翔那一套外,就是他们沐家蒙受圣恩,世袭云南,并且沐家曾经代替朝廷与缅甸国打交道,缅甸总要给沐家人三分面子,将来无论是退入缅甸,还是重新夺回云南,都非常方便。而进入四川,万一让人家包了饺子,恐怕无有退路。
沐天波的话,终于让李定国下定决心,朝南走,退到中缅边境附近。
李定国的决定,让大学士扶钢等一帮朝廷老臣惊愕万分。他们都做好了进入四川的心里准备,听说又要转入中缅边界,老臣们愤怒不已,由扶钢带头,大家在朝堂之上,朝着李定国开了火。
马吉翔金维新以及沐天波等人则作为李定国的同盟,跟老臣们当庭吵了起来。
应该说,自永历小朝廷进入云南,他的朝臣们这是第一次敢于朝着晋王李定国仗义执言。双方吵了个不亦乐乎,最终,永历帝宣布决定:一切听晋王安排,朝中缅边境一侧移跸。
这也是永历帝的朝臣们最后一次轰轰烈烈的争吵。
老臣们在退朝时,在扶钢带领下,突然跪地不起,头磕得砰砰作响,很多人脑袋都流了血,众人再次请求永历帝更改决定。马吉翔和金维新看着一帮老臣蛤蟆一样匍匐在地,不由嘻嘻偷笑。
永历帝恳请老臣们起来,老臣们不肯。最后,永历帝拂袖而去。
扶钢等人无奈,只好爬起来,互相搀扶蹒跚而去。
当天晚上,工部尚书王应龙全家人上吊自杀。
老臣们齐聚王应龙家,商议一番之后,又一齐去找皇上。没想到,皇宫大门紧闭,大学士扶钢在门上碰头,一直碰昏了,门也不开。
扶钢带着众人跪在皇宫门外。寒风凄厉,众人在鬼吼一般的寒风中一直跪到深夜。有两个身体虚弱的被冻得昏了过去。吏部尚书张佑宸商议扶钢,大家才在各自家人的搀扶下离去。
李定国在昆明存有大批军粮,可够十万大军一年之用。李定国让士兵尽量多带了一些,剩下的准备烧掉。仁慈的永历帝阻止了他。永历帝说这些粮食,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植而来,付之一炬,实在是作孽,还是留着吧。
李定国说昆明老百姓都逃难去了,留着也是留给了满清军队。满清军队粮食充足,会更有精力追击我们。永历帝却说军队来了,即便没有粮食,他们还会向百姓下手,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在这个慈爱的皇帝打坚持下,昆明以及附近的军粮竟然都被封好,恭恭敬敬地等着清兵来享用。
吴三桂带着人马先入昆明。看到满囤的粮食,这个大汉奸百感交集,感叹不已。
永历帝这些年在昆明大开科举,招罗人才。江南一带,甚至全国各地向往大明的人才齐聚昆明,永历帝从昆明出城时,有近六十万老百姓一路相随,其中各地学子就有近万人。
几十万老百姓尾随在朝廷和大军后面,各种牛车、小推车、担子铺天盖地。晚上住宿时,不断有各地土匪歹人趁机劫掠,李定国只好派人把百姓分开,分派士兵指导百姓成立各种自卫组织。
出城没几天,吏部尚书张佑宸、兵部尚书孙顺、礼部尚书程源、户部侍郎万年策、大学士扶钢等十多名朝廷大臣相继脱离朝廷另谋生路。
满清的平西大将军吴三桂一直在后面穷追不舍。
永历帝一行过了澜沧江,进入永昌。白文选让人在后面烧断了澜沧江上的铁索桥,以图挡住疯狂的清军。但是清军一路追杀抢掠,沿途掉队的民众让他们收获颇丰。听说大明皇帝就在前面,且行动缓慢,吴三桂手下的这些本是汉人的清兵精神振奋,疯子一般用竹筏和简易木排渡过了澜沧江,朝着保山扑来。
李定国无奈,只得让手下大将靳统武率兵马保护永历帝逃往腾冲,他带兵迎击吴三桂。
此时,因为王会、艾承业等原孙可望手下大将率大批军队投奔四川,李定国手下部队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人,还不如他从广西回到云南之初的人马多。
但是他没有选择。如果他不去阻挡住雄心勃勃的吴三桂,吴三桂的前头部队不出五天,就能追上这帮拖儿带女,几乎是带着一个国家逃亡的蜗牛一般的队伍。
临战之前,李定国来跟永历帝告别。
其时,永昌县城人满为患。随着永历帝逃亡的昆明百姓,虽然一路走散了很多,却依然有五十万人之多。小小的永昌城里一下子涌进这么多的人马,城里的各个角落,只要能塞进人的地方,到处都住满了人。
李定国一行人虽然骑着马,却无法奔驰。由于人车实在太多,认识他的老百姓虽然想尽力给他让出一条路来,却常常无能为力。李定国几人只能缓缓地在人的海洋中涌动。
看着满脸憔悴慌慌张张的百姓,李定国感叹:“国家兴亡,百姓最苦。今日我等对不起大明百姓啊!”
有大胆的百姓问:“王爷,我们真的要跑到缅甸去吗?”
李定国微微摇头,说:“有我李定国在,我们就不会离开云南!”
有百姓哭诉:“王爷,我们实在是走不动了啊!我们一家十口,走到这里就剩下三口人了!再跑,就都没了!”
有人嚷着要当兵,说就这么跑着饿死,还不如当兵吃粮,杀清兵去。
李定国心里哀叹。清兵没来的时候,军队一直四处招兵,可是人人都想过舒坦日子,鲜有人想当兵。现在兵荒马乱了,倒想当兵了。要是人人都早当兵,何至如此?
李定国一行人慢慢游过人流,终于到了县衙门口。
县衙早就因为人太满而停止了一切公事。为了皇上的安全,靳统武带人把县衙层层围了起来,严禁百姓进入。
李定国进了县衙院子。原本宽敞的县衙院子,也因为摆满了各种包袱箱子,而显得拥挤不堪。太监宫女们顶着寒风缩着脖子在来回奔忙,李定国不由想到了几个月前皇宫里的宁静和繁荣。他低下头,走过院子。
宫女和太监们看到晋王进来,都肃立两边,一直等晋王进了屋子,他们才重新忙活起来。
永历帝正坐在大厅。李定国行礼毕,站了起来。永历帝脸色晦暗,神色幽怨。李定国不敢看他的脸,只是低着头。
永历帝轻轻叹了一口气,问:“爱卿,我们非走不可吗?”
李定国拱手说:“是,皇上。部分清军已经越过澜沧江,现在正与白文选部僵持中。三两日大队清兵来到,白文选就得撤了。请皇上放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此日放弃的,我李定国一定都会收回来!”
永历帝担忧地问:“鞑子来得这么快,我们走得如此之慢,他们会不会追上我们啊?”
李定国说:“皇上担忧的是。臣下让部将保护皇上先行一步,臣等带将士阻击清兵,皇上可在腾冲等我消息。”
永历帝微微点头,声音嘶哑,说:“如此……辛苦爱卿了,只是,爱卿,你派的部将是否忠心?”
李定国说:“皇上放心,靳统武是我最得力大将,随我多年,其心志同臣绝无二样。”
永历帝抬头,看了一眼外面一群老鼠一般忙着搬运东西的太监宫女,无限悲哀地说:“刚安顿下……又要走,这日子何时是个头……。”
有太监从外面走进来,提着药罐。吴公公过去接过来,对永历帝说:“皇上,该吃药了。”
永历帝多年前有个偏头痛的病,这两年调养得好多了,这次逃亡,永历帝急火攻心,病又复发。
小皇上看了看药罐,说:“这药……真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