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道士的九品七等
白铭19922017-08-01 18:032,705

  “老钱,你说了这么多,我除了听明白道士是由远古巫演变而来的之外,剩下的就一头雾水了,咱能不能说一些现实一点的问题,比如那个牛鼻子李真远的等级,以及他到底有没有本事帮我老大复原,要是没有那个本事,就算你说破天,也只是无关紧要的絮叨而已!”

  萧启慈本来就是副急性子,看到钱员外在那里老神在在的一口酒、一番话的叙述,早就有些憋不住火气了,即便忍了又忍,但还是张口提出自己的质疑。

  “你别急啊,这马上就要到关键的地方了,只有知道道士的起源,和人家继承的种种,你才会发现这李真远的强大之处;说实话,如果小姑娘真的认识此人的话,那么许默性命便可就此无忧了!”

  钱员外站起身,将酒杯里的酒水一饮而尽之后,这才满面红光的继续说道:“受戒道士分为九个等阶,用道士们的话便是‘九品’;道士们除了或外丹修连或内丹修炼,从而掌握一些法术神通之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经箓,达到规定的修行之后才能授予品位。

  他们的法术神通究竟修习到什么程度才授予品位这我不知道,毕竟我也不是道士,这些也都是道听途说而来,但是每个品位对应所要掌握的经箓我却是清楚的。

  第一品的道士,必须要熟悉《大洞真经》和《黄庭经》,这也就算是入门,估计掌握的法术神通也没有多大的威力,在道观里这一品道士也就只是做着一些打杂诵经的事情。

  第二至三品的道士,必须精通《三洞五雷经箓》,这个品位的道士已经有些小手段了,通常在江湖上行走,以捉鬼、祈福运的那类牛鼻子,应该就属于这个品位了,估计整体实力也就和三儿差不太多。

  第四至五品的道士,必须精通《盟威经箓》,算起来在这个品位的牛鼻子除非修炼的是一些克制我们的功法,不然打起来充其量也就和我们打个不相上下!

  第六至七品的道士,必须精通《三五都功箓》,一旦道士到了这个品位,更注重心性的磨练,而不是本身法力的增长,这个品位的道士,基本上在道观里都身居监院之位!

  第八至九品的道士,必须胜任举行科仪的直香和引班,这类道士基本已经离羽化成仙不远了,就算是对上你们血族最强大的存在,他们也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品位的道士可以引动天地之力为自己所用,例如太上老君就有着一切至阴至冷的克星的三昧真火!”

  “靠!这么牛掰?那李真远是属于这九品中的哪一品?看你一脸慎重的神色,应该不会低于六品吧?”萧启慈这次听的比较入神,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人,强者应该都是令人敬佩的。

  曾经羽化成仙之前的张道陵,就以一己之力重创血族一位类似于始祖一般的存在;而那位强大的血族在被张道陵重创之后,回到氏族不多久后便撒手人寰,从此之后便有了高等阶血族不可踏入华夏一步的铁律!

  虽然现代社会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各种各样破坏生态和谐的建设,让天地间的灵气或消散或消耗了不少,但华夏仍然有那么几个天纵奇才的奇人可以达到先祖的高度。

  哪怕如今已知的九品道士很少,甚至那些九品道士比起张道陵弱上不少,但天知道在华夏的一些隐秘山林里,有没有类似于张道陵一般的存在,要知道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心性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说不定原来追逐名利的一个人,在境界提高之后,就会变得随性依然,随便找一个崇山峻岭隐居,逐步完成自己修炼事业。

  再者,虽然如今在世如同张道陵一般的强者少之又少,但是别忘了在华夏林立的各种门派;也许一个门派里至高至强者只有一位,但是所有门派里至的高至强者加起来,估计世间的不管哪个势力都会谨慎对待,这也是血族为什么在修道没落之后,依旧不敢踏入华夏一步的根本原因!

  “呵呵……”听到萧启慈的疑问,钱员外笑了笑,将粗壮的手臂背在身后,继续踱着方步解释道:“李真远虽然在茅山,但是却不是道观里的道士,他之前是在道观里进修的,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便四处游历,最后虽然回到茅山,但是却不再去道观任职,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所以由道观授予的品位形容他的实力也就不再准确了!”

  “靠!你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久,敢情你也不知道那牛鼻子的品位啊?”萧启慈对钱员外这次是真的恨得牙痒痒了,你说你不知道就不要说这么多了,说了这么多又说自己不清楚,这不欺负人呢么?

  “哈哈……莫急莫急,我又没有说过这道士的等级划分只有这一种,道士因为各自心性的不同、追求的迥异,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李真远一般闲云野鹤的散修道士,另一种则是如同张道陵那样开山立祖,常年坐镇道观隐修的道士!

  道士的九品品位,则是用来概括那些在道观中隐修的道士,那些闲云野鹤的散修道士,则有另外一种衡量实力的标准!但是,这种衡量散修道士的标准,却对在道观中隐修的道士同样适用。

  《道门通教必用集》中将道士分作了七等,这里所说的‘道士’有些狭义,准确来说应该是道教徒,因为他们虽然信仰道教,追求羽化成仙,遵循着内丹和外丹的修炼,但是他们却不是任何一处道观里的道长,所以便称之为道教徒;而道教徒囊括的范围比较广,只要是信道的,都能称之为‘道教徒’,所以《道门通教必用集》中的划分适用于所有的信道的修行者!

  第一类是天真道士,这类道士是指自身得道,对法术神通的修炼也到了天仙的层次,但是却仍在世间游走的仙人,吕祖,也就是吕洞宾便是此类道士的代表,他们心系民众,旨在救苦救难于世间!

  第二类是神仙道士,这类道士是指自身得道,对法术神通的修炼也到了地仙的层次,但是齐耳仍在人间游走的仙人,三国时期戏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他们游戏人间,最注重的是随心所欲的心性,也就是奉行着随心所欲、道本自然的法则!

  第三类是幽隐道士,这类道士是指修炼了高深道术,即将成仙的道士,张三丰就是此类道士的代表。

  第四类是山居道士,这类道士大多已了却了世间的俗务,从而遁入深山修行,此类道士的代表便是那些隐居名山的道教徒。

  第五类是出家道士,这类道士是指在道观内修行,饮食起居都在道观内进行的道教徒;道观修行是道士为道教作出相应贡献的阶段,道术的传授必须要有损有盈,如果只为个人修行而不理道教传承,则很难修道有成;几乎所有至高至强修道的存在,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第六类是在家道士,又称火居道士,这类道士是指在个人家中修行,在家中传道的道士,此类道士多是还未了却世间俗务的道士,但顺其自然,待到功成,道自然而来。

  第七类是祭酒道士,这类道士是指熟悉道教规诫,了解斋醮的具体操作,却不愿接受传度仪式的道教徒!

  而传度是指信道者正式入道的一种仪式;凡出家入道为道士的修道者,必需有师传授,经考察后,才能传度为正式的道士;道教对于传授弟子的秘道,很是慎重,不论任何宗派,均以妄传妄泄为戒;故受师承时,必立誓戒,然后传予度世之法,谓之传度。”

继续阅读:第162章 好一只大铁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猩红狂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