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儿从小就失去父母,是个可怜的孩子,想来熊壮也是因为帮助自己复仇受连累,如果美儿将来有个幸福的人生,她也算是对得起熊壮,心里少一些愧疚了,所以有意让翼儿多接触,从小就培养感情。
珍儿觉得无论是兰公主还是美公主,她都欠她们母亲或父亲的,所以总想对她们更好,因兰儿与翼儿是堂姐弟,两人成亲自然不合伦理。但美儿是日季与熊壮的孩子,和翼儿没有血缘关系,所以美儿嫁翼儿没问题,只是这个事怎么跟拓拔汗说才好呢?如果说美儿不是他亲生的,他能接受吗?看来等这两孩子再长大一些说好一些。
拓拔翼皇太子的身份一确定,拓拔汗便为他选择了纥骨坚当他习文的老师。同时还选择了一位顶尖武艺高手做他的习武老师,那就是新上任的将军羽弗凌,这位年轻的羽弗凌将军跟随拓拔汗去贺兰部,机智干练有勇有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且率领代军打退了西秦的军队,得到了拓拔汗赏识。
洪庆宫住着皇太子,由此也称为东宫。拓拔翼每天习文习武的时间是安排得很紧凑,纥骨坚每天上午到来东宫教习太子学习经史和政论一个时辰,下午便是羽弗凌到皇家操练场教太子习武,虽然的拓拔翼仅五岁,但对于一个未来君主的继承人,这个年纪识文学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
在教授拓拔翼之前,拓拔汗与珍儿同时诏见过纥骨坚,给了他一个重要任务:除了培养太子知识渊博,成为一个有见识有胆略有作为的皇帝之外,还必须做一个对父母仁孝对兄弟姐妹宽厚以待的人,一个善解父辈恩仇,大仁大义之人。
纥骨坚明白,这是一项艰巨又重要的任务,也是皇帝皇后对自己的信任,期望他能让太子在知道父辈们曾经的爱恨情仇时,能理解各人不得已的苦衷,释怀一切,善待父母继父和兄弟。
由此,纥骨坚在给拓拔翼讲仁孝之礼时,有意逐步去引导他。
首先给他讲了汉文帝刘恒仁孝的故事: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就因他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所以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给他很高的评价,与继位的儿子汉景帝一起,创造了汉朝的最富有的时代“文景之治”。
纥骨坚问道:“太子听了这个故事,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吗?”
拓拔翼答道:“对父母要像汉文帝那样,将来也要以仁孝治天下,才能治理好国家。”
纥骨坚满意的点点头又道:“仁孝不光是嘴上说,尤其在行动上要体现,任何事情都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多替父母着想。《论语里仁》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规劝父母要委婉,即使听不进,仍要恭敬,不能记恨。”
拓拔翼认真的听着纥骨坚的话,脑袋在转动着,尽量去理解,纥骨坚循循善诱,耐心启发。
“圣人告诉我们,父母就算是以往做过错事,我们都应该做到不记恨,尤其懂得体谅父母,这才是大仁大孝。”
纥骨坚又以《孝经》来论事,说它是“古代帝王至胜的法宝”。这是因为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夫子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指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有使天下和谐的法宝,这个法宝就是孝,能够顺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和谐而没有互相抱怨。那么太子从中明白了什么?”
拓拔翼想了想说:“据老师所说的,学生以为万事万物孝为先,孝最重要!做到孝了才能治理好天下。”
纥骨坚捋了捋胡子笑了:“太子真是聪慧,一点就明!”
他接着又说:“孝亲就是大德、大道,德的本就是孝,圣贤的根本就是孝道。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如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很快就枯竭了,很快就灭亡。我们的本是什么?父母,尽孝才能够使自己的成事!就算父母有过,我们做儿女的只能是包容、谅解,以父母之错警醒自己不再犯错,而不是指责和抱怨,甚至心生恨意。”
拓拔翼却道:“母后不会犯错的!她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纥骨坚笑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不过是大过还小过。但不论何种过,做儿子只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尽孝。小过谅解,大过劝诫至多小惩,切不可行杀罚之道。”
他顿了顿又道:“《孝经》有三层含义,事亲、事君、立身。也就是,事亲是对父母双亲的奉养、孝敬,事君就是为君主、为为国家效力,立身就是就是成圣成贤,做圣人了孝才能够功德圆满。那么请问太子,您对事君怎么想?”
“孝敬父皇,并好好为父皇效力。”
纥骨坚点点头又说:“皇上首先是太子的君主,所以太子称儿臣要事君。皇上还是太子的有着血缘关系亲叔父,是长辈,所以太子要行孝;更重要的是,皇上待太子如亲生儿子一般,扶立您为继承人,如此的信任和器重,太子更应当把皇上当自己生身父亲,所以事亲。太子可明白?”
“明白!”拓拔翼表情严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拓拔汗和珍儿正悄悄的相扶在外旁听,两人看到这,都相视一笑:这纥骨坚还真不负重托,由他任太子的老师是选对了。
拓拔汗赴贺兰部解救珍儿母子,平定贺兰部的叛乱,打败协助叛军的西秦军队,并将其母子接回代国皇宫,立拓拔翼为太子的消息,一一由信使传到了南燕贺楼巍那里。
贺楼巍感叹,换做是他,他当然也会这样做的,只是自己当时刚被拓拔汗解救出来,国内尚需一段时间的安定。再者去贺兰部要需穿过代国,远水解不了近渴,且南燕与贺兰部以往没有联系,也没有理由去直接去帮贺兰部驱逐西秦军队。而解救珍儿母子的这事兄弟拓拔汗都占据了先机。
从珍儿这几个月的一直没有给他去一个字,又回代国继续当拓拔汗的皇后,与珍儿生活三年,他知道珍儿的个性要强,也许在边境见面的那一天,她看到他如今已经有了妻儿,和玉屏这般恩爱,早已下了决心和自己分离。
由此他已经完全明白,自己永远失去了珍儿。为此他心中酸楚难当,惆然若失,可这由不得自己了,世上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既然珍儿决定跟随拓拔汗,那就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她了。
至于亲儿子当了代国的太子,他心中很欣慰,这是他最大的夙愿,自己未能成为一代君主,充分展现雄才大略,将来会在自己儿子身上实现。
他虽然现在身为南燕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少帝年幼自己尚能掌控全局,可毕竟名义上是个辅臣,说穿了也只是为人作嫁衣而已,多少张眼睛盯着自己,稍有不慎,便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久前就险些被太后杀掉吗?其实太后只是其中一个隐患,还不知朝中还有哪些暗流涌动。皇权就如一只的刚烘出来的蛋榚,摆在那香气诱人,随时都会有饥饿人伺机争抢。
如今为了撇清自己谋位的嫌疑,便把军权分出去交与了他最信任的青军,这宰相也做得何其憋屈。可为了报答妻子慕容玉屏和先帝慕容华,他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为榜样,还是愿意鞠躬尽瘁的继续当这个忠臣。
贺楼巍最遗憾的是,拓拔翼长这么大了,自己未曾与之相认,离开儿子时,他尚在襁褓中,想来一直都以为他亲爹死了,他多想看看亲儿子长成什么样了,多想让他叫自己一声父亲。
可如今拓拔汗已经把他立为太子,这位兄弟虽然曾经夺过自己的位,但也救过他和玉屏的命,互不相欠了,现在又培养翼儿当皇位继承人,也算是恩大于过了。
如果自己冒然去认亲,那就太过于自私了。一是年幼的儿子如何面对两个父亲?二是他怎么能理解母亲改嫁,父亲另娶?会不会因此从小经受了双亲的离散痛苦,而今刚刚重获家庭的温暖,可突然又知晓此种情况而难以接受?思来想去他便提笔给拓拔汗写信,并附了一封给拓拔翼的信。
信中感谢兄弟的情谊和恩德,把拓拔翼立为太子,同时也表达自己不会再去认亲以免影响亲情,不再打扰珍儿母子的生活,希望拓拔汗今后好好的善待他们母子云云。
而给翼儿的信是说明,将来有必要时,将这信给儿子看。信中将他们拓拔兄弟之间和母亲贺兰珍儿的事细细说明,所说的是曾经因兄弟间的误会引争执,所以他负气远走异乡游历,遇险失忆被南燕郡主所救,醒来后忆不起曾有妻儿,等治好时早与郡主结婚又组建了新家庭,而作为二弟的拓拔汗和妻子珍儿以为他已经死去,所以按代国的婚俗兄婚弟及。他作为生身父亲希望翼儿理解父辈,不要对此心生怨恨。
拓拔汗把信给珍儿看了,征询她的意见。珍儿沉默良久,觉得拓拔什这样做的确是省了很多麻烦,他们不就一直担心翼儿太小,他们三人的爱恨情仇讲不透留下疑惑,可又不好讲透,他这般年纪如何理解父辈之间的恩怨,就怕小小的心灵由此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痕。还是等他再成熟懂事一些适当机会再说,拓拔什不愧是仁者,为了翼儿的将来,他愿意委屈了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且留下这些信将来对翼儿也是一个交代。
珍儿道:“那就先不要让太子认亲,等以后他长大慢慢跟他说吧。”
拓拔汗回了一封信,调侃拓拔什这样做是此生最正确的选择,还说珍儿跟着他才是最大的幸福,拓拔翼只有跟着自己才有大出息,让他放心做好南燕的忠臣,只是不要忘记了祖宗,这代国的事就不用他操心等等。
一切都为了拓拔翼的未来,这兄弟一笑泯恩仇,都想替他们共同的儿子设计一个最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