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实行了专门监管以后,又有一种科技含量挺高的捉鱼方法出现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用农药去毒死鱼,那样虽然也能得到很多死鱼,但那样的鱼并能吃,顶多昧着良心卖给不知情的人吃。这种捉鱼的方法是用电麻痹小鱼,每当夏天很长时间没下雨,河里都快干涸了,即使平日里水比较深的堤坝也被人把水抽走灌溉农田了。这时候,捕鱼人就出现了。
他们身穿黑色的胶皮衣服,这衣服从脚一直到胸口都是一体的更是密封的,后背上背着一个大电瓶,电瓶中引出一根导线连接在他们手中的网子上。捉鱼的时候他们慢腾腾的在水里走着,带电的网子四处探寻。
李清明平时在小河中玩的时候常常看到一群群小鱼在自由的游弋,有时候还会大胆的凑过来,因为赤手空拳的李清明根本拿它们没办法。可面对着这种全副武装的捉鱼人,如果它们再这样天真的话,那它们的下场会很惨。凡是在电网附近的小鱼小虾等水中活物全部被电死或者电晕,被其一网打尽。捕鱼人捉鱼简单的就跟在河里拾取自己喜欢的石头一样。这些小鱼小虾最后都进了镇上或者别的地方的餐馆,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怪不得现在的很多物种都绝迹了,照他们这种疯狂的变态的捕捉方法,不灭绝才怪呢。再想想当初因为炸鱼而失去手掌的那个人,其目的也有可能不单是玩,还有可能是因为有利可图。几根雷管就能换来那么一大堆鱼,这个交易确实很划算。
可是中国人的因果观念是由来已久的,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换句话说,你杀了那么多生命而且很多是完全没必要的,超出了自然平衡的法则的,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和贪念的,很有可能会遭到报应的。
或许在你沾沾自喜尽情享受的时候报应就已经降临了。厉鬼索命的故事我们听说过不少,那么多鱼的鱼子鱼孙的怨念也是不容小觑的吧。如果有人说是这怨念干扰了炸鱼人的心神,你是不是会猛然惊醒?就算这个人在信口开河,那么他这样来警戒世人,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对世界上的所有生灵有一点敬畏之心,难道不好吗?
既然这里出现了类比,那么索性再来一个。用炸药炸鱼是成年人玩的游戏,有点本事的孩子去弄爆竹中的火药,再小一点的孩子就只能用玻璃瓶子去抓更小的鱼了。李清明他们管这件事叫钓鱼,可他们根本不知道鱼钩长什么样,也不知道鱼线是那么的细那么的结实,直到稍大一点上初中的时候。
当冬雪初融,河上的冰也慢慢化开的时候,那些小河小溪里常常能看见一群群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搅动的少年们那颗钓鱼的心躁动起来。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们相约去钓鱼。钓鱼最好用那种大口的玻璃瓶子,里面放上点馒头渣或者用油浸过的煎饼做诱饵,有心的人还会用几块石头压一下这些鱼食防止他们飘出来。之所以用大口的玻璃瓶子是因为这样既方便鱼看到里面的食物也方便它们钻进去。
有一种盛罐头的瓶子肚子大大的圆圆的用来钓鱼很合适,李清明只记得那时候各种物资依然很匮乏,想找几个这种玻璃瓶子都很难。好不容易弄到了却在把瓶子放进水里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到了水底的石头,瓶子碎了,李清明的心也难过的快要碎了。等到下一次,李清明吸取了教训,每次把瓶子放进水里的时候总是轻轻的,也不再为了追求钓到更多的鱼而把瓶子往更远的深水区域投放。
即便是这样小心,罐头瓶子总有碎的时候。有一次李清明把“网”支上以后没多久就在岸上清楚的发现好几条鱼在瓶子里窜来窜去争食吃,他的心霎时激动起来,急忙走上前去用力一扯系着罐头瓶子的绳子来收网。如果收网收慢了,鱼儿可能察觉不对劲又逃出去了,这种事已经在李清明身上发生过好几次了。
这一次李清明的动作够快,随着水中传来的一声沉闷的声响,瓶子已经被“哗”的一声拽出水面,只是重量明显比以前小了不少。李清明心中有些诧异,定睛一看才发现细绳上连着的只是玻璃瓶子破碎之后的瓶口部分。这情景比鸡飞蛋打恐怕还要惨。
等到家里家外能搜罗到的玻璃瓶子都碎光了,李清明又开始向前辈们学习,把那种厚厚的透明塑料袋子的口用一根树枝固定住,最好是用线缝一下,用这个来钓鱼。这东西很难摔碎,就算是弄碎了,后面还有好多。虽然设备档次下降了,但真正的钓鱼高手是不会在意这些的。李清明至今还记得人家把“网”不紧不慢的拽上来,里面是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的情景,让人羡慕加崇拜。
如今人们常说羡慕嫉妒恨,那时候的人心是何等的淳朴善良,没受到外界的一点污染,有的只是羡慕加崇拜。渐渐的,李清明也能钓到几条鱼了,小伙伴们也认可了他。虽然装备不值一提,可他们收获的快乐一点都不少。
中唐诗人胡令能有一首唤作《小儿垂钓》的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李清明他们钓鱼的时候也是很认真的,他们也懂得小声说话以防吓到就要上钩的鱼。后来,他们干脆把拴着渔网那根细绳找个地方地方住,然后几个人找个洁净平坦的山石围坐起来打起了扑克。几圈扑克过后再一起悄悄回去看那渔网,已经有好几条笨鱼钻进设好的圈套里了。
这些只有几厘米长的小鱼肯定是不值得吃的,拿去喂鸡鸭又有些可惜,好在新鲜劲儿还在,李清明就把他们养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李清明对它们呵护有加,一会儿喂食,一会儿换水,忙个不停。可几天过后,又把这事儿忘在了脑后,等到想起来去看的时候,那鱼已经死了。也许是这种野生的小鱼根本就不适合养在家里,反正李清明养过几次均以失败告终。
李清明其实也捉过大鱼的。上初中以后有一年暑假下了一场暴雨,用家乡人的话说就是下得沟满河平的。很多在河边住的人家都进了水,很多大树甚至电线杆都被冲倒了,有些质量不过关的桥和堤坝也被冲塌了。李清明家的房子盖在山头上,每当此时他一点都不用担心。
雨停了一两天之后,河里的水也慢慢消减了,可相对于平时水量依然很大,水也很浑浊,不少平时在深水中的大鱼或主动或被动的顺流而下。一些人在河水里捉到大鱼的消息很快传来,这时候很多人就坐不住了,包括李清明的爸爸。李清明的爸爸小时候也是上山爬树捉鱼摸下的高手,他的光辉历史李清明在饭桌上没少听说。
现在爸爸玩心大发,李清明怎么可能不跟着去凑个热闹?大人毕竟是有些资本的,至少那个长长的挂鱼的网就不是李清明这些小孩子能买得起的。李清明跟着爸爸他们来到附近几个村子河水汇聚的地方,也就是这片区域最宽的河道。河道里遍布着鹅卵石以及河水冲积留下来的沙子。平时的时候,只在河道中间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在流淌着,现在河里的水大了很多,也很混浊。
李清明跟爸爸他们一起捡了很多石头在河道中垒成了一个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然后在窄的地方拉上那条挂鱼的网。这种渔网鱼儿一旦碰上去就被卡住了,既不能前进也退不出来,旁边的人走过去就像摘树上的果实一样把鱼拿下来就行了。那些石头的作用就是挡住顺流而下的鱼,让它们都汇聚到最下方那个渔网的地方。
李清明跟自己的那些小伙伴们用玻璃瓶子捉到一条稍大点的鱼都会兴奋不已,可现在比那大好几倍的鱼就这么轻易地送上门来,这让李清明如何不高兴?人生啊,总是充满着惊喜。这些不大不小的鱼拿回去择一下,用方便面中的调料腌好,然后再用花生油炸出来,别提有多好吃了。跟李清明爸爸一块的几个朋友都会做这道菜,不过他们中间也有人不喜欢吃这种炸鱼,也许是吃腻了,也许他更享受的是捉鱼的乐趣。
李清明还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下大雨的时候有些鱼能在雨中飞起来,有人还亲眼见过鱼从天上掉下来。清明从来没见过鱼飞,也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可他心里一直有一种疑惑,有些地方明明没有鱼,比如一些跟外界毫不联通的池塘,或者已经彻底干涸的水库水坝,可是过段时间等这些地方有水了,就出来大鱼了。这些鱼是从哪儿来的呢?大自然实在有太多的奥妙了。
河里发大水的时候能捉到鱼,河里干的时候也能捉到鱼。记得有一年,李清明的家乡大旱,水坝水库都慢慢见了底,很多大人还有小孩都忙着捉起了鱼。李清明听说不少人趁着这个机会捞到了不少大鱼,他很遗憾没亲眼见那种情景。他见过的别人抓到的最大的鱼是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的一位非常能干的同学从淤泥里拔出一条脑袋很大的二尺多长的鲶鱼。李清明记得当时自己感觉很震撼。
李清明虽然没有捉到过大鱼,但他捉到过不少泥鳅。大旱那年,很多水坝底下那层黑黑的软软的淤泥都露了出来,只要随手掏一把淤泥,很有可能就能发现泥鳅的踪迹。有时候是一截泥鳅的肚子或者脊背露了出来,有时候是泥鳅的尾巴正在一摇一摆的往淤泥里缩,可能泥鳅已经察觉到自己被人发现了,正在往更深的地方逃脱。
李清明可是捉泥鳅的好手,他的手往淤泥里一插,很快就能摸出一条哧溜溜挣扎着的泥鳅,有时候还不止一条。这些泥鳅往往是被他放在水桶里,提回家去喂鸡鸭鹅了。李清明记得每次自己提着装泥鳅的水桶回到家,那些鹅呀鸭呀都会嘎嘎的叫着很热情的迎上来,那些鸡的眼睛也亮晶晶的闪着期待的光,因为经验告诉它们好吃的东西来了。李清明慷慨的把那些泥鳅倒在地上,然后饶有兴致的看着它们一顿争抢,内心感觉很满足。妈妈说这些鸡鸭鹅吃了泥鳅会下很多蛋呢,李清明这一次终于正儿八经的为家里做了贡献了。
那时候农村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贫乏,但很多人觉得像泥鳅这种淤泥里扒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喂家禽了,人都不屑吃。有一次李清明家里实在没饭了,妈妈就用很多油把捉来的泥鳅炸了,李清明一尝觉得除了那点让人不太习惯的土腥气以外,这油炸泥鳅还是很香很鲜美的。现在听说这种野生的泥鳅蛋白质丰富,在市场上卖价格还很高呢,当年真是便宜那些鸡鸭了。
挖泥鳅的次数多了,有时候也能碰到惊险的事情。有一次李清明从淤泥里挖出一条很粗很长的泥鳅,它似乎生长的年头比较长了,身上颜色有些泛黄,比普通泥鳅那种灰黑色更让人难以把控,让人看着觉得有点渗得慌。这种形象还有那滑溜溜的触觉,让李清明联想到了自己最想敬而远之的动物蛇。
当然,这只是李清明的主观感觉,其实这种大泥鳅性情更加温顺,营养价值也比那些又细又小的泥鳅高得多,就好像陈年老酒跟新酒的区别一样。李清明还记得家里那只大黄狗吃了这条泥鳅以后,那不断伸出舌头舔嘴唇,回味无穷的样子。
泥鳅很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它的生命力很顽强,有时候一条河干了很长时间了,表面的淤泥都已经龟裂了,依然能在底层的淤泥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当然,这也是它们的习性使然,如果雨水依然迟迟不来,淤泥都干透了,它们也只能死在里面了。
和泥鳅习性差不多的还有螃蟹,它们也喜欢钻在淤泥里,河边的石头底下岩石缝隙水草丛都是它们的乐园。李清明曾经不止一次的捉到过螃蟹,有一年大旱的时候他从河边那一个接一个的螃蟹洞中掏出一只个头很大螃蟹。旁边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对这只螃蟹之大感到很惊讶,随后他发表看法说不应该捉它,应该让它去盗水。这里所说的盗水是指螃蟹不停地挖洞,顺带着就打通了地层深处的水往外流的通道。这确实很有道理,年纪大的人经验就是多。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动物都喜欢晚上出来活动,可能在黑夜的掩护下它们比较安全吧,螃蟹就是这样的。李清明的爸爸小时候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晚上拿着手电筒到那些小河沟里照螃蟹。那时候人口还没有如今这么多,环境污染也没这么严重,野生的动物昆虫都很多,螃蟹也不例外。有时候爸爸一次能捉一尼龙袋子螃蟹,这起码得有三四十斤重吧。
李清明曾经跟爸爸一起去照过螃蟹,它们沿着那些水很浅的小河沟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不少螃蟹。它们都静静的趴在水边,离自己的洞穴并不远,人来了也还是懒洋洋的,好像人们到自己家门口晒太阳一般。李清明跟爸爸捉了不少螃蟹,可爸爸还是说螃蟹的数量比以前少多了。
煮熟了的螃蟹不知为什么身上是金黄色或者红色的,这颜色看上去很诱人,可李清明还是没有吃,他把这些螃蟹都喂猪了。现在市场上螃蟹好几十元一斤,当年那些螃蟹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