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时候李清明习惯于回忆完以后再睡觉,昨天因为心情实在太糟糕所以就没管这些,现在醒来多少还是有点心虚。生气归生气,还是要活下去的。他扶着自己被冰凉的水泥地咯得生疼的老腰慢慢坐了起来,多亏他还年轻,要不然就算不饿死也冻死病死了。
刚想到这里,李清明忽然感觉胃里一阵刺痛,肚子里的“革命战争”开始升级啦。虽然形势很危急,但是李清明并没有立即开工。他虔诚地跪在地上开始膜拜各路他能想得起的大神,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关公土地公公玉皇大帝外加耶稣都 拜过,这才盘腿坐起来。这样做有用没用暂且不说,至少他是很诚心的。心理学上不是说一个人的心态是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动效果的,李清明的如意算盘打得还不错。
至此,准备工作完毕。
除了结了龟,还有好几种昆虫李清明已经多年没有吃到过了,比如荒虫。这里所说的荒虫是一种躲在草皮底下的土壤中,靠吃草根等东西存活的虫子,而非与之发音相同的蝗虫。蝗虫在李清明家乡那里俗称蚂蚱,其种类很多,如果炒了或者油炸了也很美味。
多说无益,还是开始回忆之旅吧。
老鹰吃野兔是很合适的,那么麻雀喜鹊之类体形小的鸟类只能去吃些草籽谷粒还有那些毛毛虫了。这时候一种很多人都熟悉的昆虫就要闪亮登场了,它就是蚂蚱,学名是蝗虫,它也是鸟类很爱吃的东西。它们也是分很多种的,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飞的远的也有跳的近的,颜色也各不相同。
以前的时候人们没肉吃,现在随着经济和各种养殖技术的发展很多人不但不缺肉吃而且已经吃腻了肉了,他们开始吃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蚂蚱。蚂蚱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很好的下酒菜,还有一点是很多人看中的那就是吃它跟吃肉比起来不用担心会变胖。现在也有很多的蝗虫养殖棚,李清明吃过这种养殖的蝗虫,可是总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
李清明小时候经常跟着爸妈下地干活,可是小孩子并干不了多少活,有时候还会越帮越忙,于是爸爸就给他安排了个任务,让他去捉蚂蚱,到时候回家炒了吃。李清明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他折了一根长长的草茎把捉到的蚂蚱串起来,用手拎着。
蚂蚱也是分很多种的,有的很胖翅膀很短,只能象征性的跳几跳,这种很容易捉到的蚂蚱味道也一般;有的身体修长,全身都是草绿色,它们强劲有力的后腿用力一蹬就能跳出好远,有的还能直接飞起来,飞出好几十米远,李清明只能望洋兴叹。
有一次住在城里的叔叔一家回来探亲,吃完饭大家一起去爬山,到了山上以后李清明远远的就听见堂弟在那儿大叫:我看见一只蚂蚱,像小鸟那么大。李清明当时差点晕倒,把蚂蚱跟小鸟想比较也就是这种城里孩子能做得出来,至于原因李清明也说不上来,更多的是感觉,可能别的人知道吧。
蚂蚱飞得再远也有被李清明逮住的时候,这时候他就有机会研究一下它们为什么能飞那么高了。蚂蚱最外层的翅膀狭窄而坚韧,颜色通常是草绿色的,也有那种跟土地差不多的黑灰色,还有是绿黑相间的杂色。里面的翅膀薄而柔软,通常是粉红至白色的颜色逐渐变浅的状态,反正越往里越柔软,就好像人穿衣服,外面是线条明显坚挺的外套,里面是内衣。
至于它们飞得高的原因,李清明觉得其实它们并不是在飞,而是滑翔。它们用发达的后腿高高的跳起来之后,翅膀展开借助气流气压以及身体本身携带的冲力飘向很远。当然这纯属李清明个人的看法,绝没有借鉴什么资料,也不想对对错负责。
作为一个经常捕蚂蚱的人,李清明还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经验是多数蚂蚱被捉住以后常常从嘴里吐出黑黄色的液体,粘在人手上黏糊糊的。这液体说是他们的口水有点轻了,说是它们的血液一类的东西又好像没有那么严重。李清明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还是陈述事实。
李清明捉蚂蚱的时候一般是手中拿着个木棍树枝一类的东西在草丛中挑拨,如果有蚂蚱它们受惊以后就会出现异动,这时候李清明就可以发现目标而出手了。蚂蚱也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不过它们并不是用嘴,而是用后腿摩擦翅膀。有时候李清明听见草丛中传出有节奏的沙沙声,他原以为是蟋蟀之类的东西在作怪,走上前去一看才发现是蚂蚱。
蚂蚱在夏天的时候最多,它们吃青草肯露水活得很惬意。不过它们活得太滋润了对人们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们是农业害虫,太多的话是可以成灾的。李清明没见过蝗灾,可他听老一辈人说起过。一大群蝗虫像乌云一般飞来,所到之处树叶草芽全部啃光,连牲畜都得离它们远点,不然很有可能被一块儿啃得只剩骨头。
在形容某人某事气数将尽的时候人们常说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由此可以看出秋天以后蚂蚱就死了,再没有夏天的时候那么猖狂了。不过在死之前它们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产卵。
李清明从来就没关心过蚂蚱们是怎么繁衍的,只是秋天的一天他跟爸妈到地里收庄稼,走过一片空地的时候发现一只大蚂蚱静静的趴在那里。李清明感到很奇怪,因为往常的时候还没等人走到它跟前它就已经高飞远遁了,今天这是怎么了呢?李清明蹲下身,手就要碰到它的时候这蚂蚱还是没反应。李清明捏着它的翅膀想要把它捉起来,却发现它的身体紧紧贴着地面,而肚子的大部分都插在地上的一个洞里,李清明这才明白原来这哥们儿是这样产卵的,怪不得秋天的时候捉到的很多蚂蚱都肚大籽多。
跟蝗虫齐名的是被李清明家乡的人称为乖子的蝈蝈,它们的习性差不多,只是蝈蝈的数量少一点。蝈蝈通过身上那两片神奇的翅膀的摩擦和震动来发出声音,那声音很好听,很多人喜欢把蝈蝈捉来养着。李清明经常见村子里有些人家的长辈去野外干活,回来家的时候那装满青草的筐把上用草茎系着一只蝈蝈,他是捉来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小孙子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