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颂
八月安妮2018-09-12 09:267,713

  硕 人

  ——千古绝颂佳人

  【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

  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赏析】

  本诗出自《诗经·卫风》,写的是庄公夫人庄姜出嫁,诗中盛赞夫人美丽绝伦。庄姜夫人是当时齐国太子的妹妹,一句“东宫之妹”,写出庄姜与太子是一母所生,都是王后的亲生骨肉,凸显出庄姜夫人身份的尊贵。有人说,美丽的庄姜夫人在嫁给卫庄公之后,就遭到了卫庄公的冷落,一直没能有子嗣,卫人同情她,就为她做了此诗。

  阅罢此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妙绝千古的“美人图”,而留给人们最鲜活的印象,无疑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动人画面。

  此诗通篇使用了铺排的手法,吟诵了这位千古美人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第一章中,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她的出身,她的父兄、夫婿、兄弟、母亲以及其他亲戚,都是当时各诸侯国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她是一位出身很高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描写了婚礼的场面,特别是在第四章的七句中,竟然连用了六个叠字,将婚礼场面的盛大与隆重描写得细致入微,而诗人的本意,则是要通过对她尊贵的出身、隆重的婚礼场面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庄姜夫人无与伦比的美丽。而诗中直接描写她美貌的,除了开头部分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之外,重点就在第二章了。在第二章中,诗人同样用了铺叙的手法,一连用了七个形象的比喻,细致入微地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美女肖像图——从柔嫩的纤纤玉手,白皙光洁的肌肤,修长美丽的脖颈,整齐洁白的牙齿,到饱满的额头和黑亮的细眉,真是一个人间尤物啊!但即使这样,这些如工笔画般细致的描绘,究其艺术效果,显然比不上第一章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般有意境。

  清代的姚际恒非常欣赏此诗,他曾发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的感叹。方玉润对他的“绝唱”之说非常赞同,此外,他还指出,这个美人其实真正美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孙联奎在他的《诗品臆说》中也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并且进一步道出美在这两句的原因所在:“《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亲见其笑貌。”在他看来,“手如柔荑”这类的描写,只是刻画出美人的“形”,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虽然只是短短八个字,却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出美人的“神”。也可以说,“手如柔荑”等句的描写停留在静态当中,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是一种动态的描写。在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神”总是高于“形”的,而“动”也是优于“静”的。当然,对于形和静态的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看作是神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存在,那么再怎样搔首弄姿也只会被当成是东施效颦。我们要追求的是更富生命力的神之美和动态之美。形美可以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效果,而神美则可以让一个人为之心动不已。静止的形美,犹如一朵纸花,看起来毫无生机,而动态的神美则可以使一切变得鲜活、灵动,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所描绘的事物顿时跃然纸上,似乎从纸中走进了你的心里,震撼着你的灵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固然能够留给你深刻的印象,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眸一笑或者是含情一瞥却更令你难以忘怀。

  在本诗中,“倩”、“盼”二字是极富表现力的。古人将“倩”字解释为“好口辅”,“盼”字为“动目也”。其中,“口辅”是嘴角两边的意思,“动目”则是指眼珠的流转。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出那醉人的笑靥和含情脉脉的双眸是多么令人销魂啊!虽然过去了几千年,然而当我们读到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两句的时候,仍然能够激活出心中对美的渴望与想象。

  审视中国女性之美

  女性之美在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对它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翻开《红楼梦》,满眼都是水一般的女子,我见犹怜。透过张爱玲的文字,看到她从异性的角度赏颜观色,但赏的是娇花照水之颜,观的是弱柳扶风之色。似乎世人的审美观念皆是如此。但是,《诗经》中的《硕人》一诗,却为我们揭示了古人特有的审美观念,由此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也曾以健硕为美。

  诗中的“硕人”指的是庄姜,她是卫庄公的夫人。根据诗中描写,这位夫人面容清秀,肤如凝脂,明眸皓齿,但却生得高大健硕。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端庄优雅,仪态万千,虽然出身高贵却衣着朴素。这种美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一种健康的美。这种美,是中国古代对女性审美初步诉求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诉求源于蛮荒时期人类对生育女性的崇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拜。那个时候,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的寿命一般都不长,高大健硕的女性在人们眼中代表着健康和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女人丰满健壮的身体,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大自然抗争,性命得不到保障的年月里,高大健壮的女性更能激发出人们对于“美”的想象。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可以不单单凭借繁衍来维系种族的时候,这种对女性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一种真正的审美观念。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人类开始一步步地摆脱生殖崇拜。在女性审美观念的建立过程中,一些夹杂着浓郁的社会性、阶级性的审美理念被带入其中。在儒家思想的强烈倡导之下,“重德轻色”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审美准则,一名女子可以相貌平平,但决不能够违背“三从四德”。

  在20世纪之初,中国社会曾兴起一场妇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解放出了一双双小脚,但它的最大成果却是解放了男人们被长期禁锢起来的审美规范。现在看来,他们其实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从此以后,他们便可以像挑选衣服一样,把意中人揽入怀中,而不必经过繁文缛节的考核。但是,如果没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压制人权的拘限,恐怕那些市井艳情审美早已泛滥开来,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标准全部推翻。然而,中国人向来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既然道德界限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就来钻文化的空子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妓女文化的东西,使中国许多所谓的好男人们得以在青楼审妓女的“色艺”之美。有人说,中国这种畸形的女性审美观开始于宋代,也有人说是五代十国。这些当然不用我们去考证,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标志是缠足运动的兴起。

  我们不知道第一个缠足的女子是谁,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她的身体肯定不太健康,所以才导致足部发育不良,但是她偏偏又天生丽质,于是就招来一些庸人的模仿,她们模仿不出她美丽的容颜,便想要走捷径,只学了她的一双小脚,模仿出一样的身形步法来。据说,李煜为了使妃子们的舞姿看起来更为曼妙,就下令要她们将帛布缠于双脚。小脚女人走起路来必然是摇曳可人的,这就大大满足了中国男人们小小的虚荣心。但男人们似乎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于是,他们又通过道德美学等一切手段去影响中国女性接受这种畸形的审美准则。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畸形的文化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清兵入关以后,将汉人的礼俗通通消除,但只有缠足的恶习屡禁不止,后来甚至还将其发扬光大。缠足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男权时代的一个象征。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真正的美女,她们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除了拥有惊人的姿色之外,她们还拥有着高贵的品德。我们熟知的美人王昭君、西施等,她们的外在美也许都已被模糊了记忆,但她们的高贵品德却使我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魅力。或许她们的容貌并非是华夏民族中最漂亮的,但她们的美德却被传诵至今。

  可以说,一个民族健康的审美观可以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前行动力。这种动力如引擎一般,不断牵引着我们奔向新的文明高度。在今天,全世界的女性审美观似乎日趋统一。人们越来越崇尚以健康为美,以自然和谐为美,这种统一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注释】

  硕:美。颀(qí):身材修长的样子。

  褧(jiǒng):麻布制的罩衣,用来遮灰尘。

  东宫:指太子。

  私:姊妹的丈夫。

  荑(tí):白茅初生的嫩芽。

  领:脖子。蝤蛴(qiú qí):天牛的幼虫,身体长而白。

  瓠(hù)犀:葫芦籽,洁白整齐。

  螓(qín):蝉类,头宽广方正。蛾:蚕蛾,眉细长而黑。

  倩:笑时脸颊现出酒窝的样子。

  盼:眼睛里黑白分明。

  敖敖:身材苗条的样子。

  说:同“税”,停车休息。农郊:近郊。

  牡:雄,这里指雄马。骄:指马身体雄壮。

  朱:红色。(fén):马嚼铁外挂的绸子。镳镳(biāo):盛貌。

  翟茀(dí fú):车后遮挡围子上的野鸡毛,用作装饰。

  洋洋:河水盛大的样子。

  北流:向北流的河。活活(guō):水奔流的样子。

  施:设,放下。罛(gū):大渔网。濊濊(huò):撒网的声音。

  鳣(zhān):蝗鱼。鲔(wěi):鳝鱼。发发(bō):鱼多的样子。

  葭(jiā):初生的芦苇。菼(tán);初生的荻。揭揭:长的样子。

  庶姜:众姜,指随嫁的姜姓女子。孽孽:装饰华丽的样子。

  士:指陪嫁的媵臣。朅(qiè):威武的样子。

  【译文】

  美人淑女身修长,锦衣上面罩披风。

  齐侯女儿体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是兄妹,邢侯叫她小姨妹,

  谭公是她亲姐夫。

  双手柔嫩如春荑,娇肤宛若是凝脂。

  粉颈细白如蝤蛴,玉齿整洁如瓜子。

  方正额头细蛾眉,笑靥迷人真可爱,

  秋波荡漾情意浓。

  美人身纤又柔美,停车驻马在城郊。

  四匹雄马真雄壮,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来上朝,大夫也该早退朝,

  勿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浩荡,奔流向北不复还。

  撒开鱼网来捕鱼,蝗鱼鳝鱼争相跳。

  芦荻挺拔又健壮,随嫁女子服饰美,

  媵臣高大又威武。

  月 出

  ——明月皎皎映伊人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赏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上柳梢头,惊艳月光下的古典浪漫画卷。

  古典的浪漫总是特别的。月光温柔如水,树枝在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飘浮着微微凉意,静谧的大地,偶尔响起阵阵虫鸣声,展现给我们的是如此特别的景致。身影若隐若现,举止似明似暗,似雾里看花一般,营造出的是这般特别的情怀。心态总是欲前不前,暗自撩动着心弦,不由得勾起阵阵忧伤。此情此景使人不能自已。

  场景或许能够再现,而情却难以重复。如今的世界,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弥漫着灯红酒绿的喧嚣,充斥着笙歌燕舞的奢靡,无限膨胀的欲望,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最美妙浪漫的情怀,也会在声色犬马中化为乌有。

  古典之美是沁人心脾的甘泉,而现代之美却充斥着强烈的刺激。而我们似乎已渐渐习惯了这种现代美。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而中国古代的咏月诗真是数不胜数,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这些,不论它们的视角、形式和语言如何变换,似乎都只为一种迷离的意境,或者是一种怅惘的情调。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那样的迷离。诗人看到缓缓升起的明月,便开始思念他的情人。也许,正是看到月儿总是孤孤单单悬挂在无边的夜空中,不免让人产生诸多遐想。也许,因为它总是独自在夜空中普照着万物,世间的一切都被它的光辉所笼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许多月下怀人的诗句,总能给人以迷离旷远的感觉。诗人的情人,此时,也许近在咫尺,这朦胧的月光,却似乎又将他们隔离开来,离得很远很远,诗人怀想着情人此刻姣美的面容,她独自在月下踟蹰的倩影,画面如幻似梦般扑朔迷离。

  《月出》的情调是那样的惆怅。全诗分为三章,可以看出,各章前三句都是诗人的一种对情人的设想,而每章末句,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这份忧思与愁肠,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由“佼人”月下倩影而引发的,充满了无限惆怅与无奈。其实,这种惆怅之情也蕴涵在前三句中:在这个静谧的月夜,“佼人”却为何要独自在月下踯躅?任凭夜风拂面,任凭夜露沾衣?难道她也在苦苦思念自己?

  《月出》的语言是那样的缠绵。每一句都以感叹词“兮”字结尾,这在《诗经》的其他诗中并不常见。“兮”字,听起来那样的柔婉、平和,诗人的连续运用,正是在与无边的月色和无尽的思念相呼应,顿时让人有一唱三叹的感觉,真是回味无穷!此外,诗人用“皎”、“皓”、“照”来形容月色,用“僚”、“”、“燎”来形容美貌,用“窈纠”、“忧受”、“夭绍”来形容姿态,用“悄”、“慅”、“惨”来形容心情,这在古音韵中,属宵部韵或幽部韵,而宵韵和幽韵是相通的,所以,此诗可谓是一韵到底,使整首诗读起来和谐而优美。其中的“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叠韵词,更能凸显出诗中语言的缠绵和婉约。其实,对于这些词意之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异,现在我们已很难说清楚。而后人的诸多解释,坦白地讲,不能说没有望文生义之嫌,当然,这也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领会诗中的含义。不过,这恰巧也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填补历史变迁所造成的诗意上的空白。

  寄情明月常有时

  当我们遥望天上那轮明月时,不禁感叹有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曾吟咏过它。我国古人最喜欢用“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将丰富的感情都寄予在明月上,因此也就写出了大量美妙绝伦、回肠荡气的绝作。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吾歌《京本通俗小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诗人掬月入诗,借月寄思念,借月抒愁苦;或是表现良辰,描绘美景;或借此捧送才子,献给佳人;或邀月寄朋友,借以寄君王等。可谓是月悠悠,情亦悠悠。

  借明月抒发情感的诗的种类繁多,例如思念幽情寄明月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现在却延伸为中华民族祝愿美好生活、寄托思念之情的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句诗所表达的是李白思乡的悠悠之情。

  还有愁苦凄情托明月的诗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之一),这是游子的离愁。“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这是一种微微的思乡之幽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朝乐府民歌《秋歌》),这是思妇之怀远。“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苏舜钦《中秋夜》),这是对故人的愁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看似淡景,却寓离人无限悲凄之苦。

  第三种是男欢女恋惹明月。“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南朝·宋·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首》),“明月”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句活脱脱地写出了男子爱而欲得又不可得的焦灼心情。“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真乃男女离别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一对情人在春月下,嬉戏追逐的动人画面,读之立即浮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读来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般的优美。一轮明月,不知惹出了多少男欢女爱之似水柔情,难怪民间有将撮合男女婚事的媒人称为“月下老人”一说。

  表现旷远、豁达之意境的邀明月的诗句也是不胜枚举。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诗人借明月抒发了自己旷远、豁达、宁静、愉悦的心情。因为此时谢灵运去官还家获得了解脱,故心情愉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描写星辰撑开了夜的地幔,波光织出了金色的彩屏,在这种阔远的境界中,更衬托自己旷达的胸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诗人的桀骜神情也是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沙场、朝廷也常入“明月”之诗。“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边关的寒月,目睹了多少沙场上将士的热血。“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宋·张耒《怀金陵》),这首诗中揭示了朝廷的荒淫误国,使在沙场上保家卫国的将士感到心寒。

  在表现良辰美景时,诗人也多用明月。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松间浮动着纤纤的月波,清泉在山涧幽鸣歌唱,这种景象真可谓是秋天中的春天。“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宋·文同《新晴山月》),这首诗的作者不仅是诗人,更是画家,因此他诗中的景象也就如同画一般,美不胜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黄昏月衬托梅花,梅花更显妖娆而娇媚。“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在我们欣赏这首诗时,好像看到了深远、旷阔的美景,充分感受到宽广博大的胸怀。“帘月度斜晖,风光起余馥”(南朝·梁·萧子范《夏夜独坐》),则又是清幽之景致,宁静、恬然之感觉。

  我国古代诗歌写思念、抒愁情的“明月”简直是世界之最。“明月”有其月阴、月晴、月圆、月缺等不同的变化形式,因此使诗人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诗兴,从而也就让今天的人们能够在古人唯美的诗词中,感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意趣。

  【注释】

  皎:明亮。

  佼人:美人。僚:美好的样子。

  窈纠(yǎo jiǎo):女子舒缓的姿态。

  劳:忧。悄:忧愁的样子。

  皓:洁白。

  (liú):姣好的样子。

  忧(yōu)受:徐迟的样子。

  慅(cǎo):忧愁的样子。

  燎:美好。

  夭绍: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

  惨:忧愁烦躁的样子。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美丽。

  身姿曼妙步轻盈,让我思念又烦忧。

  月亮出来多皎洁,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曼妙步舒缓,让我思念又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曼妙步优美,让我思念又烦躁。

继续阅读:离别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记忆如歌过往欢宴:诗经中的似水流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